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靜 邢茹
【摘要】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附屬幼兒園依據“共建生活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理念,深入探索契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課程目標、體系和實施策略,并在課程實施中去建構、完善園本課程,發揮園本課程的育人功能,讓每一位教師與幼兒都更具活力。文章分析了該園依據“共建生活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理念打造園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和策略。
【關鍵詞】生活圈;生活品質;行動研究
作者簡介:張小靜(1986—),女,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附屬幼兒園。
邢茹(1990—),女,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附屬幼兒園。
2022年頒布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積極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充分利用自然、社會和文化資源,共同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膳食營養、疾病預防、健康檢查等工作,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規”[1]。而2016年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提出:“幼兒園的任務是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實施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保?] 上述要求與淮安工業園區實驗學校附屬幼兒園“共建生活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理念相吻合,該園以這一教育理念塑造園所文化,開發園本課程,堅持育德育人之路,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
一、理論研究
(一)從理論基礎出發架構園本課程
根據《規程》和“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觀點,“提升生活品質”就是要幫助幼兒擁有良好的品格與能力。因此,依據“共建生活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由整合和滲透入手,凸顯教學活動的游戲性、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充分尊重幼兒已有經驗和興趣,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貼近其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教學活動的作用[3]。
(二)發放調查問卷,分析生活圈視域下的幼兒生活品質
筆者編制了“幼兒園生活圈視域下幼兒生活品質的現狀調查”問卷,在淮安市4所幼兒園發放問卷共計1000份,調查家長對“幼兒園生活圈”“幼兒生活品質”的認識。筆者回收了93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91份,問卷有效率達到89%。通過分析筆者發現,95%的家長能認識到生活習慣的重要性,53%的家長認為生活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70%的家長認為生活能力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
(三)確立生活圈視域下生活品質研究的框架
通過理論學習以及問卷調查,筆者確立了研究重點,即幼兒的生活品質。在理論研究以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筆者將衡量幼兒生活品質的指標確定為“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自主生活能力”,又將“良好的生活習慣”細化為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鍛煉習慣四個方面,將“健康的生活方式”細化為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兩個方面,將“自主生活能力”細化為健康生活、熱愛勞動、主動探究、藝術創造、社會適應五個方面。
二、基于幼兒發展和課題研究的需要,開發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園本課程
(一)優化一日生活的措施
1.時間上的調整
為給幼兒自主生活的機會,該園實施了穩定性與靈活性兼具的彈性作息制度。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以及個體的發展需要,優化一日生活的安排,讓一日生活的彈性作息與幼兒的發展相匹配。
2.空間上的調整
該園對幼兒園環境的改造包括對外部整體環境的調整、對戶外活動場地的改造以及班級環境的創設,目的是打造溫馨、安全、有序的幼兒生活環境。
為調整外部整體環境,該園邀請專家對外部游戲場進行了整體規劃,重新設計了植物角、飼養角,整合了水池、沙池,將攀爬架與沙池融合,并將幼兒園柵欄向外延伸以改造出一個山坡,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此外,該園在園內種植了十余種果樹,以滿足幼兒一年四季觀察、種植的需要。
對戶外活動場地的改造主要是將幼兒園內的南、北操場有機整合,并劃分為五個運動場,方便幼兒進行場地活動。
在創設班級環境時,該園設計了“中華面點王”“園區醫院”“向往的生活”等班級游戲區。
3.資源梳理
為幫助幼兒走進社區、走進實際生活,該園不僅將游戲場與幼兒生活的家庭與社區建立聯系,還梳理了家庭、社區資源并制作了資源圖。資源圖中包含以幼兒園為中心的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范圍內的生活資源,并重點標注了幼兒園、家庭、社區的有效資源,以確保家庭、幼兒園、社區共同助推幼兒的和諧發展。
(二)提升幼兒生活品質課程的目標和體系
1.提升幼兒生活品質課程目標
結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發展目標,該園逐步形成“提升幼兒生活品質”課程的總目標: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力量學會生活,懂生活、愛生活、會生活,掌握相應的自理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努力獲得成功與成長的喜悅。
2.逐步形成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課程體系
在上述目標的指引下,該園結合《指南》中的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目標,將“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園本課程分解為“我愛幼兒園”“生活自理”“學習自立”“環境自適”“我愛我家”“社區也是我的家”“我愛運動”等主題。
(三)匯總提升幼兒品質的活動資源
通過實踐研究,該園確立了生活圈視域下的“提升幼兒生活品質”園本課程。這些課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基礎,共計24門,作為園本課程的基礎支撐。課程具體分布及名稱如表1所示。
(四)注重整合素材,編寫配套的活動方案
1.通過整合和滲透,科學利用各種課程素材
在實際使用課程資源時教師發現,選取的課程資源是基于“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教育目標設計的,教師還需要緊扣“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目標去設計活動,才能讓資源真正發揮作用。于是,該園教師對選取的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再交由年級教研組進行二次篩選和調整,由此設計出一系列活動方案,開發了配套的活動資源庫。
2.結合實踐經驗,對活動方案進行必要補充和延伸
為完善、優化教學活動,教師著重挖掘能有效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實踐與驗證,再通過活動后的反思及研討,對活動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的效果進行評價。
(五)潛心探索有效策略,著力提升幼兒生活品質
1.進行班級小專題研究,開展多形式課程實踐
活動
在“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理念的引領下,各班教師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載體,圍繞“幼兒禮儀”“社會行為”“自理能力”“兒歌表演”“繪畫欣賞與藝術創作”“繪本閱讀”等內容開展了多樣的班級小專題活動,并在每學期末通過成果分享或專題匯報的方式分析實踐成果。由此,教師成功抓住了日常的教育契機,增強了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意識,提高了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2.緊密結合教研活動,積極探索課程實施策略
活動的實施應當與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課程審議、半日觀摩、教學觀摩等形式的教研活動都能為活動實施提供有益的理論指導,在課題組和教研組的支持下,該園陸續開展了“幼兒園彈性作息的研究”“幼兒園自主進餐環節的現狀及改進方法”“戶外活動材料的收納與整理”“班級區域分類標記的研究”等立足于“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理念的專題教研活動。
三、實施成效分析
(一)“提升幼兒生活品質”品牌文化日益完善
園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優質的土壤,為保證課程的有效開展,該園申報了淮安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并根據課題研究的成果,開發特色活動,優化園所文化環境,完善園本課程。
(二)培養了有活力的幼兒
1.根據課題組發放的“提升幼兒生活品質實施效果調查”問卷,家長對園本課程的實施有較為強烈的反響,家長普遍認為設立這樣關注生活品質的課程比設立關注技能、知識點的課程對幼兒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價值,對幼兒樹立正確人生觀、學會情感表達、培養良好審美能力、重視親情關系、重視行為禮儀等均有積極意義。
2.園本課程實施的2019年至2022年,該園幼兒有100多幅美術作品在省、市、區繪畫比賽中獲獎;4名幼兒的繪畫作品刊登在《早期教育》雜志上;多名幼兒參加的“濃情端午繪畫進社區”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三)培養了優秀的教師
1.教師的教育理念發生變化。在實施園本課程后,教師不再主動把知識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自主探究,讓其通過試錯的方式積累學習經驗,由此教師慢慢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的引發者”角色轉變。
2.教師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在實施園本課程后,教師的思維方式從“幫助幼兒獲得知識”向“和幼兒一起創造知識”轉變,教師逐漸能將過去、現在與未來有機串聯起來,意識到幼兒不僅僅是在獲得成人已經總結好的知識,而是在和成人一起創造新的知識。
(四)形成了生活化的園本課程方案
1.形成一系列教學資料。在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中,該園逐漸整理出了包括《“共建幼兒園生活圈 提升幼兒生活品質”現狀研究調研報告》《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聯動的生活圈資源圖》《提升幼兒生活品質活動的案例集》《提升幼兒生活品質活動的論文集》等在內的教學資料庫。在這些資料的輔助下,教師能夠更順利地為幼兒提供生動、充滿生活情趣的課程內容,從而讓幼兒學會生活并努力去創造積極健康的新生活。
2.整合了三方面的教育資源。在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中,分散的家庭、社區、幼兒園教育資源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聯動的教育資源,教育的時空由此得到拓展。
3.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愈發凸顯。在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中,該園優化了幼兒園室內外的環境,合理地安排了一日生活彈性作息表,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的自主活動,滿足了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幸福新童年編寫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解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22.
[2]張潔.學習新《規程》 領會新精神[J].寧夏教育,2016(Z1):37-39.
[3]馬潔.“立德樹人”幼兒園“融愛蘊美”園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幼兒園工作規程》背景下課程實踐有感[J].好家長,2017(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