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珠
摘 要: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效果,文章立足家校共育視角,探索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微課運用的路徑。結合課堂觀察效果及家校共育現狀,對家校共育視閾下的微課教學提出針對性策略。研究認為在家校共育視閾下,一方面教師有效應用微課需要以其個人觀念的轉變作為基礎,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挖掘微課資源;另一方面,微課的運用還需要得到家長的幫助,家長要規范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才能發揮出微課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家校共育;小學數學教學;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053-03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尚未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等環節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如果教師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微課,可能難以發揮出微課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同時,還需要強化家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家校之間形成教育合力,督促、規范學生學習,在發揮微課教學作用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減少學生學習負擔
“雙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微課“短小精悍”的特征有效地契合了“雙減”的初衷——學生在花費少量時間觀看的情況下,就能初步掌握教學知識點。課前在家庭輔導中,教師將微課推送給家長,讓家長了解本次教學的重難點知識、關鍵問題后,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相符,可以避免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的隨意性,提高課前預習效果,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課堂答疑解惑等創造良好條件[1]。課前預習中,學生在觀看微課時,能夠逐漸理解和掌握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點,可以避免學生在自主預習時面對過多知識點對學習產生排斥情緒。在課后復習鞏固中,教師通過教學評價將特定的微課推送給家長,讓家長明確此次教學活動的重點,對提高家庭輔導的針對性有著顯著作用。
(二)提高教學的交互性
家校共育視閾下,教師在面對眾多學生和家長時,因精力和時間的限制,難以對學生實施一對一的指導。微課的運用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點,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以引導家長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性選擇微課內容進行學習。此外,短小精悍的微課在操作上非常便捷,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暫停、重播等操作,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營造良好家校共育氛圍,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喜歡上學習。
(三)明確教學主題
小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在數學學習中不同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而微課在內容上有著很強針對性,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時存在的不足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更好地彌補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2]。家校共育視閾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厘清教學主題,便于在家長參與輔導的過程中對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還可以基于學情分析,在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后,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學習,對改善學生學習現狀具有良好作用。
(一)轉變教學觀念,主動運用微課
目前,還有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陳舊,為了在家校共育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出微課的價值,教師要在思想觀念上轉變對微課的看法,不能將微課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環節,而是要將微課看作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重視微課在家校共育中的融合與運用。教師在運用微課前,要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需求,另一方面掌握家長家庭輔導能力,以此為基礎精心設計微課的內容,確保在家校共育過程中發揮出微課的最大價值。教師在微課設計時,要重點掌握微課教學的優點,盡量通過設計“短小精悍”的視頻,集中呈現教學重難點,讓家長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指導重點、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教學重難點。例如,教師圍繞“雞兔同籠”這一知識點設計微課,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分層結果合理設計微課內容,便于家長在家庭輔導過程中對學生實施分層式的指導。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確定好微課內容的難度,避免設計過難或過易的微課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家校共育視閾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使用微課時,要重視與家長的溝通與協調,在設計微課時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盡量為學生營造良好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角度挖掘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設計微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微課的時間,一般在5min~15min間最佳,微課時間不能過長或過短,微課內容必須嚴格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綜合采用視頻動畫的形式,讓學生的注意力變得更加集中,方便學生在直觀了解的過程中理解教學重難點,更好地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3]。教師要重視豐富微課形式,站在家校共育的視角加大力度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適當將微課這一教學方式與其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如微課與翻轉課堂的融合,便于更好地發揮微課在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中的輔助作用,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微課在數學教學中是否有效,還與教師的職業素養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還要重視提高自身能力、素養,主動參加微課相關的培訓活動,提高自身應用微課的能力,保證自身在家校共育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出微課的作用。
(二)挖掘微課資源,促進學生理解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如果缺少豐富教學資源的支撐,就算教師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也難以發揮出微課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設計微課前,深入挖掘教學相關的微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或者學校建設的與微課配套的資源庫,結合教學目標深度挖掘微課設計所需資源,減輕教師在微課設計中的壓力,高質量完成微課設計工作。教師在微課設計中,要主動參加年級組織的教研活動,通過與其他教師研究、討論,相互分享微課設計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微課的形式,以便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向學生有針對性地發送微課資源,提高家校共育的整體效果。教師在挖掘微課資源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需求的變化,挖掘不同的教學資源,力求提高微課內容的豐富程度,便于為家長參與家庭輔導提供更多樣的選擇。教師還要重點總結和歸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引入微課,引導學生圍繞相應知識點進行學習,這樣就可以有效創新學生的課余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在微課的幫助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師在微課設計中,不僅要重視提高微課內容的豐富性和趣味性,還應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教師在選擇微課素材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方便學生理解的內容,便于教師使用微課這一形式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4]。例如,“多邊形的面積計算”中,教師要掌握學生計算圖形面積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挑選微課素材。在播放視頻前,教師可以指導家長帶領學生復習一下已學習過的圖形計算方式,在微課中插入一段演示正方形或長方形面積計算過程的片段,隨后進入正式的學習環節,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主題。由于本節課的學習中會涉及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復雜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可能未掌握自行推導計算公式的方式。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在微課內容的設計上,引導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將正方形或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轉化為多邊形計算公式。如在微課中引導學生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通過“分”“移”等手段,將原本復雜的圖形轉化為易于計算的圖形,提高學生對圖形的認知,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圖形之間的聯系;或者在微課中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概念圖,利用圖形了解不同圖形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推導多邊形的計算公式,提高學生對本章節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利用微課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強化教學互動
微課可視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它能提高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效果。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階段一般缺少家長的指導,即便家長有較高學歷水平,但對學生提供的輔導和指導可能與教學存在脫節,導致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非常盲目;學生在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中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可能無法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預習和復習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在課前與課后學習環節發揮出家長的輔導、指導作用,利用微課加強對家長的指導,鼓勵家長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對學生課后學習時間的優化,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豐富且生動的微課教學中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例如,教師在下一節課需要為學生講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在設計微課的時候,要重視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本章節的相關知識點,考慮到微課對家長參與家庭輔導的指導作用,建議教師從五個角度出發:1.回顧乘法口訣表;2.展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3.分析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中,要重視進位的問題,讓個位與十位分別與一位數相乘;4.演示,選擇一個多位數乘1一位數的題目,詳細講解計算的注意事項和計算過程;5.設計適當數量的題目,讓學生嘗試性解決問題,如設計題目53×7=?教師在微課設計中采取這種形式,能讓預習任務變得一目了然,讓家長和學生都能明確具體的預習目標和預習重點,便于在微課和家長輔導的幫助下,讓學生初步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具體計算過程和計算方式[5]。在微課最后設計的問題,教師要告知家長必須由學生獨立進行計算,將其作為檢驗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一種手段,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運用能力,保證學生在預習階段能真正收獲知識;對學生在預習時存在的問題,如果家長無法做出正確指導,要將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答疑環節進行討論或者向教師提問,在提高預習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基于微課預習的課堂教學環節,主要是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答疑解惑,教師在這一環節要重視學生的相互交流,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分享并闡述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收獲、疑惑。例如,“位置與方向”的學習中,在微課內容上教師對不同的方向進行了動態展示,不僅包括場景動畫、太陽從東方升起的視頻,還可以融入趣味性的音樂,這些元素在微課中的融入都能幫助學生理解對應的知識點,讓學生能正確地辨別方向。學生在相互分享的過程中,其表達能力能得到有效鍛煉,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產生更強的學習動力。學生在互動過程中,能逐漸掌握一些更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生、師生密切互動的過程中,鞏固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加強課后復習,促進家校合作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面臨困難,這些困難可以在課后復習階段進行處理。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不強,如果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的課后復習環節未及時處理相應的難題,可能不利于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這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課后復習情況,利用微信、釘釘等網絡渠道加強與學生及其家長的交流[6]。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將已經播放過的微課發送給學生,布置課后任務讓學生反復觀看微課,不斷鞏固所需知識。在這一環節,教師要與家長加強交流,讓家長帶領學生進行復習、鞏固,規范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結合微課內容適時為學生提供指導。例如,“分數乘法”的課后預習階段,教師發現許多學生對分數乘加和乘減的混合運算掌握不牢固,缺少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關于講解分數乘法運算方式的微課通過微信群發送給學生,讓家長帶領學生重新回顧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再將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分數除法”的微課發送給學生,讓家長帶領學生進行預習。由于小學生缺少較強自制能力,教師要提高與家長溝通的頻率,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在課后鞏固中存在的不足,以便為后續教學內容的優化、完善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家校共育視閾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效果。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的價值,掌握正確設計微課的方法,力求發揮出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的最大價值。
[1]李高峰.“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學園,2023,16(12):87-89.
[2]陳雨.融合“互聯網+”,城郊小學數學家校共育的探索與實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04):20-22.
[3]羅常春.“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策略[J].中小學電教,2023,(03):67-69.
[4]陶金波.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微課創新發展路徑[J].新課程,2022,(35):141-143.
[5]尹晨.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探究[J].理科愛好者,2022,(03):235-237.
[6]王嫣.小學數學微課教學與家校共育的融合[J].新課程,2021,(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