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花


【摘要】數學作業管理問題頗多,究其產生原因,是作業中“重布置輕設計”“教學在前,設計在后”的弊病引發。文章從逆向設計視角闡述了作業設計的思維方法。關注兒童需求,以終為始,先設計、后布置。
【關鍵詞】逆向設計;小學數學作業;關鍵概念;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出臺,學生作業也從教師日常教學中的“小事”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大事”。目前,學生數學作業還存在形式單一、作業類型不夠豐富等問題。筆者認為,數學作業問題追根溯源,可以集中到“設計”上來。
《基于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提出了逆向設計的理念:“教師是設計師。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員十分重視以客戶為中心,他們設計的有效性取決于是否達成特定終端用戶的明確目標。”逆向視角同樣適用于作業設計。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思考: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哪些素養?這些作業可以與哪些活動來配合支持學習?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操作:
一、緊扣關鍵概念,逆向設計出課時作業
作業作為評估學習效果的依據之一,有它特定的價值導向。逆向視角下,隨著設計順序的轉變,筆者愈發清晰地意識到作業設計中比“層次性”更重要的是“針對性”和“精準性”,即用作業評估學生是否掌握了小學數學學習中的核心概念。關鍵概念就像是一種隱性的認知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應對新情境、新問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課時作業對接于每一個階段、每一個課時。
教師事先思考與預測,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習的條件、規律和構成要素進行思考,抓住核心概念,對課時作業進行框架性的設計(如下圖)。然后再重點考慮如何指導學生突破具體的學習障礙,重點指向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讓作業為兒童的成長服務。
二、聚焦核心素養,逆向設計出長期作業
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作業,不僅要著眼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需要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以素養為本的作業具有一個特點,即注重知識的“質”,而不是“量”。
在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作業設計融入生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素養。比如,方向與位置的有關內容,在教材上僅有6頁。但在實際生活中,方向感、空間感會影響學生對方向、線條等的直觀感覺。方向感和空間感是學生一生受用的數學素養。因此,在設計本單元作業時,教師以“生活中的方向”為主題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和生長性的任務清單,作為溝通現實生活和知識體驗的橋梁:
生活中的方向
同學們,在學習了“方向與位置”這一單元后,你會在圖上和生活中辨別方向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生活中的“方向”吧!選擇2~3項你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究吧!
小小繪制員
利用自制的方向板,在自己所住的小區中找到八個不同的方向以及周圍的景點或者建筑物的位置,并說一說(? ? )在(? ? )的(? ? )面。
小小消防員
在家長的幫助下,畫出家庭平面圖和消防逃生路線圖,可標注出方向。并和家人實際演練一遍。
小小氣象員
有人說:“天氣就像娃娃的臉,一會兒陰,一會兒晴。”天氣的變化和風向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一起記錄下一周的天氣情況吧!
你有什么發現呢?
小小研究員
思考: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怎么辨別方向?把你收集到的方法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以問題為載體,引領學生自主參與探究,進入研究角色。學生在實踐中從整體上把握方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方向。這種作業溝通數學與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三、關注兒童實際,逆向設計出特需作業
在設計特定的單元和課程作業前,教師要“像評估員一樣思考”: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學生已經掌握所學知識?如何通過提問、觀察、練習、表演等方式廣泛收集評價信息,并根據評價信息做出研判?如何及時發現不同的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
數學課程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逆向設計思維倡導,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現狀和實際情況盡心設計,量身定制符合學生需求的作業,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比如一年級學生學習口算內容,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決定了應該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練習。教師在設計這一內容的作業時,可以提供不同選擇,由學生自選:口算卡片、“小猿口算”游戲排行榜等。其練習形式也可多種多樣:點兵點將(指名口算)、開火車(輪流口算)、小組對對碰等游戲。后期口算能力評估可以采用過關制,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先申請考核過關;成績不理想的可以繼續練習,申請重新過關。
至于過關作業的內容,教師可以把計算融入生活情境問題中設計挑戰題。比如教師設計一道有關數的拆分拓展題:兩名同學玩打靶游戲,小軍的成績是6環,小方的成績是5環。兩人各射中兩箭,并且沒有射到同一環上。請分別說一說兩箭各落在哪幾環上?這一情境問題,不僅復習了加減法的運算,而且學生需要有序思考,嘗試所有的可能性。不同的學生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梯度作業中找到自信,也能通過挑戰較高層次的作業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數學作業設計改革勢在必行,建議從逆向視角出發,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這需要一線教師意識與智慧兼備,堅持系統的框架引領與個性化的自我創造相結合,使作業從“失衡”走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