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曦 高遠
[摘要]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具有嶄新意義,在其傳承和弘揚過程中融入新媒體技術符合時代發展潮流,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如何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綜合素質,堅定人生理想信念,是高校工作人員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網絡思政;人才培養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因此,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保?]由此可見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傳播與數字技術也在不斷融合。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由此可看出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2]。新媒體融合了眾多媒介優點,傳播優勢明顯,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新媒體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在該時代背景下,高校想要傳播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與時俱進,在傳播過程中融入新媒體元素,應用新手段、使用新技術、探索新路徑、創造新理念。
高校作為大學生提升能力、培育理想信念的主陣地,具有重要的育人使命,擔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更喜歡探索新鮮事物,而新媒體的傳播特點貼合大學生的生活,使用新媒體進行社交、生活、學習已成為大學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將新媒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能激發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并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其家國情懷,使其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棟梁。
一、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機遇
新媒體是基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新型媒體形態,具有更便捷、互動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的特點[3]。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使用新媒體的頻率較高,其已適應新媒體生活,同時,高校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基礎也較好,這為高校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技術的創新變革機會,還深刻改變了高校的傳播思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具有創新價值[4]。
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在傳播方式、傳播渠道上都更貼合大學生的喜好。傳統媒體對文化的傳播過于單向,大學生在接受文化訊息后不能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缺少良性互動。而在新媒體視域下,參與新媒體傳播的人既是接收者,也是發布者,這形成更加平等、自由的傳播關系。大學生學習先進思想和文化時更樂于參與討論,由此大學生可以實時參與文化傳播,這極大地增強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新媒體內容編輯時間更加靈活、自由,發布者可以隨時隨地編輯傳播內容,而傳統媒體發布信息需要經過復雜的審核流程,時效性較低。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提高,因此,高校通過新媒體能構建嶄新的文化傳播格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辟新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新媒體傳播效果顯著。在眾多新媒體類型中,短視頻近年來發展迅猛,其具有時間短、播放快捷、內容豐富的特點,同時其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更貼近大學生便捷式的信息需求。短視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創新傳播提供了更多元的傳播方式[5]。
目前,多個新媒體平臺通過嵌入短視頻的方式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筆者在抖音平臺中搜索關鍵字“中國詩詞”,其所推薦的第一條視頻的時長為2分36秒,視頻內容是對影視劇中經典詩詞的混剪,這條短視頻獲得204.1萬點贊,36.2萬收藏,播放量極高。再如,筆者在抖音平臺搜索關鍵字“傳統文化”,其所推薦的儒學文化、傳統建筑文化、詩詞文化相關視頻的播放量都很高。筆者通過分析短視頻播放數據,發現僅短視頻一種新媒體類型都能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積極作用。而大學生思維活躍,對各種新技術、新內容、新方法接受度高,這為高校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機遇。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
(一)缺乏平臺建設,傳播聯動不足
目前,高校新媒體平臺數量較多,多數行政部門、教學單位都有自建的新媒體平臺。高校部分新媒體平臺的發布內容會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節日、中華傳統服飾、中華傳統美食等內容,但在發布過程中,部門間的聯動作用發揮不足。例如,后勤部門僅發布中華傳統美食內容,學生工作部門僅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內容,各自分割的傳播方式難以整合高校的宣傳工作資源,無法形成傳播合力。
(二)接收信息過載,傳播質量不佳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社會各類新媒體平臺數量急速上升,新媒體平臺發布內容涵蓋各個領域,各類信息如生活內容、學習內容與文化內容等都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大學生關注過多的新媒體平臺,容易出現接收信息過載,忽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況,導致其傳播效果不佳。同時,一些低俗的文化混雜在新媒體平臺上,由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些不良信息容易干擾大學生學習正確的文化知識,若大學生長期受到影響,則極易導致大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
(三)缺乏整體規劃,傳播形式陳舊
高校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往往缺乏整體規劃,線上傳播與線下傳播容易出現脫節。線上宣傳工作主要由新媒體專職工作者負責,表現形式以網文為主,缺乏沉浸式、互動式的傳播形式,傳播內容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線下文體活動則由相關文體組織負責,開展活動以線下體驗為主,未與線上宣傳內容相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宣傳不足。高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正向宣傳,也需要通過開展線下主題教育活動、文化體驗活動等來豐富傳播內容,統籌線上線下宣傳資源,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拓展傳播深度。
三、新媒體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創新傳播路徑
(一)統籌全局,整合傳播資源
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加強頂層設計,制訂符合時代主流和學校發展特點的傳播方案,整合校內教學、宣傳、學工等部門的資源優勢,做好相關教師新媒體傳播技能培訓以及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此外,高校應在教師評獎評優、輔導員工作評比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考核比重,在教師培訓、輔導員技能提升等活動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習活動,提升教師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對文史類學科建設薄弱的高校而言,其應積極發掘和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引進校外傳統文化教育導師,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系列講座,組織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德育實踐等措施,提升在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此外,高校宣傳部門應建立健全新媒體應用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新媒體平臺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內容的審核管理,營造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的氛圍。
(二)技術創新,提高傳播質量
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往往僅通過新媒體平臺轉發傳統媒體的文字、圖片,在傳播內容、傳播技術上并沒有過多創新。對此,高校要想激發大學生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必須創新媒體傳播技術。近年來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熟的VR技術(虛擬現實)、AR技術(增強現實)在教育、娛樂等各個領域都加快發展,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主體積極利用VR/AR技術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實踐。例如,故宮博物院利用AR技術創新打造了多種文化產品,促進大眾關注傳統文化。福建泉州推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VR體驗館,利用VR技術全面展現當地悠久的歷史及其產生的文化價值,讓參與體驗的大眾深刻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實踐為高校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可參考的路徑。由此,高??山Y合所在地的傳統文化優勢,重點打造具有特色的VR/AR體驗館,利用新媒體技術打破文化壁壘,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更立體、多維,讓大學生通過先進媒體技術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拓寬渠道,完善傳播手段
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知乎、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發展迅速,由此,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積極探索開發不同渠道的新媒體平臺。其中,短視頻平臺以快捷、直觀的呈現方式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達方式[6]。在技術層面上,新媒體制作工具的完善大大降低了視頻拍攝和制作的難度,短視頻的創作重點從技術轉向個性化的情緒表達,這可讓大眾快速投入視頻創作者所創造的場景中,激發其情感共鳴。由此,高校將短視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相結合,通過短視頻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豐富短視頻內容,可讓大學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2年,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節目中的《王風·采葛》《飛龍在天》《定軍山》《三岔口》等節目,通過用戶剪輯在短視頻平臺推出后,均獲得較高的播放量、點贊量。筆者分析用戶評論數據,發現大學生所占比例較高,可見大學生更樂于通過短視頻平臺接收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新媒體傳播手段日新月異,高校要想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以大學生視角為出發點,創新策劃角度,將中華傳統節日、傳統美德、傳統工藝融入視頻創作,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在高校傳播的新的流量熱點。
(四)更新理念,轉換傳播主體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理念強調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何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環境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基于這一理念,高校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融入大學生的智慧,積極采納大學生建議,激發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為此,高校應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完善的留言、反饋渠道,如在微信公眾平臺設置意見反饋專欄,定期梳理大學生的意見,積極采納大學生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的建議,對學生反饋的問題做到有問必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建設方面,高??稍谛旅襟w平臺開設投稿專欄,發表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新媒體作品,并開展評優活動,給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等獎勵,激發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熱情。
(五)協同發展,豐富傳播形式
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想要高質量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只關注新媒體傳播本身,更應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充分發掘新媒體平臺線上傳播的優勢,注重線下課程和活動的開展。同時,高校要加強校園內文化設施建設,營造校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在教學上,高??砷_設國學文化、茶藝、中醫基礎知識、漢服文化、傳統戲劇文化、書法鑒賞、儒學文化等選修課程,為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提供學習平臺。在大學生社團建設上,高校組建大學生新媒體和國學文化傳播類社團,給予大學生活動經費支持,開展國學文化月、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詩詞大會、漢服交流展、傳統文化風格寢室改造活動、傳統文化書籍讀書交流會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高??蓪F代元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如將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食堂等命名為與傳統詩詞相關的樓宇名,將學生的一、二、三公寓命名為春華樓、秋實樓等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名字[7]。
四、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無限可能。一方面,高校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深刻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建立有序的傳播體系,營造良好的傳播氛圍。另一方面,高校應創新傳播渠道、傳播技術、傳播手段、傳播內容,積極采納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建議,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合格傳承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2-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2022-05-22)[2022-12-05].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3]徐楠云.融媒體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27):34.
[4]王雷.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22(17):10-12.
[5]周偉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優勢及策略[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2(04):47-51.
[6]文梓含.短視頻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路徑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1(06):104-106.
[7]高遠,逯明宇,李智超.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策略探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2(08):77-78.
[作者簡介]張崇曦(1993—),男,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輔導員;高遠(1996—),男,黑龍江七臺河人,吉林農業大學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