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軼
摘要: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斗爭中,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適宜中國發展的法治道路。在此期間,法治教育工作同步開展,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從起步到蓬勃發展,高等教育法治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作為我國全社會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在促進高校大學生自身發展,構建和諧校園的建設,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法治觀念;教育發展;高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68
0引言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經濟的平穩發展與否無疑會對法治教育帶來很大影響;反過來,國家的法治教育發展現狀清晰地展現出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為落實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不斷探索,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找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
1高校法治教育的歷史沿革
1.1高校法治教育的初步探索
1978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和政府在探索新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意識到此前我國法律體系的缺失,嚴重影響到國家的發展進程,深刻認識到法律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通過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黨和政府逐漸意識到實現政治的清明、保障權力的有序運行,需要有法可依,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改革開放不僅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我國法治建設創造了條件。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的戰略目標被確立,如何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高等院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搖籃,如何開展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成為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重要問題。
1986年,我國在各大高校逐一開設法律基礎課程;法律基礎課這一門課程的設立,標志著我國高校法治教育正式進入了高校教育體系之中。此外,我國政府通過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明確高校法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和要求,使得高校法治教育有據可循,逐漸形成了規范的高校法治教育體系。自此之后,我國高校的法治教育教學工作正式展開。
在高校法治教育探索的初期,黨和國家將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目標,在這一時期,高校法治教育剛剛起步,我國政府和各高校不斷通過具體教育教學實踐探索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徑。一方面,通過開設法律基礎課這一門獨立的必修課作為高校大學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識,掌握法律常識的主要手段,從而培養高校大學生基本法律素養,通過系統的法律知識教學是高校大學生從根本上對法律具有敬畏之心,進而尊重法律的權威性和法律自身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各高校嘗試性地開展普法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氛圍相對較為輕松的普法活動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各高校對于高校法治教育所做出的初步探索為日后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不斷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高校法治教育的加速發展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加之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發展趨勢對中國發展帶來的諸多挑戰,各類社會矛盾利益糾紛層出不窮;這也對我國法治建設工作作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1997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正式確立,中國的法制建設進入到新時期,我國民主法治的建設工作重心逐步從推進法律體系的構建逐步向建立法治化國家轉變。
在這一時期,高校法治教育暴露出創立初期存在的重點關注高校大學生基礎法律理論的培養,忽略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的漏洞。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高校亟待調整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不斷調整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以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形勢,實現高校法治教育推陳出新。
2005年,經過不斷研討分析,將原有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和“法律基礎”課兩門課程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一改變將高等教育過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進行整合,合二為一,從而真正實現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相輔相成。
2005年3月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要求,進一步對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體系之中。通過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真正實現高校法治教育能夠“進課堂,進頭腦”。
此外,在這一階段,各高校在堅持通過傳統的課堂講授作為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拓寬高校法治教育教學的方式,通過在校園內舉辦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各類普法實踐活動,讓高校大學生在知法的基礎上培養用法的能力,加快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1.3高校法治教育發展的新階段
在長期高校教育體系的實踐過程中,高校師生對于高校法治教育教學的重要性理解程度不足,這使得高校法治教育的價值并未得到全部落實,這也就導致了高校法治教育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深入,全民普法教育活動有序開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的具體實踐工作提出了更為精細化的目標和要求,給予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更高的關注度。在新的發展階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加速創新從而尋求新的發展。這為實現全民守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政府各類政策法規的引導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逐步轉變發展理念,將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作為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方向。在具體的高校法治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在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為基礎之上,同時加大力度發展基礎課堂外的各類法治教育活動,從而促使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逐漸實現多樣化教育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各高校進一步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開發利用,通過將網絡新媒體平臺作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載體,開展包括利用公眾號推送普法小貼士、開展高校大學生線上案例討論等新活動,不斷拓寬高校法治教育教學的空間,使得高校法治教育教學逐漸融入高校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2高等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
21世紀后,中國正處在政治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結構更為復雜,社會階層更加多元化,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訴求差異化明顯;隨之而來的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價值觀更為多元化,社會矛盾也更為復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黨和國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放在了發展的重要地位,同時對于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逐漸深入。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論述了培養學生法治思想、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政策規范不斷細化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具體教學過程要求,為提高高校法治教育質量提供了理論遵循。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不斷開展,提高大學生法治價值觀念,為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輸送全面發展的高水平人才,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穩步推進,進而影響我國法治建設的現在和將來。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高校法治教育教學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通過高校所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及各類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使得高校大學生能夠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了解法律的基本理論,感受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法治建設的具體環節;進而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強化高校大學生的法治理念。
高校大學生具有專業的知識素養和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實支柱。為保障全面依法治國長期有序地進行,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國家,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2高校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校大學生作為當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后備人才、儲備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水平,接受系統專業的教育教學,從而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素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頻發,這一社會現象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各類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的深刻分析,究其原因,大多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往往是由于高校大學生法治意識淡薄,缺乏法治觀念;部分高校大學生在觸犯了法律之后而不自知,部分高校大學生由于一時沖動違反了法律的相關規定。由此可見,加強高校法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刻不容緩。
通過分析當下高校大學生法治觀念構建的現狀,大多高校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的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學習大多以應試教育為主;這使得高校大學生初入高校時,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遇到問題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能力較差,缺乏法律意識。進入高校之后,由于高校教育教學環境較為寬松自由,與社會聯系較中小學更為緊密,加之高校大學生對社會認知不足,導致部分高校大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近年來各類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行為層出不窮,各類違法犯罪案件頻發。
實踐證明,通過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鼓勵高校大學生掌握基本法律基礎,從而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養,能夠從根本上增強高校大學生對于法律本身的信任,從而使高校大學生從內心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尊重法律、了解法律;才能促進高校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和未來走向社會的工作生活中,能夠做到時時刻刻牢記法律規定,主動維護自身法律權利,自覺履行法律義務;進而提高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矛盾糾紛時,能夠主動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基于這一現狀,高校法治教育對于高校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不斷為大眾所認可,高校法治教育的價值得以體現。通過高校法治教育使得大學生通過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促使高校大學生懂法,實現高校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守法,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用法能力,從而避免高校大學生因不懂法而做出違法犯罪行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高校的發展理念也逐漸發生著重大變化,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通過政府以及各高校不斷深化和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此外,隨著國家對于新時代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全面發展的當下,僅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已然無法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形勢。在這一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各高校不斷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認識到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的培養缺一不可。隨著《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的出臺,各大高校緊跟國家政策調整的動態,不斷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從單方面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到實現教書育人、科研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等多方面同步推進,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
因此,高校教育體系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的教學,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尤為重要;培養和健全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有利于為高校大學生提供規范的行為準則,幫助高校大學生建立法律思維、樹立法治觀念,對于規范高校大學生日常行為具有深遠的意義。高校法治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加強高校法治教育教學工作,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高校大學生自身的基本法律素養,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對于高校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實現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2.3為構建和諧校園打下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在高校人才教育培養實踐過程中,由于高校教師及高校大學生對于法治教育的重視度不足,在教育過程中更為關注專業素質的培養,高校法治教育難以發揮其預定的價值,從而導致各類高校校園惡性事件頻發。
縱觀近年來所發生的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分析,發生在校園內的暴力案件占據了較大的比重。高校大學生由于法治意識淡薄,加之缺少社會經驗,性格沖動,面對校園人際關系往往引發沖動性犯罪,造成他人人身傷害,也對自身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甚至有部分校園暴力案件中,犯罪行為人作案手段極其殘忍,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活本應是和諧美好的人生階段,高校校園本應籠罩在純潔的知識氛圍之中;但由于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校園違法案件的頻發,使得校園生活出現了一縷不和諧的陰影,阻礙了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
當下高校發展環境和發展模式地發生著巨大調整,迫切要求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推進,全面推進高校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樹立,構建和諧校園的工作迫在眉睫。
教育部在關于印發《學習貫徹落實中發〔2004〕16號文件和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宣講提綱》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嚴格照章辦事,通過規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促使大學生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建設和諧校園,是實現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工作,不僅需要政策支持,大學生作為高校校園生活的主體,高校大學生是實現和諧校園的關鍵。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入開展,有利于高校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強化了高校大學生對于校規校紀的認知,使得高校大學生能夠在校園學習生活之中自覺遵守校紀校規,保障校園生活的安定有序進行;另一方面,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依據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高校大學生因缺少法律常識而造成違法事實的發生,避免高校大學生因一時沖動帶來不可挽回的違法后果,減少高校校園內校園案件的發生,降低各類校園案件發生的犯罪率進而減少校園暴力等違法犯罪的行為發生。為建設平安校園創造條件,進而實現構建和諧校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袁了.中國法制視域下的口號研究(1949-1999)[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6.
[2]楊強.高校學生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探析[J].傳承,2014,(4):2.
[3]孫林,呂云峰.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學科建設的歷程與發展回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8):3.
[4]馬鈺.新中國70年高校法治教育的回顧和展望[J].當代教育科學,2020,(3):5.
[5]《天津教育》編輯部.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J].天津教育,2013,(15):1.
[6]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