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背景下,深挖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將其有機地融入開放教育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去,一方面培養開放教育學員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引導開放教育學員樹立文化自信,積極學習、傳承與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教育教學形式的展開主要是依托遠程教學的授課形式,基于這一教學特點,本文探討了從“科技創新+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知識”相融合這個角度入手,探究教學傳播手段、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模式,尋求更有效的教學形式,是研究中的亮點之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教育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34
1研究背景分析
1.1學習、傳承與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分析
(1)受眾層面的現狀分析。大多數人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十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但絕大多數人對優秀傳統文化卻沒有更為深入細致的了解和認知,僅僅是浮于表面,難以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現代生活。在當前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下,對傳統文化存在認同度高、認知度低,仍然是普遍現象。
(2)傳播層面的現狀分析。一方面為了單純地博取大眾關注,存在有意曲解及娛樂化傳統文化,這就需要不斷加強對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提煉和挖掘,提高文化內容傳播的深度;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創意和技術人才,換句話說在傳播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缺乏同時具備新媒介傳播技術和傳統文化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
1.2科技創新助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與意義
科技創新為齊魯優秀文化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傳播形式更加生動形象。開放教育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基于遠程教學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更是離不開移動互聯網。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互聯網+”與傳統教學方式的融合,能夠更好地助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開放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去,為廣大學員創造了更為便利的學習途徑,提高了大眾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興趣。科技賦能助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與開放教育專業課知識融合傳播,從而更好地學習、傳承與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顯得更為必要。
1.3科技創新助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開放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
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魯政發〔2021〕5號),《綱要》指出科技創新及文化強省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作為重點領域聚焦突破、塑成優勢。
現階段,大家可以看到文化的傳播已經離不開技術,伴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加速了文化傳播方式、營銷方式的更新迭代。
如何將科技創新與文化強省建設,傳承、弘揚優秀文化兩大目標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科技賦能助力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將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融入開放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去,從而便于開放教育學生更好的學習、傳承與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顯得更為必要。
2研究思路說明
(1)文獻研究:對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梳理出齊魯優秀文化因子,并收集齊魯文化故事,作為思政資料儲備,以便與專業知識想融合。深入學習相關政策,政策的制定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調查研究:首先設計調查問卷,對開放教育學員開展問卷調查,梳理學生當前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主要途徑以及開放教育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因子融入的情況。其次調查研究現有的教學融入模式,分析當前齊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知識融合的種種問題。
(3)路徑探究:思考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改進這些相對僵化的傳播模式,并且利用新媒體等傳播模式,將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有機地融入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去,進而在當前的媒介社會環境下進行更有效的傳播。同時立足于掌握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總結歸納學生的接受特點,以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3研究實例
3.1依托技術創新,打造更具靈活性的學習平臺
伴隨著大數據處理技術、云計算技術等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同時為了給學生提供更高質量、個性化的在線學習體驗,國家開放大學也在不斷升級改造在線學習平臺。在線教學平臺的使用可以通過PC機登錄以及APP移動端實現,其中移動端APP學習平臺的推出,為學員提供了更加靈活的學習選擇,便于開放教育學員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更好地平衡生活、工作、學習。在線學習平臺的推出,為成人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成長,進而實現終身學習,提供了積極促動作用及保障。
首先,教師進行資源上傳,完成相關課程建設,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并在學習平臺上進行教學輔導;其次,學生通過學習網平臺進行課程學習及完成考核;最后,學生學習數據匯總,輸入教學分析平臺,就可以直觀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成績進行分析、統計,與此同時統計責任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為教師教學考核評價的依據。
新的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與教師之間更高效、快速的交流提供過了可能,打破了教與學之間的時空限制,使更多的開放教育學員能夠體驗到“傳統教學模式”下互動教學的優勢;同時作為成人學生,因自生工作、生活等因素的限制,為傳統式上課學習帶來了阻礙,而Web端及APP移動端兩個在線平臺的使用,為學生更加靈活、自主安排學習提供了保障。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工作需求安排學習進度,篩選學習內容,滿足自我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3.2學校鼓勵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保障
一方面,為深入細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更好的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學校制定了關于融入思政元素的相關教學要求。
開放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學習網平臺與學生展開互動教學,進行直播課教學,上傳教學資源。學校出臺了直播課教學工作規范、直播課教學督導意見、教學資源上傳的相關規范要求等文件,要求鼓勵教師結合授課內容及上傳的專業輔導資源,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元素。
另一方面,為幫助教師更加高效的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校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提高教師思政教學水平的工作。學校積極開展系列講座及舉辦各式比賽,包括舉辦課程思政專題培訓;開展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深入學習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比賽;評選“課程思政”優秀課堂;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說課比賽等活動。
3.3深挖與專業課相匹配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
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要從課程所涉文化的角度出發,找到齊魯文化與專業課內容的契合點,不能為了思政教育而生硬的穿插思政內容,要做到專業知識的內涵與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講好齊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認同及樹立文化自信。
《渠道管理》是國家開放大學面向市場營銷(營銷與策劃方向)專業(專科)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接下來將圍繞《渠道管理》這門課程中關于“渠道的演變”這一知識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實例說明。
(1)發掘知識點中蘊含的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
首先讓學生對照渠道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渠道的出現對傳統渠道的沖擊,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銷售門店、企業倒閉,但同時可以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個人捕捉到商機轉型成功的例子。
通過這個例子,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經濟是發展的,社會是向前發展的,作為個體如何才能適應這個變的環境,如何做出選擇,促使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發展及職業規劃的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重新進行自我定位。
(2)知識獲得過程中的感悟。
開放大學學員情況與普通高校學生情況,甚至是開放大學學員個體之間差異都比較大,這個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生年齡、學歷層次、學習能力、工作經驗、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這本身也給教學過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戰。但無論學生差異有多大,他們依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學生有自我提升這樣一個學習需求,所以基于這樣一個特殊性及共性,作為教師應該更多的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教師應該基于開設課程特點,更多地提供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并落實。整個教學過程中,其實教師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更多地引導學生樹立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觀。
(3)講好齊魯文化故事。
對于顏真卿的認識,大家更多的因為他是一名書法家,而他更是一位忠臣烈士,面對安史之亂,他英勇平叛到后來又以75歲高齡勸降叛軍,他寧死不降最終以死報國。通過這個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當我們在適應環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的同時,有很大一部分人為了家國是不計得失,英勇赴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3.4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融入專業課教學,觸發思政教育,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專業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教學的融合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這門課程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個性思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教學反思
4.1正確認識課程思政
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同樣有必要融入課程思政,不僅不會影響教學效果,相反對于教學具有提升作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擴充資料,深挖專業知識,所以兩者有效銜接起到了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
4.2適應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也就是說一方面承擔教書的責任,進行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要承擔育人的責任,進行價值的引領。
4.3積極迎接挑戰
課程思政要做到潤物細無聲,是基于教師對專業知識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擴充專業知識,做好課程設計,從多個維度積累思政元素,并將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知識點中,展開教學過程。
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的媒介傳播技術,做到既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又能很好的利用新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
5總結
在全球化時代和文化多元主義的背景下更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而齊魯文化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通過“科技創新+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知識”相融合,探究教學傳播手段、內容形式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模式,利用開放教育專業課教學這個廣闊的平臺,探索更多有效的學習、傳承與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提高山東省科技和文化實力,助力建設科技強省和實現文化強省建設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周文君.齊魯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21,(02):105-107.
[2]余娟.國家開放大學終身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述:多元、互通、賦能在線學習平臺深入發展三大方向[J].在線學習,2022,(06):52-55+80.
[3]魏秀艷,于宏輝,劉妍.開放教育成為“互聯網+”浪潮的必然產物[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01):28-31.
[4]李瑞紅.優秀齊魯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探究[J].知識文庫,2021,(05):142-143.
[5]魏云霞,熊湘輝.思政元素融入開放教育、繼續教育財經類專業課程探討——以《投資學》為例[J].營銷界,2021,(07):190-191.
[6]王朝華.互聯網視域下齊魯文化的傳播[J].青年記者,2018,(05):127-128.
[7]陳京.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力提升路徑[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3):21-24.
[8]王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08):19-20.
基金項目:山東開放大學2021年校級科研項目“開放大學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教學研究”(2021SZJC11Q)。
作者簡介:閆寧寧(1987-),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山東開放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