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統編版教材的全面施行,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單獨的板塊出現在語文教材中。基于此,文章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為例,提煉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四個步驟,以期更好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挑戰性;綜合性學習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期重點資助課題“‘挑戰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ZA17)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諍(1976—),女,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外國語小學。
統編版教材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的編排上,非常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螺旋上升。在三至六年級的下冊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單獨的板塊出現在教材中,共計四次,這是一次改革,也是一次創新,更是一個突出的亮點。
如何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序開展?如何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富有挑戰性?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外國語小學成立了“遨游漢字王國”研究小組,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進行研究,提煉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四個步驟:整體把握研讀教材、制訂整體規劃表、提供支架完成挑戰性任務、多元評價推動能力提升。
第一步:整體把握研讀教材
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時,教師要基于教材進行課程開發,制訂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完成挑戰性任務;要準確定位目標,整體研讀教材。在開展“遨游漢字王國”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的教學之前,教師要做好兩個研備前期工作。
(一)讀好幾本關鍵書
教師首先要研究綜合性學習板塊的編排設計以及具體內容。在先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深刻感受到,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打破了原有的學科局限性,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課程開發空間,但與此同時所反映出的是教師知識儲備的局限性。教師要想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首先要補齊自身短板,增加知識儲備量。
“遨游漢字王國”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始之前,研究小組的教師就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漢字樹》《說文解字》《漢字的故事》等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師生徜徉在書的世界,感受漢字的趣味和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確定要素提升點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取語文知識和技能,更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因此,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之前,教師要對整個板塊的知識能力要素進行梳理,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活動的效果。
“遨游漢字王國”的語文學習目標可分為兩點:第一,感受漢字的趣味,了解漢字蘊含的悠久歷史文化;第二,學習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制訂整體規劃表
綜合性學習板塊就像是一個整體設計的單元。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能像單元教學那樣,將板塊中的每一部分作為一篇獨立的課文或單獨的環節來組織教學,而要從整體入手,明確每一部分教學內容的目標任務,循序漸進地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比如,研究小組通過商議,確定了以下整體規劃表。
整體規劃表把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內容、上課形式、課時劃分做了明確的規劃,對綜合性學習板塊進行有機整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第三步:提供支架完成挑戰性任務
“遨游漢字王國”的“漢字真有趣”“我愛你,漢字”板塊又下設了“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個板塊。“漢字真有趣”的主要內容為搜集字謎、嘗試編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自主搜集并篩選有趣的漢字材料,舉辦趣味漢字交流會。
針對板塊設置,研究小組將綜合性學習的挑戰性任務設定為舉辦一次趣味漢字交流會。為了讓學生通過漢字交流會達成學習目標,研究小組結合教材內容架構了一整套學習支架:課前學習單—了解字謎、方法指導—資料篩選、交流彩排—分工合作。
為更好地開展漢字交流會,研究小組設計了以下小組活動任務。
1.搜集、歸并資料。教師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并嘗試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歸并,確定交流內容。
2.商議交流形式。交流形式包括朗誦、講故事、小游戲、說相聲等,學生可自由選擇。
3.設計交流會流程。撰寫開場白、串聯詞,安排節目流程,對照評價表,進一步完善小組交流會流程。
在明確綜合性學習任務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這個任務細化,轉化成具有效度的學習活動。在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指導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引導活動的有效開展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使學生的挑戰性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指向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課前學習單”助力挑戰性任務達成
綜合性學習板塊的閱讀材料包括字謎、字謎故事、歇后語、錯別字故事、形聲字的漢字信息等。為了讓學生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小組的教師開展了單元導讀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激發學習興趣。單元導讀課中,學生完成了以下學習單。
“遨游漢字王國”學習單
1.發現本單元與其他單元的不同之處。
2.認真閱讀單元內容,你提取了哪些信息?
(二)“對比篩選”助力挑戰性任務達成
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有對性地搜集、整理資料。比如,教師可以安排這樣一個實際操作環節。學生搜集了不少資料,卻不知該如何處理,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選擇了兩份學生搜集的資料,讓他們思考:“想想這兩份材料是否有趣?能否作為資料留下?”
1.出示資料
資料1:詩人王安石在創作《泊船瓜洲》這首詩的時候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詩中第三句原來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他反復思考后認為,“到”字太普通,也不夠傳神,便改為“過”字,又讀了讀,還是嫌不好,接著改成了“入”“滿”“跑”……最后,他眺望青山綠水,這滿眼的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嗎?于是他大聲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在此,“綠”字賦予了詩句動態美。
資料2:在古代,太陽是人們能看到的唯一光源。太陽升起,大地一片光明,太陽一落,大地一片黑暗。所以,有的加了日字旁的字表示明亮,有的恰恰相反,表示昏暗。這其實和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觀點有關。古時候的人們早就意識到事物是對立的,有大就有小,有對就有錯,這些概念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因此古人所造的字也反映出了這樣的世界觀。
2.教師小結
在整理資料時,學生要對資料進行篩選,挑選出最適合的,或是學生認為最有趣的和大家分享。如果資料內容過長,可以適當地刪減。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創造性,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給予適時的點撥和指導,提供“任務單”“情節鏈”等學習支架,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實踐,在實踐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第四步:多元評價推動能力提升
綜合性學習的成果點評課重在“評”,如何評?如何在小組評、教師評、自評的基礎上發現不足,突破自我,獲得成長?這是成果點評課成功的關鍵。
在漢字交流會結束之后,教師要組織小組進行成果匯報。小組成果匯報不是簡單的成果展示,各組要從匯報主題、發現的問題、解決方式、存在的困惑等方面與教師、同學交流互動。對此,教師設計了如下互評表。
通過小組成員互評、教師點評,學生們發現了小組活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如發現本組資料中不太適合展示的部分,需要優化和提煉;發現搜集的資料不夠豐富,需要拓展補充;發現交流過程中缺乏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需要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組任務。
這樣的多元評價讓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發現不足,鍛煉批判性思維,不僅關注學習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發展,讓每一名學生能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結語
綜上所述,“挑戰性”語文綜合性學習要用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驅動和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教師要讓學生做選題的確定者、任務的選擇者、形式的決策者、成果的展示者、結果的評價者。而教師在挑戰性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要扮演向導、顧問和協調員的角色,促進語文綜合性學習向縱深推進,搭建好有效支架,助力學生的思維爬坡。
【參考文獻】
[1]郭如瑩.項目式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的有效路徑: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單元為例[J].新教師,2021(11):27-29.
[2]孫瓊.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策略研究: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為例[J].智力,2022(17):74-77.
[3]孫瑩.挑戰性學習:破解高階思維發展難題的一把“鑰匙”:以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J].人民教育,2020(1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