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麗
摘 要:興趣化課堂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有趣、吸引學生興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文章從小學數學教師的立場出發,首先說明打造興趣化課堂的意義,其次歸納打造興趣化課堂所要遵循的原則,最后圍繞打造興趣化課堂的有效路徑展開討論,提出重視課前導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等建議。希望能夠給其他教師以啟發,為日后打造興趣化課堂提供支持。
關鍵詞:興趣化課堂;小學數學;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140-04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也與以往不同,教學期間,如何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對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做出調整,相關教學設計內容更加重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氛圍越來越活躍。研究指出,興趣是啟迪學生心靈和智慧的重要因素,也是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核心思維的前提和基礎。鑒于此,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案例時,應始終將學生興趣培養放在突出位置,通過打造興趣化課堂,改變以往教學模式,確保學生在樂趣中掌握最新的數學知識。此外,通過打造興趣化課堂,也可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為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選擇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推動力之一。小學數學教育中,打造興趣化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使其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打造興趣化課堂具有以下意義:一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設計生動、趣味、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二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習慣,通過提出富有趣味性的數學問題、組織數學游戲以及探索性實驗等活動,引導學生發展邏輯思維、推理能力還有創新思維,培養數學思維習慣。三是提升學習效果。學生在興趣化課堂中,往往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明顯提高,學習效果更顯著。四是培養學習習慣。打造興趣化課堂,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實踐、探索和游戲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思考以及團隊合作的習慣。五是增強數學自信。興趣化課堂中,每位學生均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數學才能,通過各種互動活動和成功體驗,增強對數學的自信心,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六是培養合作精神。通過小組活動、合作解題,學生能夠學會互相傾聽、尊重他人觀點、共同解決問題,具備更加良好團隊協作與溝通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日常社交、情緒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小學教師打造興趣化課堂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實際工作中,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將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放在首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有趣的問題、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等方式,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目光,調動學生對于數學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注重培養實踐能力。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親身參與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例如,通過數學游戲、探究活動、實踐操作等方式,增強每位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注重培養合作精神。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協同合作、交流想法,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定期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開展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共同分析并且解答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注重培養創新思維。新形勢下,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對學生創新能力加以培養,因此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尋找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具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這樣做能夠促使學生發散思維,由此達到培養其創新思維的目的。
(五)注重培養思維能力。眾所周知,數學思維與學生學習數學的效果密切相關,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解決有挑戰性的問題、開展數學思維訓練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判斷推理以及其他重要的思維能力。
(六)注重培養自學能力。在興趣化課堂中,學生應該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自主學習數學知識,要想實現該目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情況,為其制定科學的學習方案及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綜上,對教師而言,打造興趣化課堂的關鍵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創造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愛。
(一)重視課前導入
眾所周知,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鑒于此,要想成功打造興趣化課堂,教師應保證教學內容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對于該門學科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新知識的活動中。日常工作中,教師應對課前導入引起重視,通過課前導入對新、舊知識進行關聯,降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課前導入指的是在正式開始教學內容之前,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完成課前導入:1.提出有趣的數學謎題,讓學生思考并嘗試解答,事實證明,這樣做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好奇心。2.設計和數學相關的游戲,例如數學拼圖、數學迷宮,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3.講述與數學相關的故事,如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問題的背后故事,通過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為后續的學習內容做好鋪墊。4.播放和教學內容有關的短視頻、展示圖片,組織學生對短視頻、圖片內容進行觀察,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5.展示與數學相關的實物,包括但不限于幾何模型、計算器,通過觸摸以及觀察,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考慮到數學知識相對復雜且抽象,缺少自我引導意識、自控力的小學生往往無法自行進入高效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可以選擇組織富有趣味性的游戲,使該環節更具有趣味性,以確保學生興趣得到充分激發。以《因數與倍數》為例,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應準備一系列寫有不同質數、合數的卡片,保證每個數字卡片至少重復出現兩次;準備數軸、方格等形式的大型游戲板,用于展示和移動游戲進程[1]。課堂上,將班級內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保證每組成員在2人或2人以上,將卡片洗混放在卡堆中,每組輪流派出一位代表參與游戲,玩家從卡堆中抽取一張卡片,展示給其他玩家,其他玩家需要快速判斷該數字是不是當前玩家所宣布的數字的因數或倍數,如果是則舉手回答。其他玩家中有人正確回答,則該玩家所在小組可以在游戲板上向前移動一格,表示獲得一分;如果其他玩家中沒有人回答或者回答錯誤,則宣布數字的玩家所在的小組可以在游戲板上向前移動一格,表示獲得一分[2]。每輪輪換玩家宣布數字,直到達到事先設定的目標分數或回合數,根據得分高低,確定獲勝小組。事實證明,游戲導入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在游戲中不斷加深對因、倍數的理解,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這里要注意一點,即: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解釋,鼓勵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提出問題、討論策略,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且活潑的氛圍中學習因、倍數,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參與度。
(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打造興趣化課堂需要教師將激發、增強學生對所學科目的興趣作為主要任務,在該任務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各項活動。要想使學生對數學擁有濃厚興趣,關鍵要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憑借富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教學方法,充分吸引學生目光。
1.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指的是課堂上教師使用的語言,幽默、生動的語言,通常更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對打造興趣化課堂有重大意義。在講解相對抽象的數學理論時,教師可以視情況運用類比、比喻或其他常見的修辭方式,通過將理論知識和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方式,降低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習知識的難度。另外,幽默、生動的語言還能夠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憑借歡樂且和諧的氛圍,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的抗拒心理,增強該門學科對小學生具有的吸引力。
以《統計》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增加教學語言的趣味性,為打造興趣化課堂夯實基礎:一是將統計的概念和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聯系起來,通過有趣的比喻和故事解釋統計的概念,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二是給統計中的概念、公式賦予幽默的角色,例如“平均數小姐”“中位數先生”,通過角色扮演或故事情景的方式,講解統計知識。三是在講解統計的過程中,設計幽默的問題和例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通過解決問題理解統計的概念還有方法。
2.教學方法
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師均側重于單方面講解知識,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不僅會影響課堂學習效率,還會使其對所學科目產生抗拒心理[3]。鑒于此,要想打造興趣化課堂,教師應盡快轉變教育理念和方法,將學生視為課堂主體,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方法,鼓勵學生自行探索數學知識?,F階段,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兩種,分別是小組合作、主題探究,下文將分別進行介紹:
(1)小組合作法
該方法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以《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基于小組合作法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的方案如下:第一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至少三人。第二步,每個小組分發一套卡片和紙筆,卡片上是教師提前準備的加減法題目。第三步,組員自行分工,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并監督協調組內進度,確保每個組員都能夠參與解題過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的解題過程和答案,保證解題步驟清晰可讀;計算員負責計算分數的加減法,并給出解答[4]。第四步,組員閱讀題目,討論解題思路。計算員根據組員的討論和建議進行計算,得到最終答案。記錄員將解題步驟和答案記錄在紙上,確保解題過程清晰、能夠準確展示解題思路。第五步,小組完成解題后,將解題步驟、答案展示給其他小組,分享思考過程、解題策略和結果,與其他小組討論不同的解題方法,該環節教師的任務則是引導各小組成員分析題目、總結解題的思路及方法。實踐經驗表明,將該方法引入數學課堂,不僅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互相討論和協作,加深對分數加減法概念的理解以及運用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學會傾聽、合作還有互相支持,培養其溝通與合作能力。
(2)主題探究法
該方法需要教師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對課堂主體、學習要求加以確定。在講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課時,便可以使用該方法,教學步驟為:①主題引入。由教師引入分數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意義,通過比賽得分等具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②探究活動。提供一系列與分數相關的問題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例如,要求各小組觀察披薩、巧克力等物體的分割形式,從中發現分數的意義和定義;要求組員比較不同分數的大小,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總結比較分數的規則;讓組員嘗試將分數化簡為最簡形式,探究化簡分數的方法以及技巧;向各小組提出分數加減法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索,發現加減法規律。③討論分享。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解答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對彼此的觀點、最終答案進行討論與比較,期間,可提出有引導性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④歸納總結。在學生的討論和分享基礎上,提出“分數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分數的化簡有什么方法和規律?”“分數的加減法有什么特點?”等問題[5]。⑤應用拓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分數的意義、性質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例如,解決購物折扣計算等日常生活中的分數問題。實踐經驗表明,相較于其他方法,主題探究法更能夠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分數的規律,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6]。
(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打造興趣化課堂,既要創新教學方式,還要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雙管齊下,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良好氛圍的方法包括:
1.酌情引入游戲
游戲對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根據教學內容引入恰當的游戲,對營造良好氛圍、打造興趣化課堂有重大意義。日常工作中,教師可以視情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設計數學拼圖、數學迷宮等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數學概念和技巧,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有課堂參與度。第二,組織小型的數學競賽,設置有趣的數學題目,通過為優勝者發放小獎品等方式,激發學生熱情,讓學生在競爭中鞏固知識、提高數學水平。第三,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加學生興趣,另外,角色扮演還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對其今后的成長有重大意義。第四,設計數學趣味挑戰,例如,數學謎題,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解答問題期間,深刻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增加學習動力。第五,引入數學游戲應用,包括數學學習App、數學游戲軟件等,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完成游戲,激發興趣。
2.平衡師生關系
從小學生的視角來看,平衡師生關系的前提是教師轉變工作理念,對班級關系、學生情況引起重視,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考慮學生關系、課堂氛圍。在開展該項工作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思維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表達觀點,并對表達觀念的學生給予積極地反饋和支持。通過小組討論、合作解題等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創設寬松、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輕松、自在,通過播放音樂、講笑話或是趣味故事,調節課堂氛圍,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參與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根據學生的特征和訴求,為其提供空間及時間,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所學知識背后的規律,由此達到鍛煉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靈活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作業評價、小組合作評價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全面的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還有不足。
3.其他有效路徑
除了上文詳細介紹的引入游戲、平衡師生關系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營造良好氛圍,為打造興趣化課堂提供支持:(1)創設溫馨舒適的教室環境,在教室中放置一些與數學相關的裝飾品,例如,數學圖表、數學游戲,讓學生感到舒適、愉悅,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2)利用投影儀、數學游戲等設備及教具,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互動性。(3)提前準備趣味性的數學題目、數學實例等教學素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增加對數學的興趣。(4)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主動發表觀點的學生給予高度肯定,激發學生興趣,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實踐經驗表明,以上方法均有助于教師營造良好的氛圍,打造興趣化的課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此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興趣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綜上,興趣化課堂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對所學科目、知識的好奇心,提高學習主動性。小學階段打造數學興趣化課堂,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還可以使學生擁有發散思維、自主探究的空間,做到快樂學習。未來,教師應進一步研究打造興趣化課堂的策略及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情況展開個性化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興趣得到最大限度激發,由此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的。
[1]付桂,翟巧軒.互動式教學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3,12(14).
[2]吳小燕,黃偉良.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路徑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04).
[3]馬玨瑩.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法設計與創新研究——評《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05).
[4]張成強,施紅程.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有效融合的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03).
[5]張巧真.探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
[6]謝雯,畢艷玲.規范化·形象化·興趣化——小學課堂中的語言藝術運用[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