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考是用來獲取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而問題則是思考的源頭和根本。小學階段對小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教師要從培養數學核心素養著手,在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完成練習基礎上,重點抓住核心理念,利用問題來驅動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和學習,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具體的探討訓練,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從而最終實現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問題學習;課堂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3-0107-04
現階段小學生上數學課時,老師往往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讓孩子們帶著疑問去學習新知識,其優點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產生內驅力。因為有效的問題能夠抓住學生的心理,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這種導入方式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跟老師的授課內容融為一體,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所以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是后期進行深入學習的重要保障。
一、 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實際意義和作用
(一)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思想,提升教學的專業化水平
學習來源于思考,思考來源于疑問。學習的本身就是需要不斷進行疑問和思考,數學學科的學習更是如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需要思考、分析和探究,這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流程,同樣也是數學教師一直以來關注的教學問題。尤其是在新課程的改革教育下,教師不能總是依照固有的教學思想去進行指導和教學,現代信息技術如此發達,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比過去提高了很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明顯不能夠滿足現代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了。所以,教師需要順應時代的改革和發展,努力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應用。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需要數學教師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按照教材的具體內容和教學的內容環節,適當地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在設計問題時,進一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無形之中提高了設置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對教師專業化技術水平的深度培養。
(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促進邏輯思維的發散
在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對數學題目進行疑問和反問的推理論證,學生會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形成想問、敢問、會問的學習習慣。
比如說在學習課本知識“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對“圓”這個概念進行詳細的描述,然后讓學生選取圓形的物品帶入課堂,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分組討論,提出“為什么這些東西是圓形的?做成其他形狀的可不可以呢?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些圓形有什么作用?”等一系列問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思考分析,帶著問題去學習,在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背景下尋找合理答案,可以提高小組合作教學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教師為主體
老師是孩子們學習的領路人,是數學的啟蒙者,所以在組織孩子們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除了讓他們掌握最基本的內容之外,還要教給他們相應的分析方法和解題的思路。當前國家倡導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課程改革需要進行全面的推廣和落實。首先老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因為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跟不上現在的發展節奏,而以老師為主體的上課方式極大地制約了學生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始終堅持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現有的基礎,精心地組織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然而,現在不少學校的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盡管他們都在課程改革的推廣中做出了有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依然有很多漏洞和不足之處,并且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唯分數論的思想根深蒂固,只重視成績,而不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在組織孩子們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只關注學生的共性,不能有效地實施差異化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最適宜的學習計劃下收獲進步。并且課堂內容設置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對問題的提出效果性太差,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利于孩子們能動性的發揮,不能為課堂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二)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制約課堂學習氛圍
由于被以往的思想觀念所制約,很多老師還沒有認識到巧設問題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能通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提高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度,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他們在上課的時候依然采用知識灌輸的方式,讓孩子們按部就班地學習基本的理論,并做一些對應的練習題,以至于孩子們學習起來特別乏味枯燥。慢慢地,孩子們會越來越排斥上這樣的課,甚至有的學生會自覺地抵制,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較低,課堂上常常會打瞌睡,或者是跟其他的同學一塊兒搞小動作。枯燥的教學限制了孩子們個性的發展,跟孩子們心理和年齡的特點相違背,以至于孩子們對數學缺乏好感,有的孩子還會害怕上數學課。種種情況,都不利于孩子們良好數學素養的形成,更限制了孩子們的全面發展。所以為了有效落實課程的改革,老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將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教學中,精心地組織課堂每一環節,構建和諧有效的課堂環境,可以用問題導入的方式,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確保孩子們的主體性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現在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老師還要進行不斷的摸索和探討,并對教學模式開展進一步的優化和調整。
三、 如何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
(一)巧設疑問,把淺顯的問題轉化成深層次的提問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里,要利用疑問的提出和解決打造深層次的研究學習。在進行問題的設計制作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目前在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方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按照學生當前的認知規律,結合課本上的實際教材內容,設置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問題。
比如說,在學習小學六年級“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小游戲活動,指揮班級學生站成一排,在固定位置擺放一個小紙盒,讓每位學生的手里準備一支筆,然后將筆投進紙盒里,誰能夠把筆準確地投入紙盒就算勝利。這樣學生就會發現,每個人距離紙盒的距離都不一樣,距離紙盒近的自然可以投進去,距離遠了筆就會掉落在地上。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怎樣才能夠使這個游戲公平呢?肯定會有學生說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教師再繼續進行提問,一定要是一個圓嗎,其他形狀可以嗎?進而對提出的疑問進行實驗論證,學生可以圍成一個圓、一個正方形等,然后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疑問和思考,最后再進行相應的實驗來驗證。
這樣把學習和游戲的方式結合起來,把原本簡單的游戲活動變成深層次的疑問探討,難度隨著學生的不斷反思進行增加,最終達到學習課本相關知識的目的。只有不斷地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進行思考和分析。
(二)準確把握數學知識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指導
在數學知識的運用過程中,概念是知識應用的基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離不開對相關概念的深度解讀。因此,教師在進行深度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數學概念的核心。小學數學的核心概念大致可以概括為數字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等。教師在進行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理清思路,明確每個章節對應的核心概念,對核心概念進行深度剖析之后,要將知識點進行有規律的分類和整合。根據教學概念的順序來安排教學的節奏,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打好學習基礎,領悟知識點中的細節。
比如說在學習小學二年級課本知識《除法的初步認識》中,其中關于數學知識的核心概念有運算能力、符號感等,教師就可以在提前備課時組織好思維概念的導圖,認真分析應當在何處重點強調這些核心概念,把除法的本質意義講明白。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可以從建立一個情境入手,提問學生如何將15塊面包平均分到5個盤子里,在學生進行思考之后教師再對“除法”這個概念進行細致的講解,介紹除法的定義,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本質意義在于“平均分”,就是每個盤子里的面包數量必須要相同才可以。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乘法的運算,分析總結其中的數學規律,強化學生的數學符號感,進而加深對除法的概念理解。
要想展開深度學習的學習指導,還需要將概念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都是某一個知識點的集中記憶和理解練習,缺乏一個整體的學習模型,所以經常邊學邊忘。教師需要注意在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時,不能只是圍繞教材的本身,而是要由淺入深地進行縱向的知識挖掘。通過對概念的對比和認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的能力。
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15÷5=3”的除法運算,從相反的方向指導學生進行逆向的思考分析,進而寫出“3×5=15”的運算公式,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幫助學生回憶起乘法的運算過程,再對兩者的逆運算過程進行相關的講解,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系統的運算思維模式。從另一方面來講,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溫習舊知識,及時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習數學的核心素養。
(三)把握課堂學習的最佳時機,凝聚學生的學習專注力
在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不單純要在問題上設置巧妙吸引,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設計問題的時機。在最佳的課堂時間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這對課堂內容的學習十分重要。
一般來說,課堂學習的時間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教師在這三個階段所提出的問題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通常情況下,在課堂教學進行之前提出疑問,是為了讓學生提前預習新知識,了解下一節課內容將要學習什么,進而提前進行書本的預覽和自學;在課堂中提出疑問,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正確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新思維方向,進而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順利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課后提出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已經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鞏固記憶和練習,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點,并且在學習層次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開拓學生的學習思維并使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數學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行疑問、思考、分析和總結的過程,學生需要一直參與這種循環的學習過程,才能夠讓自己的大腦運轉起來。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就結束了,而是說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教師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監督,正確引導學生在課下也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的問題中。把握好每一個設置疑問的時機,讓學生專注于思考中,及時進行學習的反饋。如遇問題還應當進行教學內容的合理調整,優化教學方法和結構,打造深度思考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
(四)應用變式訓練,使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思維
數學的學習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所以很容易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散,不利于拓展思維的養成。變式訓練剛好可以打破這種定式思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謂的變式訓練就是指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不改變其他的條件,只改變概念和相關規則的例證。應用變式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更加活躍,而且還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復練習。
在實際的運用中,教師需要先了解學生的思維思考方式,借助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方式打破學生的固定思考模式。對數學問題的出現,用多種方法和角度變換開發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在做題思考時可以從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進行轉化,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教師利用變式訓練的模式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可以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數學問題的答案只有唯一的一個,但是解的過程可以有很多種,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長期以來的思維慣性,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和學習。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的學習講究對知識環節的透徹理解和掌握,以及對發散思維和運算分析能力的把握。以問題為導向,創建深度思考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難度,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充分結合數學核心素養理念的目標和方向,注重思維方法的引領,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且進行獨立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問題環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指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不只是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中的大膽創新,更是通過此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數學、詮釋數學。所以相比較而言,更符合對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促進,幫助小學生從小就養成嚴密的思維體系和數學知識模型。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全面思考,把學習和掌握的零碎知識點進行有機的串聯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網絡,這同樣也是為今后學習更高難度的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向達到數學核心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方向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梅東紅.以問題為導向打造深度數學思考課堂的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1(27):11-12.
[2]潘梅.淺談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J].魅力中國,2020(52):346-347.
[3]李薇.小學數學課堂中問題導向學習的調查研究:以聊城市S小學為例[D].聊城:聊城大學,2017.
[4]高月萍.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數學學習活動設計:以《折線統計圖》為例[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9(11):78.
[5]吳復勝.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探究[J].情感讀本,2020(35):62.
[6]蒙京快.淺談以“問題為引導”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8):144-145.
[7]朱廣建.以數學問題引領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基于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導向”教學模式應用對策[J].新課程,2021(32):43.
[8]陳冬冬,姚春紅.淺析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策略:以問題學習法為例[J].新課程·小學,2017(11):87.
[9]劉文明.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初報:以人教版《數學》六上“百分數的認識”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3(1):34-41.
作者簡介:任學勇(1975~),男,漢族,甘肅玉門人,甘肅省玉門市團結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