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燕
摘 要: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即家校共育,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更多農村人口來到城市務工,讓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存在較多問題,如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家校溝通上存在困難。如何實施有效對策,保障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也是各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本課題在此背景之下,分析出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僅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問題分析;對策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1-0234-03
近些年,農村留守兒童發展問題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教育體系有所缺失,情感和教育內容的空缺,影響留守兒童的穩定成長。所以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重視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家校共育機制不但能保障留守兒童教育質量,對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也有實際意義。下文立足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究出家校共育完善措施。
好的教育要融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二者要做到相輔相成,在新時期,完善家校共育機制非常重要。第一,家長對兒童具有啟蒙意義。相關實踐能證實: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父母對孩子具有啟蒙意義,也能為孩子提供榜樣示范,在生活中能培育孩子待人接物和基礎的生活能力,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學校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家庭中,父母會引導學生了解生活常識。第二,對學校教育因材施教的空白加以彌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全班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實施的教育手段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領會知識,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而進行家校共育,家長在了解學生興趣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側重輔導。同時通過家校共育,家長也能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以及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家庭中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在家校彼此溝通和交流中,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具備特殊性,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陪伴,這些兒童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否以積極的心態去解決,也是教育部門最應關注的問題。家校共育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配合,才能保障其效果的發揮。據調查: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還存在如下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對家庭教育認知不足
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在校的學習氛圍和家庭的生活氛圍至關重要。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家長最關心學生的在校成績,未能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動和心理特點。很多家長和教師取得聯系,也只是詢問學生在校的表現和考試的成績,很多家長受到生活壓力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過程疏于關心,針對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惑,未能向孩子提供解決辦法。究其原因,也和家長對家庭教育認知不足有關。
(二)學生成長兩極分化
不少留守兒童從幼年起就和父母分離,在生活和成長中,父母長期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上缺少引導,家庭教育欠缺,因無人可規范和引導留守兒童的學習,也導致留守兒童學習表現兩極分化,可將留守兒童表現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類和普通孩子無異,懂得感恩社會,性格堅強樂觀,這類學生雖長時間離開父母,但在艱辛的生活和學習中一直保持微笑,勇往直前。另一類留守兒童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在生活中無人對其支持,長此以往導致性格偏激,內向,再加上家長未能及時的疏通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導致這類留守兒童對生活學習失去興趣,出現了上課睡覺,打架,玩手機等不良現象。所以學校和教師針對這類留守兒童群體要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關注他們的身心需求,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更多的關注。
(三)家校溝通困難,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和家庭作為家校溝通的兩個主體,在實際發展中難以形成凝聚力。一方面,很多家長未能全面認識到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未定期與教師溝通。再加上很多家長自身文化素養不高,甚至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教育不重要,只需滿足生活溫飽即可,教育意識淡漠,很多進城務工的家長直接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推給了學校教師和看護的爺爺奶奶,不聞不問孩子的教育情況,何談主動和教師溝通?此舉也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學校構筑的家校共育機制不夠完善,具備滯后性,也影響了家長和教師溝通的主動性。很多學校受到經費,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影響,無法為家校共育制度提供充足的支撐。再加上家長和教師溝通缺少渠道,導致制度流于表面,影響其效果。構筑的教育反饋和評估機制也不夠完善,難以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四)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為滿足生活所需,來到城市務工,將孩子交由親屬或長輩照顧,親屬或長輩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較多問題。據調查:很多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幫帶,這種隔輩親的關系也讓留守兒童在成長和發展上存在問題,筆者收集資料能了解:隔輩親教育方式,讓家庭教育出現了溺愛等問題,爺爺奶奶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長時間孩子缺失父母的關愛,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上百依百順,孩子表示學習累,爺爺奶奶就放縱他們,甚至有的孩子不愿上學,爺爺奶奶會以各種理由幫孩子請假。而這類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知學生的學習現狀,但也無能為力,對比農村來說,城市務工工資更高,能滿足生活溫飽,很多家長認為即使孩子在校期間學習成績不佳,表現馬馬虎虎,或是偶爾請假也無傷大雅,因為孩子畢業就去打工。這種錯誤的教育意識也是影響家校共育發展的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只需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是盡到父母的責任,學生的教育情況是學校和教師的事。也有一部分家長因自身能力有限,不得不以城市務工的方式來解決生活溫飽,所以會將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味地說教孩子,引導孩子學習,保障文化成績,但錯誤的管教方式往往讓結果適得其反,所以家長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學生的性格,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時也要定期與孩子溝通,在拉近和孩子之間距離的同時,發揮家庭的育人能力。
(一)加強家長教育,革新家長的教育意識
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發現:很多留守兒童的家長在教育上理念存在偏差,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果。構筑家校共育機制的最關鍵一步是革新家長的錯誤認知,加強家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所示:第一,教師與家長定期溝通,留守兒童具備特殊性,在成長和學習中缺少父母的關愛,很多留守兒童遇到問題一味地躲避,存在心理問題,而隔代監護的模式也未能全方位的引導兒童的生活和行為習慣,為了保障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必要改善上述問題,所以教師要重視起來,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做出溝通,向父母告知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應改進的方向,要引導父母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況,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第二,善用互聯網平臺,通過信息化的溝通模式為家長傳遞創新的教育思想,強化家長教育。家校共育的質量會受到家長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在家校溝通上受到地點和空間的限制,無法和教師面對面的溝通。針對于此,教師可以在信息時代下利用微信溝通等信息化溝通平臺,向家長灌輸正確的教育思想,教師要了解家長的教育模式的誤區,比如一些家長深愛孩子,但思想保守陳舊,不好意思對孩子表達,針對于此,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家長愛要大聲說出來,同時教師在溝通過程中也可向父母傳授教育專家的理論,讓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識到愛不光要為孩子提供溫飽的生活,也要對孩子進行表達,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加強情感教育,能對留守兒童情感空虛的問題做出彌補,為推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二)學校構筑健全的家校共育機制
學校在家庭功能缺失的背景之下,應將自身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構筑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明確教師的職責和義務。作為教師,要關愛每一個留守兒童,深入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生活和學習的問題,陪他們歡笑,陪他們煩惱,和留守兒童構筑和諧的師生關系,做他們的“媽媽教師”,對他們親情的缺失做出彌補,教師也可不定期地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和近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關注學生日常所需,力所能及的解決困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將關注重心集中在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上,了解留守兒童的消極情緒,為保障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教師除了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外,也要以敏銳的目光去判斷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如當發現上課不專心,情緒時常低落的學生,教師不要一味的指責學生,強制性的引導學生專心學習,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以鼓勵式的話語引導學生說出困難,針對這類學生,教師也可與家長進行電話聯系或進行家訪,了解學生出現此種情緒的原因,從而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方式。針對學校來說,要針對留守兒童構筑專檔專項檔案,詳細的記錄每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表現,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學校也要定期開辦各項活動,邀請家長來校觀察子女的學習狀態和實際表現,學校也可善用信息化手段與家長實時溝通,通過“請進來”和“送出去”的活動,將學校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學校要將班團組織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為學生提供多樣化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吸引留守兒童的關注,讓他們對學習更感興趣。比如學校可以開辦“感恩的心”課外活動,引導鼓勵留守兒童自由暢談,向其他學生和教師敞開心扉,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留守兒童感恩父母,感恩付出。除此之外,也可以開辦志愿者和合唱比賽等活動,留守兒童在積極參與的同時能感受到他人和集體的溫暖,也能培育自身奉獻與合作的精神。
(三)社會協作構筑合力,一同關注留守兒童
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單要家長和學校教師的配合,也要社會各界共同協作,形成合力,社會部門要調動力量,為留守兒童構筑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比如各級政府要完善相關政策,落實有關制度和法規,政府要梳理各方職責,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主戰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此形勢之下,政府要對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做出優化,結合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文件要求,在農村學校建設上加大資金投入,優化農村學校的條件,也要引進專業素養較高的師資力量,為留守兒童學習和生活創造育人環境。學校要將其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出來,實施開放教學的方式,保障社會和家庭的教育聯動,融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如在實踐中,學校可建設留守兒童教育日,提前與社區人員溝通,爭取力量配合,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邀請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來校參觀,讓家長參加教學觀摩活動,學校也可為留守兒童和其家長設立親情互動的活動,讓家長感受到學校良好的氛圍,在活動中,教師要向家長灌輸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增進家長對家校共育合作的主動性。
(四)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為家校合作提供助力
家長對家校合作制度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保障家校共育建設發展的主要基礎,留守兒童的父母要改變錯誤的認知,不得將教育孩子的所有責任全權推給學校和教師,家長要意識到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有所差別,留守兒童長時間缺少家庭的關愛,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無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再加上長時間見不到父母,無法與父母及時溝通,一些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會心生怨恨,影響學習成績。而一些過于敏感的學生,遇到生活與學習的挫折,容易自暴自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針對于此,家長要主動溝通關心孩子,將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也要應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遇到教育難題時,可和教師及時溝通,聯合學校力量,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總之,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下,城鄉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戶籍與學籍制度都是農村留守兒童特殊群體產生的主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發育中因父母長時間的缺位,導致不少兒童性格沉悶消極,影響了其生活與學習,所以探究出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措施至關重要。本課題立足家校共育機制,探究出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即家校溝通困難,家長家庭教育意識不足,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并在加強家長教育,構筑完善的家校共育機制,聯合社會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希望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1]羅倫洪.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助推鄉村教育振興[J].中國教育學刊,2023(01).
[2]吳云娟.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家校共育策略——以廣西龍勝縣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為例[J].新課程,2015(03).
[3]談亞.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新的途徑及方法[J].文理導航,2022(10).
[4]王時英.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