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設實驗氛圍,提供動手條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文章從激發學生的動手實驗興趣、組織生活化的實驗內容、小組合作開展實驗、開展個人實驗競賽四個方面進行探究,旨在通過高效的課堂練習策略,切實激發學生實驗操作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驗;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蔣媛(1984—),女,江蘇省揚州市東關小學。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多數時候只注重對課程內容的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模式的提升與鍛煉。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操作實驗的機會和自主探究意識,一味地按照教師的引導展開學習,長此以往,容易缺乏思考意識,僅將實驗當作課程任務,最終導致實驗積極性不斷降低。基于此,教師應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營造活躍的數學課堂氛圍。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受興趣支配行為的階段,并且這個階段的學生無法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因此活躍的課堂氛圍成為教師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利用多樣的教學輔助手段,使數學課堂更加活躍,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教師在設計數學實驗的過程中,除了要保證實驗的科學性,還應注重實驗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實驗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要循序漸進地耐心引導,以生動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幽默的引導使學生逐步沉浸在實驗之中。在逐步引導下,學生對于實驗的積極性將得到有效提升[1]。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時,該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等平面圖形。對于小學生來說,單憑想象很難對這些圖形有深刻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動手畫出這些圖形。首先,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四人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教材上的例圖。隨后教師為每個小組發放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教具,并對學生提出要求:“通過觀察書上的圖片,同學們思考一下,怎么用老師發給你們的工具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呢?”
教師為學生布置完任務后,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實驗。在教師引導的過程中,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實驗積極性被有效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對沒有思路的小組進行引導,對存在錯誤的小組及時指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在紙上畫出了相應的圖形,此時教師對表現優異的小組進行表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實踐和運用,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教師說:“接下來請每個小小設計師利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組合,設計出一幅美麗的作品?!辈贾猛耆蝿蘸螅處煄ьI學生欣賞優秀的設計作品,激發學生的靈感,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通過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學生的參與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師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積極動手,組織生活化的實驗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多數來源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更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同時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可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此外,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為更好地推進與落實小學數學實驗操作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應加強對生活化內容的應用,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以生活為切入點,設計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實驗內容。在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中,學生的注意力會更為集中,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將得到提升,從而使實驗更加高效,學生也將主動地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有效鍛煉思維能力[2]。
例如,在對“年、月、日”這部分內容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為學生布置設計日歷的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設計,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進行課程導入:“同學們回想一下,你們在生活中見過什么樣的年歷?”在學生思考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繼續導入:“年歷多種多樣,漂亮極了!同學們想不想設計一份屬于自己的年歷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制作年歷。”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制作2022年的年歷需要哪些步驟。學生討論過后,教師挑選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回答:“首先要知道2022年有多少天?!苯處煟骸澳敲?022年有多少天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設計年歷的第一個步驟是確定天數。
接著,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與設計,并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制作年歷:“年歷卡上應該有幾個月呢?該怎么排放呢?每個月都有多少天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設計制作方案,年歷與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為學生布置完任務后,教師開始觀察學生的設計方案,對于設計中存在錯誤或遺漏的地方,教師及時地進行指正。在學生設計完畢后,教師挑選學生分享自己的設計方案。學生說:“首先,一年有12個月,從1月到12月依次排放,1、3、5、7、8、10、12月有31天,2月有28天,4、6、9、11月有30天?!?/p>
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在黑板上依據學生說的內容寫出實驗步驟,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師寫完實驗步驟后,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從旁進行引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日歷。最后,學生制作完成后,教師挑選設計精美的日歷進行展示,并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表揚。
在設計制作日歷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動手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知識,這不僅是對所學內容的重溫,更是對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的鍛煉。
三、主動參與,小組合作開展實驗
小組合作教學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師使用較為廣泛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教學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有效鍛煉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模式也會使教學氛圍更加融洽與活躍。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和思考,彼此之間交流不同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明確實驗操作的原理與步驟,這將使學生的實驗過程更加高效。小組合作不但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學習效率。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進行實驗教學,將使教師的實驗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將變得更加融洽。
例如,在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這部分內容開展實驗教學時,動手實驗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體及正方體的特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課程開始時教師先進行課程導入:“大家觀察下列圖形,說一說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睂W生找出正確的圖形后,教師繼續進行導入:“那么同學們可以指出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嗎?”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后,挑選學生進行回答。在這個師生交流的環節,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得到高度集中。
接著,教師為學生講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在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內容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四人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發放橡皮泥與小木棒,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驗,并對學生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來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用手中的工具分別做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并思考一下要想做成這些物體需要哪些步驟?!苯處熖岢鲆螅⒁龑W生對實驗步驟進行思考。
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思考,說一說該如何做。學生小組討論的過程,既是各自取長補短、交流想法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實驗完畢后,教師讓做得比較優秀的小組進行發言,分享本組實驗的想法與過程。這個環節是所有學生一起交流想法的環節,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與完善。同時,教師展示比較優秀的作品,對小組進行表揚,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四、提升能力,開展個人實驗競賽
小組合作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生獲得動手實驗的經驗。教師幫助學生總結實驗經驗,能夠提升學生參與實驗的自信心。而教師想要提升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的能力,就需要展開多樣化的實驗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空間,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促進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針對“可能性”這部分內容進行實驗教學時,動手操作實驗與描述操作過程和成果,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相關知識點,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語言能力。首先,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對課程進行導入:“將一顆巧克力和一根棒棒糖放進空箱子里,可能從箱子里拿出一個蘋果嗎?”學生回答:“不可能?!苯處煼磫枺骸盀槭裁床豢赡??”由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教師提問:“將一顆巧克力和一根棒棒糖放進空箱子里,可能從箱子里拿出什么?”教師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鼓勵學生在思考后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師簡單點評了學生的想法,并且為學生發放準備好的教學工具—紙箱和不同顏色的乒乓球,使學生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產生好奇心。之后,教師向學生介紹實驗競賽活動的內容,即在紙箱里放置不同顏色的乒乓球,怎樣才能使拿到黃色乒乓球的可能性最大?要求紙箱中必須放有兩個以上的乒乓球。最后,教師讓學生自由實驗,記錄實驗過程,并在實驗后講述實驗過程和感受。
開展個人實驗競賽,既可以使學生保持學習和實驗的積極性,又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實踐的空間。教師合理地在實驗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個人實驗競賽,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當然,在實驗教學中,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在個人實驗競賽中引導學生分享實驗操作的思路、過程與成果,由此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孟慶玲.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實踐教學有效性探究[J].學子(理論版),2015(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