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層次、更精細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傳統、單一、老套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革新、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刻不容緩。其中,生活情境教學憑借其特點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基于此,本文著重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意義和策略,希望給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生活情境
作者簡介:劉海燕(1987—),女,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敦煌路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對于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極為有利。情境教學并非單純意義上的教學,更多的是學科知識、思想方法等內容的教學。小學生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因此,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關鍵。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為小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搭建優質學習平臺,讓生活與小學數學相關聯,讓小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靈活學習,為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學習助力。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會給小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有利于實現教學相長。
首先,這有利于將小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閱歷,可能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學習數學這類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課程,僅憑教材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全身心融入數學課堂,參與數學學習和探究[1]。而生活情境的融入,有利于教師將教材中的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整合,將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原本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由此,學生能夠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話,能夠與數學知識中的生活內容對話,這會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主動。
其次,這讓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與其他課程相比,數學有著較強的抽象性,對于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加強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改變學生以往的刻板印象,讓學生明白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并逐漸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答問題。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為學生構建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處在自己經歷過的或者正在經歷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思考、學習,可以拉近小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萌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創設生活情境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呈現更加真實的內容,化乏味為有趣。學生在多元化、近距離的生活情境中,思維會更加活躍,也更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能在主動、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關聯,從而在生活與數學知識相互聯系的橋梁上前行[2]。
例如,在教授“認識鐘表”的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鐘表,然后運用生活中的鐘表例子,引導學生認識鐘表的具體構成。因為與自己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學生很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時,教師抓住機會繼續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認識鐘表先生了嗎?在生活中你們是怎么認識鐘表先生的呢?”該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想要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每天早上我都會被鐘表先生鬧醒,我現在已經會認鐘表上的時間了。”有的學生說:“鐘表先生有三個好朋友,一個是時針先生,一個是分針先生,還有一個是跑得最快的秒針先生。”也有的學生這樣說:“多虧了鐘表先生的提醒,我每天都可以按時到學校,按時完成作業,鐘表先生太實用了。”當然,還有的學生從珍惜時間的角度出發,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時間對我們太重要了,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應該明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時間,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時間,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又如,在“確定起跑線”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教師在課上播放了某校舉行運動會的視頻,讓學生對起跑線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學生對視頻內容很感興趣,這時候,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看到起跑線了嗎?”話音剛落,立刻有學生搶著回答:“我在100米短跑比賽中看到了起跑線!在100米短跑比賽中,運動員要在同一條白線上起跑。”學生發言完畢,教師繼續引導:“同學們,大家有沒有發現400米跑比賽里,起跑線有什么不同呢?”此時,學生跟著教師的引導,繼續觀察運動會中的比賽,由此產生了疑問。有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在400米跑比賽中,為什么運動員的起跑線不是水平的呢?”在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后,教師隨即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從課本上找到問題的答案。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材中的情境稍做改變,教材中的情境為奧運會比賽,而學生未曾近距離感受過奧運會,觀賽經驗也不夠豐富,所以在理解時可能有些吃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將其替換為學生更熟悉的校園運動會,并且在其中滲透了“確定起跑線”的相關知識,以此引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
(二)利用生活情境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不少生活化元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來開展教學,這樣數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就近了一步,學生不會感覺數學知識是那么“高不可攀”,他們在數學學習中自然也會更加輕松。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再經歷、再認知,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表達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現象,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觀察、熟悉世界并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相關能力[3]。
例如,在教授“圓”的知識內容時,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與圓相關的數學內容,學生對圓的認識尚不全面,所以教師并沒有一開始就為小學生講述要學習的內容,而是通過以下的環節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從古至今交通工具(如馬車、牛車、自行車、公交車以及汽車等)的樣子。然后,教師給學生播放課前準備好的微課視頻,視頻展示了古人用馬車出行、農民伯伯用牛車拉農作物等場景,學生由此意識到,雖然這些車輛粗糙、簡陋,但是卻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接下來,教師拋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不管交通工具如何演變,有一樣東西始終沒有改變,你們發現了嗎?哪位同學知道答案?”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不論是古代的馬車,還是現今的汽車,車輪都是圓形的。”隨即,學生產生了疑惑,有學生嘀咕道:“為什么要把車輪制成圓形?其他形狀不行嗎?”此時,教師點開課前準備的另一個微課視頻,視頻內容是小朋友明明在正方形車輪的車上搖搖晃晃,坐得一點兒也不舒服;小朋友芳芳則坐在圓形車輪的車上,非常舒服,甚至還睡了一覺。觀看這一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忍不住大笑。在觀看視頻之后,學生自然明白了選擇圓形車輪的理由—沒有圓形車輪坐著不舒服。如此生活化的課堂,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還能使學生對圓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夯實基礎。
(三)在生活情境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充分重視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主,并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幫助,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此外,數學課程的開設,旨在教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若是一味進行教材內容的灌輸,顯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逼真的生活情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理論融合實際的思維方式和習慣[4]。值得注意的是,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及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選擇將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平行四邊形、梯形,并且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當然,為便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探究,讓他們就此交流、討論。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分享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并順勢導入本節課的內容。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而是自主參與數學學習和探究,真正成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此外,小學生喜歡各種課堂教學活動,為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各種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活動,讓小學生在玩的同時學到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比如,考慮到低年級的小學生很喜歡角色扮演的游戲,教師就在教授“認識人民幣”時,為學生設計角色扮演的活動,帶領學生體驗顧客與賣家的角色。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明白了人民幣的功能,對相關知識內容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借助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新課標明確提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師生教與學的統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開展者,學生是主要教學對象。就數學這門課程來說,最終目標在于增強學生自學、解題以及創新能力,為了更加順利地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學會從生活實際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并從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結合不同的需要解答問題[5]。
例如,在教授“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常常會遇到應用題,教師隨即對常見的應用題進行了改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教師將一道需要計算水果店中水果數量的問題,改編為:“張大媽原是某貧困村的村民,在國家的資助下,開了一家水果店,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張大媽的水果店新進貨20箱蘋果,這種蘋果每箱15千克。現在,請大家幫助張大媽,算一算張大媽新進貨的蘋果共有多少千克。”如此改編使問題變得更有生活氣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還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運用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樂趣。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創設引人入勝、趣味十足的生活情境,能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利于挖掘學生的無限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讓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上述各個方面著手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探索、求知。當然,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之路還遠不止于此,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追求創新,使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楊昆.淺談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1):246-247.
[2]徐小彥.巧設生活情境,探尋數學本色: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演繹精彩[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07):136.
[3]陳立.為數學插上生活的翅膀:探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中外交流,2019(11):308-309.
[4]吳巍巍.小學數學課堂生活情境創設的現狀和實踐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8(05):97.
[5]柳煙.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