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燁

[摘 要]課程思政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有針對性、實效性地抓好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政元素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終使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24-0093-03
中職語文課程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職語文課文選自優秀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閃耀著文學大師們的思想和智慧光芒,蘊含著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滋潤著學生的心靈。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其中針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語文”與“思政”充分結合起來,挖掘課程內外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有機融入課堂,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學會做人,提高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進而奠定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基礎。
一、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最終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文誦讀”選取經典、膾炙人口的古詩文,以詩詞為主,輔以短小美文;“現代詩文閱讀”選取的都是用規范、優美的現代漢語寫成(或翻譯)的現代詩文精品。這些詩文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最能體現漢語魅力的語言精品。語文課作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課,在基礎性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職語文課程在眾多中職課程中的地位較為“尷尬”。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大多語文基礎薄弱且缺乏學習興趣。中職學校生源質量較差,入學的起點較低,學生大多沒有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語文基礎普遍薄弱,甚至有些學生的識字和拼音能力都較弱。有些學生片面地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行,其他科目無所謂,甚至部分家長也持這一觀點,以致學生更加放松了對語文的學習,在語文課上學生不感興趣、沒有探究欲望、走神睡覺的情況屢見不鮮。二是教學形式單一。部分中職語文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當成“知識的儲存庫”,不重視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很好地展現課程思政的內涵,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也阻滯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枯燥的學習興趣不高,更談不上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三是部分職業學校重知識技能培養,輕思想道德教育,思政元素融入度極低,導致語文課程思政不容樂觀。
二、加強語文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常是思政目標,每篇課文均蘊含著其獨特的課程思政價值。例如,《〈論語〉五則》《勸學》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是每個人修身立世的根本,倡導積極的價值觀,提倡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蜀相》讓學生領會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再別康橋》讓學生感知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致橡樹》倡導在情感關系中保持獨立、自尊、自愛的人格;《項鏈》倡導遇到重大挫折勇于擔當、敢于直面的勇士精神;《沁園春·長沙》表達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的豪邁情懷;《我愛你,中國》表達了對祖國的愛;《天路》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壯威武與人民團結一心的偉大;等等。這些課文能鼓勵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對陶冶人性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意識,懂得感恩與珍惜。但是,由于部分作品年代久遠,學生沒有與作者類似的經歷,便很難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進而也就難以理解這些思想在當今時代有何意義、對人格塑造有什么樣的影響。
三、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思政元素的途徑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意識,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教師需要對思政元素進行梳理,從課程內外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教學策略,將思政元素融入語文課堂,就像“將鹽溶入湯里”,將課程與思政無縫對接、巧妙融合,從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使得課堂充滿活力。
(一)學習和研究黨和國家政策方針對課程思政的要求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要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學習和研究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明確課程思政相關要求。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黨的先進理論,緊扣時代脈搏,才能準確把握方向,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課程中。如2019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1年9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了《“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推進“黨的領導”相關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進課程教材,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強化使命擔當等。語文課程教材注重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感受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擁護黨的領導,傳承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理想。
中職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從大政方針中提取出愛黨愛國、職業道德、理想信念、法律法規、抗疫精神等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使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水平及思想政治道德素養水平雙提升。
(二)尋找和挖掘語文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點
教師應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認真梳理,尋找文學知識、職業能力、價值觀念三者的契合點,整合教學內容,重新編排模塊,使文學知識傳授、職業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輔相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表1是語文課部分模塊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
(三)優化和創新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
有人把課堂比作舞臺,一堂課,就是一場精彩的演出。作為“主要演員”的教師的形象、氣質、精神狀態,會影響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教師的言語、神態、舉手投足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教師要結合自己對“劇本”的透徹理解,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富于激情的動作,將學生帶入預設的境界,再挖掘出“劇本”的內涵,表現出“劇本”的特色,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以《故都的秋》這一課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家國情懷,教師設置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1.情境教學——動之以情。讓學生通過圖片欣賞文中描繪的秋景,通過音頻感受北方的秋雨聲、北京人的對話聲,通過視頻了解郁達夫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對故都北平的摯愛和對北國之秋的眷戀和熱愛。2.講授思辨——曉之以理。為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讓學生與同桌展開討論,討論文章是怎樣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融為一體的,引導學生總結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3.行動實踐——導之以行。(1)課堂練習。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先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上一段文字,再精選相關課文內容,用畫筆畫出其中意境,從一椽破屋、牽牛花、槐樹和棗子等典型景物構成的優美畫面中體會“清、靜、悲涼”之感,調動學生的情感。(2)第二課堂。①召開班級討論會,讓學生結合課文、拓展閱讀的文章和觀察到的現實,說一說自己眼中的大自然,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看法,應如何對待大自然。②讓學生分小組制作微信短視頻,以“愛國愛家”為主題創作文案,并在班上展示和評比。這樣做使得教學面更加廣,能夠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愛國之情。
又如在“單據”應用文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教師設置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動之以情。教師講述報紙上的一則由不規范的借條引發糾紛的新聞,讓學生找出借條中的錯誤,引出不規范的寫作帶來的后果,使學生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性。2.講授思辨——曉之以理。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單據的概念、種類、格式等,對例文進行分析。3.行動實踐——導之以行。(1)小組合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幫小梁想想辦法”寫作。每個大組派一名代表把本組最佳作品寫到白板上。教師巡堂指導,對白板上的作品進行點評,強調要求。(2)角色扮演。模擬“借錢”和“退貨”兩個場景,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誠實守信的品質。
(四)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滲透思政元素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視頻、課堂小短劇等展現優秀文化、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采用小組討論、美讀吟誦等形式,扎實地訓練學生“解文”的本領,從而使學生能通過解詞、析句、分段、理篇,逐級感知作品的意義;接著引導學生由整體到部分、從表層語義到內層意蘊,全面理解文本的內容,發現作品的內在美,提升思想境界。
(五)善于利用參與式、情境式、體驗式、討論式、分享式等教學方法滲透思政元素
教師應本著“貼近實際、貼近企業、貼近學生”的原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研究有效的課堂教學。比如,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古往今來偉大的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信念,以學生個人發展期望引導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從小我走向大我,對國家社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教師還可以借助文學經典,引導學生制訂學業計劃與人生長遠規劃,促使學生奮發努力、勤于學習、善于思考。
(六)于人文背景知識講授中滲透思政元素
教師可通過講授包括文章寫作背景在內的背景知識,啟發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通過“知人”,學生就有了閱讀的情感上的動力,進而能夠理解文章的內蘊,挖掘文章的社會意義,達到全面“論世”。
(七)于多種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思政元素
教師可定期舉辦大語文專題講座、沙龍、讀書會,鼓勵學生參加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助推書香校園的建設;引導學生通過寫書評或系列日記心得、師生對話交流、制作微信圖文或微視頻等閱讀輸出形式,生成“新我”,并與文章產生情感共鳴。這能為學生的未來生活提供積極的實踐指導。
總而言之,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將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充分發揮語文課在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認知層面的認同、情感層面的內化以及行為方面的轉變,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語文課堂,增強語文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學生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水平。學生在讀、寫、畫、拍、演的過程中,能全面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增強自信心,全方位提升自己。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成才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落實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