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交際是現代社會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方式,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培育邏輯思維、提高綜合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解決現階段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普遍存在的理念落后、內容單一、途徑有限、評價籠統等問題,通過整合課程改革與教材改革背景,收集國內外現有理論與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將強化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轉換生成理論與模仿理論分別應用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環節,致力于使教學目標符合學情、教學內容迎合學生興趣喜好、教學方法具備實操效果、教學評價有助于改進課堂設計缺陷,最終發揮基礎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價值,為同類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口語表達;口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4-0027-05
一、 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語文教學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并將培養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列入課程目標體系范疇中,針對不同學段細分對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要求。與此同時,統編教材在不同單元中單獨設置“口語交際”板塊,將口語交際教學正式納入課時中,此教材編寫理念的變化提示教師應明確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口語交際教學地位得到顯著提高。然而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中口語交際教學仍處于薄弱環節,存在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交際練習缺失、評價針對性弱等問題,研究其具體解決策略對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具有顯著現實意義。
二、 研究基礎
(一)研究背景
1. 教育改革明確口語交際價值
梳理歷年來教育改革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提出的相關論述與要求,2001年發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按總目標、階段性目標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細分,并對教學評價提出具體建議,使口語交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進一步加快了教育改革進程。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重申口語交際教學的價值,將其納入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范疇中,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傾聽與表達能力。2022年語文新課標于日前發布,其中要求高年級學生(5~6年級)能夠做到“表達有條理”“說清自己的觀點”。綜上可知,由于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小升初”的轉折期,其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設置更加具體、全面,還需關注對學生語言表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元素養的培育,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學設計難度,要求教師深入解讀課程標準與人才培養要求,并采取有效教學策略達成預期目標。
2. 統編教材設置口語交際板塊
統編教材(又稱部編教材)于2019年秋季學期在全國20個省市區實現全年級全覆蓋,并計劃于2022年底覆蓋至國內其他省份。相較于舊版教材,統編版將“口語交際”列為獨立的課程板塊,將每一課的教學內容細分為導入交際話題、提出交際內容、闡釋交際要求三大內容板塊,并且另附“小貼士”,提示學生關注口語交際中的注意事項。整體來看,統編教材結合各單元主題進行口語交際選題、內容及話題類型的針對性設計,按陳述、交往、介紹、討論及表演進行類別劃分,彰顯出教材設計的全面性原則,為教學方案、教學目標設計提供明確思路。
3. 口語交際教學長期遭到忽視
王榮生教授在《口語交際的課程意識》一文中提出:“口語交際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由取向的宣傳,轉移到口語交際中‘聽什么’和‘做什么’的開發,轉移到口語交集的課程內容的建設。”雖然新課改與教材改革均使口語交際教學地位得到提升,但在教學實踐環節仍未能徹底改變其弱勢角色定位,尚未建立對教學效果的量化評價與書面檢測機制,導致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投射在閱讀與寫作領域;因課堂教學時長有限、班級學生人數眾多,難以有效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且缺乏專業性、針對性指導;互聯網發展、智能設備普及,導致部分網絡語言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規范性。上述問題的普遍存在,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帶來顯著阻礙。
(二)相關理論
1. 模仿理論
模仿說是行為主義理論范疇中的一派觀點,被劃分為機械模仿說、選擇模仿說等分支,側重于從兒童語言學習角度出發,認為兒童習得語言的主要渠道為模仿成人語言,并指出成人的語言可發揮刺激作用(S),兒童的模仿則為刺激下產生的反應(R)。其中選擇模仿說的代表性人物為懷特G.J.Whitehurst和R.Vasta,他們在《語言是通過模仿獲得的嗎?》一書中提出“選擇性模仿”這一概念,推翻原有機械模仿理論,主張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具有選擇性,兒童能夠將模仿的句法結構重新應用于其他情境中,并表達新的內容。將該理論延伸至語文口語教學中,要求教師認識到語言具有模仿性、可復制性,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逐步確立口語的正確句式、語法與結構等,并將其遷移至新的情境中,實現口語結構的創新應用。
2. 強化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B.F.Skinner經長期實驗提出強化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外部刺激性因素影響,分為正強化、負強化兩類,通過引入強化物能夠控制、改變人的行為。從兒童語言學習角度出發,引入一種教學助力在學生語言習得過程中實施有效刺激,能夠改善學生的語言知識密度,使學生基于較強目的進行口語表達技能的強化,例如綜合運用辯論、討論、問答等不同形式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最終實現語言學習目標。
3. 轉換生成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Noam Chomsky于20世紀中期提出轉換生成理論,聚焦兒童語言獲得視域,開展一系列研究,并主張應采用“內因+外因”形式培養兒童的口語表達、口語交際能力。該理論肯定兒童語言獲得涉及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符合人腦信息感知的生理機制,兒童依托內置的先天語言裝置在一定學習空間下實現語言發展,實現語言習得目標。回歸到語文教學視角進行分析,要求教師在課堂設計環節始終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綜合運用教學示范、多元方法與評價手段創造理想的口語表達空間,為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夯實理論基礎。
三、 國內外研究綜述
通過在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學術網站中檢索“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小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等關鍵詞,共顯示學術論文340篇、學位論文279篇,其他會議、報紙等材料內容超百篇,將相關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學術研究成果較多,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均高度重視母語教育,并將口語交際以獨立課程形式納入課程體系中,結合實際學情進行針對性、適用性目標的調整。在教學目標方面,美國于2006年發布的新課程標準中即明確指出,應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具備流暢運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內容方面,德國從學生興趣點出發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側重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在教學方法方面,德國教育家Diesterweg認為學校應當重視綜合課程的建設,依托多種學科的交融發揮對學生口語學習過程、學習習慣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思考、體驗與感受進行口頭轉述;在教學評價方面,美國學者Bachman提出“語言測試與語言實際運用相一致”的原則,確保語言測試的終極目標指向對目標語言的使用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口頭語、書面語應用能力。雖然國外研究成果、研究經驗較為豐富,但仍與我國實際學情、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匹配性問題,因此仍需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特征、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要求進行針對性、適用性教學策略的探索。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文獻資料數量突破30萬篇,但細化至口語交際教學領域其數量占比偏低,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以下5個方面展開:
1. 在口語教學目標方面
有學者借鑒美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的口語交際課程體系建設經驗,同時結合新課標要求完成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的設計,初步將教學目標細分為知識基礎維度、能力培養維度與發展潛能維度,并面向不同學段學生提出具體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要求,側重于使學生養成口語表達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并逐步實現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有學者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探討口語交際教學中設置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以第三學段為例將教學總目標分解至各單元、細分至各課時,主張將口語交際教學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的各個方面,將教學目標設置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素養、人際溝通能力上,并通過創設針對性教學情境考查學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語言表達及應用能力。
2. 在口語教學內容方面
有學者以“教什么”為核心提出應密切結合學情進行活動類型選擇與活動內容設計,教師應先以反思性教學內容作為切入點,例如邀請學生進行一段自我介紹,在聆聽學生口語表達內容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指出不足、糾正錯誤,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在口語表達上存在的不足,以此改進不良的用語形式及交際習慣;隨后從教學內容篩選入手,根據學情確認口語練習的重點內容,保證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知識背景進行話題選擇,保證口語訓練的實施能夠使學生切實得到幫助;最后還應實行教材內容的深度開發,從中挖掘有價值的學習元素進行學習情境、學習案例的設計,更好地豐富口語交際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訓練平臺。
3. 在口語教學方法方面
有學者針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方法作出細分,一方面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能夠適應不同情境進行內容分析、觀點表述,運用規范、生動形象的話語進行事物描述或事件解析,從而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能力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形式,如創設接電話、詩朗誦、指定情境會話、辯論賽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傾聽、默背、聽評等多種形式進行信息捕捉與再加工,在此過程中實現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的深度開發。
4. 在口語教學與閱讀、寫作其他模塊融合方面
有學者指出現有口語交際教學在內容設計上較為孤立,忽視學生的主觀想法與學習體驗,并提出關于改進口語交際教學的三點建議。其一是建立口語交際與閱讀、寫作的融合機制,在寫話訓練中考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現語文教學中不同板塊的融會貫通;其二是強化師生交互,拓寬師生溝通與交流平臺,便于及時指導學生在口語表達中的不良習慣,構成語言學習層面的共同體;其三是面向互聯網平臺建立規范管理機制,教師應主動幫助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定期開展網絡用語競賽、情景劇編創等活動,借此拓寬學生口語交際的平臺與渠道,實現課內外口語表達能力的協同提升。
5. 在口語教學評價方面
有學者指出在現有語文教學體系中口語交際教學仍處于弱勢地位,師生均未認識到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且現有口語測試的評價以口頭簡單評述為主、較少落實到書面上,導致學生在后續反思、改進環節缺乏針對性參照,后續仍需進一步完善口語交際教學的考評機制,真正使教學評價發揮對課堂教學的總結與提升作用。
整合現有研究成果可知,學術界在關于口語交際教學、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方面開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實踐層面,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按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評價方法改良、教學方法修正、教學內容創新以及教學目標調整,但較少融合相關理論與學生語言習得規律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難以驗證教學策略實施的可行性、缺乏專業理論指導,因此后續還需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充分發揮理論的先行指導與服務價值,從而在教學實踐中踐行課程改革目標、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 小學語文高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及培養策略優化
(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
1. 教材內容編排情況
現行統編教材將口語交際以獨立模塊形式設計,選題類型更加多元化、生活化,致力于吸引學生的廣泛參與。以六年級上冊教材為例,該教材中包含4個口語交際板塊,《演講》《請你支持我》《意見不同怎么辦》《聊聊書法》分別對應表演類、交往類、討論類、介紹類共計4種話題。其中《演講》關注對學生口語表達中語氣、語調的訓練,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特定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側重于考查學生在口語表達時能否靈活運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進行配合,借此提高自身的表現能力,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交流氛圍;《請你支持我》側重于引導學生能夠學會客觀清晰地表述自身觀點、闡釋理由,并嘗試推測對話對象的反應,采取預見性措施予以應對,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熟練掌握交際規則;《意見不同怎么辦》通過引出一個具有充分議論空間的話題,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話題傾聽對方想法與意見,以尊重、禮貌的態度處理交流事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聊聊書法》則以書法作為核心議題,考查學生能否在整理相關資料過程中提煉出相應主題與有價值信息,并有條理地表述自身觀點、介紹書法的特征,實現思維能力的發展。上述教材內容的編排均圍繞語言交際場景展開,致力于以循序漸進形式培養學生的傾聽、注意力與溝通、應對能力,符合小學語文高年級學生思維發展與語言交際表達能力培養要求。
2. 課堂教學實施情況
以某小學的六年級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與課堂觀察等方法分析小學語文課堂中口語交際教學實施情況,分別圍繞目的、內容、方法、評價四個角度進行教學實施情況的分析。在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設計上,主要調查學生對口語交際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有超過50%的學生選擇“非常不了解”,僅有5%的學生能夠基于明確學習目標進行自身學習計劃編制,側面證實口語交際仍屬于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部分教學目標設計脫離學情;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通過調查學生對口語交際內容的態度可知,有近70%的學生認為口語交際學習較為枯燥乏味,僅有12%的學生喜歡參與口語練習活動,說明現有口語交際話題較為沉悶、死板,難以脫離教材規定情境向學生日常生活延伸,影響實際教學呈現效果;在教學方法應用上,主要考查教師能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多元教學工具輔助口語教學,但調查結果仍顯示口語教學存在方法單一問題,較少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評價實施上,有78%的學生指出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主體,評價內容多局限于用詞準確性、言語表述流暢度兩個方面,且評價方法多為口頭評價,尚未設立統一、具象的評價標準。
(二)培養高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策略
1. 基于強化理論設計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
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特征進行教學目標的差異化設計,在日常教學中細心觀察學生的特征與表現,通過師生交流掌握學生的知識經驗、口語基礎以及語言表述習慣,設置“正強化”或“負強化”目標。例如對沉默寡言的學生設置鼓勵型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言、話題討論中回答問題、表述觀點;對話語表述條理性較差的學生,可建議其在發言前預先打草稿、列提綱,以“有條理地表達”作為教學目標,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對口語交際水平相對較高、思維邏輯較強的學生,可設置梯度化發展目標,如在口語交際中能夠隨時變換思維視角建立多種觀點,并做到即席表述等,借此反向激勵學生塑造良好心態、提高抗挫能力。通過聯系學生實際情況與階段性變化特征進行強化目標的設計,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現螺旋式上升。
2. 根據最近發展區篩選恰當的教學內容
高年級學生年齡普遍分布在10~12歲區間內,該年齡段為兒童語言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期,在此階段學生普遍以形象思維占據主導,邏輯推理一類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水平較弱,因此在教學內容篩選上應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學生興趣喜好的內容進行口語交際情境設計,保證發揮教學實效性。例如在《請你支持我》口語教學設計中,教材中在班級設立“生物角”的話題與現有班級情況不符,對此教師可采用隨機抽選學生回答問題或問卷調查等多種方法,了解學生對“生物角”這一話題的看法,進而根據學生反饋結果置換新的話題,如“談談你關于電子寵物的飼養經歷”“如何說服父母每周玩2個小時電子產品”等。借助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教學內容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話題的表達、傾訴欲,從而填補現有口語交際話題的空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 利用轉換生成理論創新口語教學方法
轉換生成理論主張運用內因與外因發揮對個體的引導作用,鑒于高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經驗、情感體驗有限,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到口語交際訓練中,保證提高課堂參與實效。例如在課堂中成立學習小組,以組內投票形式選舉出組長,帶領組員編制組內交流互動規則,包含組員發言順序、組內任務分配情況、是否有補充內容等,并由教師從旁監督、給予適時指導,從而提供有效的口語交際情境,延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平臺。
4. 借鑒模仿理論建立多元教學評價機制
選擇性模仿理論指出學生語言習得過程具有選擇性,將其應用于教學評價環節,要求教師注重發揮自身的引導與示范作用,改變傳統“一言堂”模式,將同學互評、自主評價融入教學評價環節。在評價內容設計上,應兼顧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層面,檢驗學生的臨場發揮、即席反應能力,并且注重話語的語氣、語調與語速,從中滲透情感態度目標,使高年級學生掌握口語交際中的基本禮儀,最終以書面形式進行評價與指導意見的總結,幫助學生明確自身所需改進的特征,形成對自身口語表達能力的客觀認知,從而更好地發揮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反哺作用,提升教學實效性。
五、 結語
總體來看,現有課程改革與教材改革的實施,基于頂層設計維度強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通過整合現有理論與學術研究成果,結合實際學情分析口語交際教學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并分別引入多種理論進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策略的優化設計,致力于充分發揮學科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價值,使學生能夠面向明確的學習目標選擇口語交際話題,在貼近真實的生活化場景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在教學評價中反思自身不足、制定有效改進計劃,最終實現口語表達能力、口語交際水平的協同提升,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麗麗.利用“改創”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J].廣西教育,2021(13):111-113.
[2]王丹.部編版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欄目教學實踐[J].小學閱讀指南:教研版,2021(11):20-21.
[3]譚靜,劉森賢.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學習元素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20(2):64-66.
[4]吳小菊.有效利用部編教材 實施表達進階訓練:部編教材下的學生表達能力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7):292-293.
[5]楊玉國.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策略探討[J].語文建設,2021(14):69-70,80.
[6]陸寒梅.聚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J].新作文:教研,2022(8):93-95.
[7]詹笑蘭.妙語連珠 錦心繡口: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實踐[J].亞太教育,2020(24):91-92.
作者簡介:陳惠娟(1987~),女,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石碼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