王桂燕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持續深化,大力推行"雙減",表明優化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決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課堂建設既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又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本文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優化策略研究,以期提高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農村小學;小學語文;"雙減"政策
前言
隨著教育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小學語文教育更加注重創新是推進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外在體現。教師要轉變思想,把"增效"和"減負"融入到"有效"的教學之中,應該根據其自身的特性,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運用趣味教學法,有助于教師掌握"減負增效"的要領。教師要使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有特色的語文教學,真正落實"減負增效"的新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要遵循課程標準,以語文核心素養為指導,編制教材,以轉變教育改革。
一、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的局限性
由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應試教育,注重學習成就,忽略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具有強烈的應試思維,特別是對教學進度、教學任務、學生學習成績等方面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的語文能力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另外,一些小學老師表示,由于年齡、智力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變得困難,老師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基本的知識上,比如單詞的閱讀。所以,老師們往往忽略許多的知識,比如生詞的含義和使用,而且老師們也不重視對學生提問的解答。這反映出小學語文教學缺少整體性,在教學中往往忽略整體的學習效果[1]。
(二)教學模式過于死板
小學語文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重視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同時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并針對不同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特別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找到興趣。
二、"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優化措施
(一)創新題目講解方式
教師在講課時,通常沒有特別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教學計劃等。老師的教學安排完全取決于老師的主動性。所以,農村語文教師必須以考題和評語為依據,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學評價,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講評之中。因為在講課的時候,教師總是盲目的講授試卷,學生們一言不發,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很容易走神。一些學習成績好、錯誤率低的學生,也不會對上課感興趣,讓課堂變得很無聊,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做題的分析和與題目有關的知識點的歸納,引導學生理解在考試的范圍內對知識的掌握和使用方法。同時,也要幫助同學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學生有目標地去學,去聽。教師在講課時,應盡可能運用幽默、幽默、生動的事例,以便于學生理解的方式進行趣味教學[2]。
(二)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
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發現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跟上,而成績不好的學生則會因為基礎差而被老師反復地講解和練習。所以要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給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而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生的作業更傾向于夯實基礎,而作業更具創意。另外要與父母進行溝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不給父母太大壓力的情況下,通過網絡交流,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近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
(三)優化教學方式
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進行了優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音節、字、讀、寫,所以學習內容比較繁雜,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壓力。老師會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育,使學生順利地完成作業,對課堂上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同時也會忽略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壓力。要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從自己的原因入手,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和討論,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不同的體驗。在教室里,充分利用時間來激發同學們的實際操作和練習。這種教學方式,無疑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優化作業設計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雙減",就是要把傳統復雜的作業進行最大限度地創新和優化,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不會給學生帶來太大的壓力,又能鞏固課堂上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一部分的家庭作業,比如單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一些簡單的文字,根據每個人的掌握程度,減少作業,減輕學生的工作量。在做完作業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學生一些建議,注意學生的理解方法和結果。比如,在《落花生》的教學中,在準備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與同學互動、溝通的環節,以改變過去枯燥的教學氣氛。首先,在教學過程中,作者采用對話教學法,與同學們討論了"落花生"的含義。誰能告訴我?"在對話中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從而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其次,作者運用課件向同學們介紹"落花生"的起源,并讓同學們從"落花生"的故事中,了解"落花生"。最后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是建立高效率課堂的一種有效措施[3]。
三、結語
總之,一堂好課不能改變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的狀況,也不能保證學生的各種學習和語言素質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農村教師必須意識到促進學生的高質量發展,切實貫徹"雙減"方針,這是一個長期、復雜、系統化的實踐探索。因此,在"知行結合"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尋找適應學生學習規律的多樣化、智慧型的教學方法,使其在師生關系的互動和調節中更好地為學生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虎杰.“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0):129-131.
[2]盧衍黃.從小學語文“雙減”問題看語言思維品質的提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2(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