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穎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信息化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播需要借助各種媒介,信息化媒介如互聯網、移動新媒體等,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的特點,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空間??梢詫崿F傳統文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傳播,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平臺上煥發新的活力。本文將從數字化技術應用、文化產業、國際文化賽事交流合作等方面探討信息化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本研究結論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具有一定指導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化;文化軟實力;數字技術;國際合作;創新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2-005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18
一、引言
在信息化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任務。我們需要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傳播,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生命力[1][2]。本文旨在探討融媒體時代下跨文化傳播的路徑,以期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二、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意義
信息化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是指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以網絡媒體為載體,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將傳統文化進行傳播的一種路徑。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中的傳播,能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信息化視域下,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傳播[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它以民族文化為基礎,是民族精神的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對個人和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三、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它一方面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給傳統文化傳播帶來了巨大沖擊。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自由性、互動性、即時性等特點,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工具獲取傳統文化資源,并在網絡上進行學習和交流。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網絡信息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造成的影響。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4][5]。
(一)文化內涵闡釋不全面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其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然而,由于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時期,一些錯誤的理解和解讀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出現了嚴重的障礙。
(二)傳播方式不夠豐富
文化的傳播離不開交流,只有不斷地交流才能不斷地提高,只有不斷地交流才能更好地傳播。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文字和語言進行傳播,而對于一些需要體驗的文化形式,如戲劇、舞蹈、音樂等卻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中,讓更多的人體驗中國傳統文化[6]。另外,我們應該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和廣度,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
(三)文化市場發展不完善
我國的文化市場發展不完善,導致了一些不良文化的傳播。很多人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糟粕”進行加工、改造,并加以利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但也同時污染了社會環境。另外,我國的文化市場中存在著許多低俗、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會對我國的青少年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造成一定影響。
(四)傳播主體單一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主體主要是一些傳統文化機構,如孔子學院等。這些傳播主體的傳播目的單一,主要是通過自己國家的語言來進行文化傳播,不能充分利用各國的語言資源,不利于更好地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在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時,應該充分利用各國人民對中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讓各國人民都參與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五)傳播受眾定位不準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其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的傳播主體一定要有明確的定位,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更好地傳播,而不會產生文化交流中的混亂局面。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能深刻準確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那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所以,作為傳播主體的我們,一定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準確定位。
四、創新性傳播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五千年發展,其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信息化時代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其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理念。善于繼承才能不斷創新,我們需明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創新性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數字技術路徑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信息化時代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等技術可以將中國文化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受眾,提升傳播效果和體驗。展現信息時代背景下文化傳承的數字性。
以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傳播為例,數字博物館已經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趨勢[7]。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博物館可以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向觀眾展示和傳播文化。數字展廳采用三維全景技術,將歷史人物或者文物以立體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產生真實的互動。這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方式,也提高了觀眾的參觀體驗和參與度。
同時,數字博物館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渠道向更廣泛的受眾傳播文化信息,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數字技術的應用也使得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工作更加精細和高效。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對文物進行高精度的復制和還原,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敦煌數字博物館建設為例來具體理解,“數字敦煌”是一個文化創意和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通過數字技術將敦煌石窟的文物數字化后展現在公眾面前,使千年古跡煥發新生[8]?!皵底侄鼗汀钡闹饕d體是“數字敦煌數據庫”,該數據庫于2006年建成,包含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壁畫和相關文物等10個類別的海量數據。此外,“數字敦煌”還利用虛擬現實技術、3D打印技術等數字技術讓數字化成果走出石窟,展現在人們面前。敦煌石窟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其中藏經洞和絲綢之路壁畫是人們了解古代文化和歷史的重要途徑。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將這些珍貴的文物轉化為數字圖像、三維模型等數據,并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公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敦煌石窟的藝術魅力。
此外,“數字敦煌”項目還開展了國際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共同推廣和保護敦煌文化。這些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
(二)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筑設計等。
中國傳統文化在影視文創方面的融合與創新已經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影視作品中的許多場景、人物形象、道具等,都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不少以哪吒為主題的電影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充分運用和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例如,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建筑風格、法術等,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這些元素的運用,不僅豐富了電影的視覺效果,也讓海內外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文創是以文化為基礎,通過創意、設計、制造、營銷等方式,將文化元素融入產品或服務中,從而實現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一種方式。文創產品或服務具有創意性、文化性、實用性、商業性等特點,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時也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近年來,我國倡導文化自信,河南衛視追求在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創造性的改變,通過獨特的歌舞作品脫穎而出。水下舞蹈《祈》是河南衛視的文創節目之一,通過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現了洛神“翩若驚鴻,矯若游龍”的舞姿,配樂靈動,舞蹈靈氣,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贊譽。隨后河南博物院也推出了一款玉佩造型的棒棒糖,該棒棒糖以春秋早期的青玉人首蛇身飾為靈感創作而成,十分逼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河南博物院還推出了考古盲盒和“絹舞飛天”娃娃等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以河南石窟寺藝術為原型,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文創產品,如中國結、香囊、書法、中國畫等,這些產品都通過創意和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審美相結合,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三)跨文化傳播——以國際賽事為媒介
在新時代,跨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對于促進相互理解和和平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值得被廣泛傳播和推廣??缥幕瘋鞑ブ袊鴤鹘y文化可以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強。通過跨文化傳播,可以讓世界各地的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回望2022年中國承辦的冬奧會,這場體育盛宴無不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聯系,期望在國際社會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最直觀的是冬奧會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核心觀念,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火種臺的設計?;鸱N臺的設計理念是“承天載物”,靈感來源于中國的傳統青銅禮器“尊”,而其造型則采用了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充滿線條美的火炬造型。這個設計不僅契合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也象征著“地載萬物”,寓意著傳承“雙奧之城”的精神。另一個例子是冬奧會的制服,它被稱為移動的中國傳統山水畫。制服的圖案選擇和配色構思都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如雪花、山水和松樹等元素,這些元素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服飾的魅力,也表達了“道法自然”的中國哲學思想。這些設計理念和元素都是冬奧會和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體現,也表達了人們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
杭州亞運會開場秀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以視覺盛宴的形式展示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審美和藝術價值。亞運會開場秀的背景畫面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元素,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美麗。中國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美麗的外觀而聞名于世。亞運會開場秀的背景畫面中展示了多件瓷器,代表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絲綢以其華麗的色彩和細膩的手感而聞名于世。亞運會開場秀表演中,舞者們身著絲綢舞裙,展現了中國絲綢的美麗與魅力。
不言而喻,當需要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東道主”的形象時,我們會不約而同地從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答案,我們發現雖然時代在更迭,但是每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它都能給出令世人動容的獨特韻味。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國際交流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特質、文化內涵、時代精神等元素,不斷推動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匯,為人類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傊畔⒒瘯r代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國際化和科技化的特點。
五、機遇與挑戰并存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中國傳統文化得以迅速傳播并獲得廣泛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信息繭房”現象,即用戶接收到的信息趨于同質化,限制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認知。
在內容創新方面,雖然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創作出了很多符合現代審美和價值觀的作品,如影視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等,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然而,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一些非中文母語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仍存在困難。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傳統文化時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折扣”現象。這主要是由于西方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以及刻板印象所致。為加強國際傳播效果,應鼓勵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數字技術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術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觀眾。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技術壁壘可能阻礙部分受眾的體驗,因此應推動技術的普惠發展。
六、結語
在研究信息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的影響之后,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信息化技術手段的發展確實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可能性。例如,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的應用,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得以豐富,傳播速度得以提升,覆蓋范圍得以擴大。這些技術手段的應用,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次,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也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傳播形式上,更體現在內容上。在信息化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得到了重新詮釋和表達,形成了許多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種創新不僅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與發展。
總的來說,信息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路徑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和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和探索信息化環境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規律和特點,不斷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趙劍峰,陳向鉊.中國傳統文化表象于建筑邏輯空間的信息化淺析[J].大連大學學報,2018,39(03):102-107.
[2]郭晗.高校思政融合傳統文化信息化教學研究——評《信息傳播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后插5.
[3]蔡小麗.信息化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教學的思考[J].科學與信息化,2017(06):20-21.
[4]玉旖旎.中國傳統文化信息化教學課堂初探[J].高考,2018(35):113.
[5]宋妍.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路徑研究——以中國傳統文化才藝課程為例[J].科技資訊,2021,19(16):111-114.
[6]李天蜀.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綠色包裝,2021(06):93-95.
[7]敖靖雯.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游戲中的跨媒介傳播淺析[J].傳播力研究,2021,5(33):17-19.
[8]黨郁楠.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課堂改革創新實踐路徑研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J].才智,2022(1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