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妍虹
*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 年度一般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疫情背景下青少年網絡德育心理教育模式的實效性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0091
摘 要: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發揮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需要家庭和小學雙方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從有效溝通實現教育觀念上的統一、設立家長委員會強化家長教育作用、組織親子活動促進親子關系、構建家校共育資源庫促進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等方面對小學家校共育的實施策略展開了探討,旨在為促進小學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小學教育;家校共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0-0019-03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家庭和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在教育觀念、思想和行為上達到共識。既要發揮出小學的主導作用,也要結合實際情況發揮家庭的重要教育價值,放大“家”的教育作用,為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
一、家校共育的現狀和重要性
目前我國家校合作整體狀況在不斷進步,家校雙方都認識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部分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工作方面也進入更深的層次。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現階段,部分中小學家校聯系的頻率不高,通過采訪部分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了解到部分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說明部分家長在參與學校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家校共育的整體效果。
(一)家校共育使小學教育體系得到完善
小學生處在思想啟蒙時期,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較弱,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為他們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小學階段的教育時間較長,在小學生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行為教育過程中不斷與家庭教育進行有效融合,推進家校協作,加強家長與小學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聯系,幫助教師通過家長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小學生的性格、興趣,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并在實踐中中對教學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有助于構建完善的小學教育體系。
(二)家校共育使家長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家庭和小學是小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發揮著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小學為全體學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但是受家長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教育理念的差異影響,小學生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個體差異,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構建家校共育體系,能加強家長和小學教師的有效溝通協作,可以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
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先進,對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把握也更準確,更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需求。
因此,通過與教師保持緊密的聯系,在小學教育中加強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讓家長及時發現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家長調整自身的教育理念。總而言之,完善家校共育體系,對于提升小學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質量都有積極作用。
二、家校合作共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溝通不暢
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不暢是常見的問題。雙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溝通渠道不暢或語言障礙等情況,導致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受阻。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和參與度。
(二)教育理念不一致
家長和學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異也是一個潛在問題。家長對于教育的期望可能與學校不一致,這可能導致雙方在教育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影響合作的順利進行。在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過程中,很多人只注重形式上的溝通交流,忽視了家長真正的需求以及其角色定位。同時,部分學校沒有制定明確的“家校共育”目標,導致家校之間缺乏統一的思想基礎。
(三)“家校共育”制度建設不完善
雖然國家已經頒布了多項文件指導開展家校合作工作,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家校合作評價標準不明確等等,這些因素直接制約了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家校合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四)“家校共育”專業隊伍建設落后
家校合作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團隊作為支撐。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大部分從事家校合作的工作者并未經過全面系統的培訓,或僅接受過簡單的崗前培訓就投入到工作中,此外,還有部分兼職工作者參與家校共育,這樣很難保證家校共育工作質量
三、小學家校共育的有效路徑探討
(一)有效溝通,實現教育觀念上的統一
構建家長和教師平等對話和交流的平臺,是落實家校共育方案的第一步,以對話平臺為載體,從多個角度全方位了解小學生在身心成長和發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構建平等對話平臺的方法比較多,小學管理層人員首先要根據以往的育兒模式和教育體系,分析小學教育中“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舉行親子活動、家長會時,按照以往模式,一般以小學為中心,活動形式、內容的確定都是由小學主導,并未與家長建立溝通,沒有征求家長意見。小學生家長來自各個行業,從事的工作不同,受教育程度與個性也不同,他們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也不同。再者,在以往教育過程中,家長只是與教師建立溝通,一個教師往往要面對多位家長,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只能以大部分小學生的基本情況為參照指出教育的側重點,這就導致小學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降低。
針對上述情況,在親子活動和家長會組織和開展之前,可邀請有意愿的家長參與,可制定多種親子活動和家長會的方案,在活動開展之前請家長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選擇相應的活動方案,通過這種方式能實現小學與家長之間的“平等對話”,既能提高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發揮出親子活動和家長會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電話溝通的方式收集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在活動中圍繞相關的問題展開討論。由于家長之間的共同話題比較多,還可通過組織座談會的、茶話會、家長沙龍、經驗分享會等,拉進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加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合作和交流,讓他們在交流座談會中分享教育經驗,,不斷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緩解教師因時間、精力限制而無法一對一解決小學生教育問題的困境。
(二)設立家長委員會,強化家長教育作用
大部分家長對小學生的教育還是特別重視的,家長和小學教師在教育方面有著一致的教育目標,小學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家長參與小學教育的意愿及期望,通過宣傳強調組建家長委員會的重要性,請家長深度參與小學教育工作,共同提高小學整體教育水平。
在組建家長委員會的同時,可采用家長助教體系,讓家長以“教師”的身份直接參與小學的教育活動。例如,“用愛點亮生命成長”的教育主題活動,可以家長委員會為主導,邀請助教家長圍繞小學基礎性課程中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教育主題,通過課堂教學、運動、互動游戲等教學方法組織和開展相關活動。在家長助教完成活動之后,將相關活動的照片、視頻分享到班級群中。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助教活動要充分尊重家長的意愿,采取家校溝通、平等對話的方式,根據家長的興趣和時間安排確定助教活動的開展時間和形式,切忌溝通不暢、強制參與,導致部分家長產生排斥和厭煩情緒。
(三)組織親子活動,開展主題教育
小學生教育包含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方面,親子活動是結合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有效載體。小學可以圍繞本校課程體系、各種節慶或地方民俗風情特點來開展相應主題的親子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任務,小學生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以親子活動為載體,可以將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有機結合。在具體活動設計中,可以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來實現語言、社會、藝術教育目標。
在語言教育方面,可以舉行演講活動,圍繞傳統文化主題,開展與古詩詞,古代名人軼事,典故相關的演講、朗誦、故事情境演繹等活動,以此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應用能力,鼓勵小學生勇敢展現自我。
在健康教育方面,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進行創新,以往的親子活動往往在小學內展開,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現在可以通過視頻拍攝或直播的方式開展親子活動。例如,圍繞健康教育主題,家長與學生可以自行設計或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劇本,進行情景演繹、角色扮演活動,用手機拍攝視頻記錄活動過程。這種創新的親子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長了家長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為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多元化的外部環境。
(四)構建家校共育資源庫,促進教育生態良性發展
為提高小學教育的針對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在設計教育課程、確定教育內容、開展教育活動之前,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對小學生深入了解。構建家校共育資源庫可以使家長和教師更為全面、細致地了解教育側重點和小學生教育過程面臨的主要問題。家校共育資源庫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推進,需要家庭和學校在日常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動態調整和補充家校共育資源庫的內容。
家校共育資源庫中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等內容,同時應結合實際教育情況,分析未能完成教育目標的主要原因,總結教育任務完成度較高的成熟經驗,為實現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促進小學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
1.健全制度體系,提供保障支撐
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確保各項措施有效落地。例如,制定《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接待日實施方案》等文件,規范家長參會流程;設立家長督學崗位,由專人負責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督查評估,協助學校優化工作流程。此外,學校還可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激勵優秀家長代表、表彰先進個人等,為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提供物質保障。
2.搭建成長平臺,助力師生成長
學校可以邀請優秀家長代表進校園分享成功經驗,介紹家教心得,傳授教子技巧,激勵其他家長自我提升;組建家長講師團,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共同研究改進教學模式;組織家長志愿隊,走進社區關愛特殊群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些舉措既能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又有助于推動學校學校德育工作建設,實現協同發展。
3.深化家校合作,凝聚共識合力
學校要重視家長委員會、家長代表大會的建議,暢通家長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廣泛征求家長意見和建議,增進家校之間的理解信任和溝通互動,匯聚各方力量推進學校改革發展。此外,學校還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互平臺,便于家長隨時隨地反饋意見,增強家校聯系實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家庭和學校要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求,積極探索開展家校共育的有效措施,發揮家庭教育對小學教育的重要補充作用,并根據教育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對家校共育體系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通過家校協同共育,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競翔,祝莉.小學課程建設促進家校共育的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23(01):110-113.
[2]陳媛媛,子華明.男性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2,11(18):85-88.
[3]吳堅.開展小學家校共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09.
[4]陳琨.淺談家校共育中小學生良好飲食、運動習慣的培養[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04):95-96.
[5]吳旻燁.家校共育視角下幼小銜接教育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22(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