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下,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路徑的創新與優化,科學合理地開展田徑教學,提升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掌握田徑運動相關的技能技巧,提升運動素養,為后續學段的田徑運動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田徑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并探究小學體育田徑教學的有效路徑,目的是要發揮田徑教學在小學階段的重要價值與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體育;田徑教學;路徑分析
作者簡介:楊經國(1990—),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與創新性思維。為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運用多種手段與方法,創新課程教學活動,構建高效的小學體育田徑課堂,展開高質量的田徑教學,使學生獲得深遠且全面的發展。
一、新課標下小學體育田徑教學原則分析
(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小學體育教師在實施田徑教學的時候,應該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保證教學活動契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運動及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的能力及素養發展[1]。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動態化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合理選擇場地與器材
教師在實施田徑教學的時候要合理選擇場地與器材,因地制宜地利用學校優勢條件,開發特色體育課程,以多樣化的田徑活動使學生得到更好的體育學習體驗,指引學生高效學習[2]。
(三)保證教學的實用性及有效性
教師應該仔細閱讀并深入研究新課標對小學體育運動訓練提出的各項要求,落實新課標的相關指示要求,提升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給學生的課程學習及綜合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3]。在實施教學時,教師要著力于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及有效性,引領學生在田徑課堂中實現知識、能力及素養的協同發展,提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效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助力學生全方位發展。
二、新課標下小學體育田徑教學路徑分析
(一)滿足學生興趣,優化活動設計
1.設計趣味游戲
為了提升田徑教學的總體效率與質量,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教師需要使田徑教學契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征,設計趣味性的田徑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引學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田徑運動[4]。
比如,在鍛煉學生走、跑、跳、躲等運動技能的時候,為了促使學生主動、高效地完成熱身運動,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肌肉損傷的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組織“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使其在后續的田徑運動活動中彰顯個性色彩。在鍛煉學生的跳躍能力時,教師可以引入“跳房子”游戲,先給學生講解這一游戲活動的基本規則,再在操場的空地上繪制格子,讓學生通過跳躍完成游戲任務,加深其對跳躍技能的理解。
如上,教師通過引入趣味游戲活動不僅能夠引領學生完成更高質量的體育運動,提升學生田徑運動學習的效果,也能夠讓整個教學活動的結構、內容更為豐富。
2.豐富教學資源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能夠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實現高質量的田徑學習。
比如,在教學短跑相關內容時,為了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運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參與短跑活動的興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講知名短跑運動員的故事,如蘇炳添、杰西·歐文斯等,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樹立榜樣,使學生通過故事感悟體育精神,為學生參與短跑活動增添動力。之后,教師可以組織短跑接力賽,為學生講解具體的規則,讓學生全面掌握競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使其在熟知規則與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進行田徑運動訓練,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競賽類活動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好勝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3.實施分層教學
小學體育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運動基礎在對應層次的活動中完成運動訓練。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整個訓練項目順利開展,也能夠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5]。
比如,教師在教學跳高這一田徑活動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為學生設計個性化訓練任務,以保證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取得最為理想的跳高訓練成果。具體來說,針對體育素養、身體素質比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合理設置跳高的高度,可以通過示范引導的方式幫助這一類學生突破學習困難,彌補技能短板,讓這一層次的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完成訓練任務;針對身體素質、體育素養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提升跳高高度,并嚴格規范他們在訓練過程中的動作,盡量讓他們做到規范、標準。
總之,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田徑運動教學的時候,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與發展需求為出發點,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提升田徑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各項能力及素養的發展,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二)完善設備設施,滿足教育需求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應多渠道完善設備設施,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在滿足學生運動需求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進行運動實踐,從而提升田徑運動教學的實效性。
首先,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嘗試應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動手制作田徑類運動器材。比如,在接力跑訓練中可能存在接力棒不足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尋找身邊適合當作接力棒的物品。有學生提出,可以使用礦泉水瓶、筆袋等。教師應對學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引導學生對找到的生活材料加以創造。如使用熒光色的膠帶纏繞礦泉水瓶,使其更顯眼,幫助學生在接力時提前準備,接穩、接準。如此不僅可以解決器材不足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時間鍛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田徑運動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其次,教師應該對部分傳統體育類設備設施進行改造,合理規劃和配置體育器材資源,使其能夠滿足新課改下田徑運動的教育需求,滿足學生多樣化需要,并增強田徑運動教學的趣味性與科學性。比如部分體育設施的空間占有率較高,但實際的使用需求有限,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向學校提出移除多余部分的設施,為其他體育項目的訓練騰出空間。
最后,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選擇田徑運動的場所,因地制宜,發揮學校的優勢。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校園操場上的沙坑、沙地等,就地取材,引導學生完成跳高、跳遠等項目的訓練。若是學校的運動場地有限,教師可以考慮利用地方公共資源,或是有償租賃等辦法,保障學生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注重多類運動整合,豐富實踐經驗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為了提升田徑運動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對相關技能技巧的遷移運用,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可以整合多類運動項目,打造開放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豐富實踐經驗,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水平。
例如,在開展中長跑的運動訓練時,教師可以引入50米短跑、接力賽跑、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項目,運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充分發揮這些項目的教育作用。如教師可以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為切入點,讓學生模擬紅軍長征的情境,完成多元化的體育運動。在“過獨木橋”環節,學生需要完成50米短跑;在“過草地”環節,學生要合作接力賽跑;“爬雪山”則要求學生完成規定量的仰臥起坐。以這種富有情境感的活動為引領,讓學生進行多類整合的田徑運動,能夠鍛煉學生對各項田徑運動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他們在多元化的運動實踐中能夠抓住田徑類運動的要領,了解基礎性的技術與戰術,以此奠定良好的田徑運動技能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地選擇并組合相應的運動類型,將其融入田徑學習訓練中,實現遷移、內化與整合,輔助學生在富有個性色彩的田徑運動中增強自身的思考力與感知力,深化技能認知,提升身體素質,鍛煉綜合能力,整體提升田徑學習的趣味性,最終達成有效教學的目的。
(四)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小學體育教師在實施田徑運動教學的時候,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一活動的開展,要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綜合地評估學生田徑運動學習的全過程,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基于具體的田徑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指引和帶動作用。
比如,教師在教學立定跳遠這一田徑運動項目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教學要點是讓學生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動作。結合這一要點,教師在制訂評價標準時,就需要綜合分析學生是否能夠做到上下肢配合協調,檢測學生在立定跳遠過程中的體能狀態。在此之后,教師還要重視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在對個人在立定跳遠訓練中各項動作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時,除了傳統的教師評價,還需要注重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價。多元主體評價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使其更好地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達成高質量的立定跳遠教學目標。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師在實施田徑教學的時候,要注重教學的創新與優化,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與田徑運動相關的技巧與方法,提升運動素養。為此,教師要把握好新課標下小學體育田徑運動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創新并優化田徑運動教學的策略與模式,指引學生展開更高質量的田徑運動訓練。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學習氛圍,也能夠為學生后續更高學段的田徑運動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苗玉庭.趣味田徑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策略[J].田徑,2023(8):4-6.
鞠金瑜.小學體育田徑教學方式方法分析[J].家長,2023(15):10-12.
竺榮.新課標下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趣味田徑項目的意義[J].當代家庭教育,2023(8):194-197.
王琦.新課改下小學體育趣味田徑教學初探[J].學苑教育,2021(33):39-41.
馬永煒,楊會霞.快樂體育 魅力田徑:小學田徑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求知導刊,2021(3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