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借助音樂開展教育遠勝簡單而機械的說教,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筆者所在的“如歌品德”德育團隊通過一首或多首合適的音樂展示,在情感渲染中升華學生的道德信念,在生活教育情境中提升兒童的道德認知,在主旋律音樂作品中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音樂教學;立德樹人;如歌品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機引入音樂來塑造學生的品德,是基于陶行知的教育主張“喚起興味”。筆者認為音樂正可以喚起孩子們的興味,其作用遠勝簡單而機械的說教,能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促進學生升華情感,從而實現對學生品德的塑造。
近年來,筆者組織南京市棲霞區小學德育教研團隊開展將音樂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探索,逐漸打造出“如歌品德”的小學德育課堂,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教育。“如歌品德”團隊教師借用音樂的手段,在課堂中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鼓舞和激勵學生,不僅重視對學生基本價值觀的引導,更注重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關注,體現了德育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
一、在情感渲染中升華學生的道德信念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要想讓小學階段的兒童把教師要求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就必須遵循德育規律。心理學家布恩曾通過實驗發現情感和習慣是內化的關鍵,并強調情感在兒童品德養成過程中具有巨大作用。相類似地,蘇霍姆林斯基曾把道德教育概括為一個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過程,而要形成道德信念,必須經過道德習慣和道德認識相結合的道路,在道德習慣和道德認識的過程中又必須滲透道德情感。這就是“道德概念→道德情感→道德習慣和道德認識相結合→道德信念”的道德培養全周期過程。
以上啟發我們在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中間要架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要把情感貫穿于德育的整個過程。而情感恰恰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特質,也是音樂的生命和靈魂,沒有情感就沒有音樂藝術。“如歌品德”理念下的課堂,能在有限的課堂教育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正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喚起了學生的興味,學生定能在音樂情感的熏陶中蓬勃生長。
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的教學目標是引領學生深刻認識并理解祖國之大、民族之多、山河之美,由此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家庭油然而生的愛國之情。這里的愛國之情就是我們要建立的道德信念,如果只是簡單的講授則會停留在道德概念的說教上。筆者以江蘇民歌《茉莉花》為載體,在課堂導入部分清唱該曲,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全班學生的眼神中帶著好奇。筆者適時讓學生代表大膽獻唱《辣妹子》等祖國各地的民歌,在歌聲中筆者啟發孩子思考:我們的祖國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而有如此多的民歌呢?由此巧妙地引出課題。
小學生對祖國這一概念有所了解但比較模糊。如果單純從數字、圖片上進行簡單比較,學生無法形象感知。為避免單純的知識傳授,也便于學生在直觀形象、有趣生動的活動中認識祖國,筆者采用了歌曲設疑、巧引教學課題的方法進行教學,且在追求真實課堂的思想指導下,沒有安排學生做任何提前預習。同學們在30多位教師現場觀課的情況下,非但沒有表現出拘謹和扭捏,反而個個都很興奮,在音樂的感染下,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由音樂自身的積極情感引導出學生的愛國情感,并在歌聲中得到渲染、升華,使原本模糊的愛國之情變得越發清晰且具體。
二、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兒童的道德認知
陶行知認為,需要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迸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有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之所以枯燥而低效,學生說假話、套話,師生在課堂上都挺累,最終卻難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的就是教育沒有從兒童視角出發,沒有關注兒童身邊的話題,沒有與兒童日常生活相結合。“如歌品德”德育課堂貼近實際、貼近兒童生活、貼近生活情境,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選取音樂素材,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從而引發他們共鳴,繼而有效提升道德認知。
四年級下冊第10課《我們當地的風俗》的設計以音樂為線索以貫穿課堂始終。課堂導入部分,該教師借用央視“開門大吉”節目形式,在投影上出示了四扇大門,讓孩子自己敲響節日大門的門鈴,每按動一次門鈴就會自動播放一段音樂,孩子們根據音樂來猜是什么節日。《明月幾時有》《賣湯圓》等音樂的響起,引起了全場學生的共鳴,大家應聲附和著、演唱著、欣賞著,陶醉著……最后在《節日篇》這首將中國傳統節日囊括其中的歌曲中圓滿結束。“如歌品德”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由音樂開始再由音樂結束,在歌聲中寓教于樂,學生不僅沉醉于音樂的海洋之中,更深刻了解傳統節日和民風民俗的知識,還在愉悅的情感中體會到中華傳統節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和樂趣。
魯潔指出,德育課程應當讓兒童們去體驗生活中的陽光和愉悅,引導他們去獲取解決現在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的種種經驗,這說明德育要關注兒童的生活。案例中,教師通過“開門大吉”這一兒童熟悉的電視節目形式,并通過每個節日特有的、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兒童在感知體驗、自主思考中增強民族自豪感。由此,道德認知目標在“如歌品德”課堂所創設的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實現了。
三、以主旋律作品涵養學生家國情懷
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主題主要有愛國情、親情、友情、愛情等,其中,尤以愛國情感最為崇高,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都具有濃郁的愛國主義色彩。在我國,表達愛國情感的主旋律音樂作品中,廣為傳唱的有《我和我的祖國》《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祖國的藍天》《我愛你,中國》等,這些音樂都抒發了中國人的赤子之心。同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也有生動的故事、發人深省的案例來激勵孩子熱愛祖國。“如歌品德”課堂改變了音樂和道德與法治課堂各自為政的狀態,加強了兩者互動,以愛國主義為宗旨,選取兩者間高度吻合的內容,使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明顯。
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旨在培養兒童的國家意識及愛國情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課題組老師在執教該課時,通過認國旗、唱國歌、了解祖國媽媽生日、學會用自己的方式為祖國慶生等設計,帶領孩子逐漸培養心中有國家的意識。為了讓孩子理解自己是國家的一員,只有國這個大家的安定才有小家的幸福,教師在課堂結尾處播放《國家》歌曲,他們在歌聲中領會了歌詞的意義,在歌聲中激發了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是永恒的主題,也是常教常新的主題。愛國主義作為主旋律,是“如歌品德”課堂的重要內容。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音樂相結合,可為師生、生生心與心的溝通與交融提供良好的條件,通過發揮音樂美化、凈化、善化生活的功能,讓愛國主義教育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3):9-16,37.
[3]陸曄.“讓音樂走進小學德育課堂”的案例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0(18):43-44.
陸 曄? ?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