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增力,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雙創教育。E-mail:252551363@qq.com。
[摘? 要]? 基于J省殘聯2022屆殘疾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回訪項目,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該省1006名2022 年應屆殘疾大學生進行全覆蓋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J省殘疾大學生就業意愿較為強烈,對就業與創業政策知識渴求度較高,同時也存在著就業類型分布多元,待業與就業群體相對集中,對政策理解不夠深入,生涯規劃意識較差等問題。作為關懷殘疾大學生的主體,學校、政府、社會及企業在殘疾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政策及崗位供給等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殘疾大學生就業本領及積極融入社會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精準施策,為青年殘疾大學生充分就業提供更為完善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殘疾大學生;就業;創業;職業規劃;幫扶政策
[中圖分類號]? C913.69
一、研究背景
殘疾大學生就業是青年大學生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公平,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公益水平的重要體現。我國歷來重視殘疾人權益尤其是公平就業的權利,國家各部委、各省市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全方位落實對殘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支持[1]。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關愛服務體系的建設,我國殘疾大學生就業促進工作蓬勃發展。2021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的通知》對建立多形式的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促進殘疾人較為充分、較高質量的就業,做了系統安排。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明確了開展促進殘疾人就業專項行動的任務目標、主要措施和保障條件等內容,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安排殘疾人就業行動”“國有企業安排殘疾人就業行動”“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幫扶行動”等十項行動,同時指出(各地)準確掌握在校殘疾大學生數據,及早建立‘一人一策就業服務臺賬,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2]。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 高校也積極引導殘疾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大部分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改善[3]。國家層面要求教育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及各級政府要組織各方力量,摸清殘疾大學生存量底數和可能的變數,建立便捷的信息統計平臺,全面、系統、實時掌握殘疾大學生基數,為就業指導服務提供數據基礎。精確掌握殘疾大學生基礎數據和學習狀態,精準開展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指導與幫扶,是整體提升殘疾人就業質量,提高該群體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提升社會發展文明程度,共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的重要環節[4]。 為此,在J省殘聯的指導下,職業輔導教師團隊(下稱“輔導教師”)針對該省2022年應屆殘疾大學生開展就業創業調查研究,以期為推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基于J省高校殘疾大學生就業服務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平臺統計數據,涉及該省13個市,108所學校2022年畢業的1006位學生。本研究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1006份,回收有效問卷83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2.80%。經統計,833名畢業生涉及7種殘疾類型,分別是:聽力殘疾201人,多重殘疾35人,智力殘疾22人,精神殘疾10人,肢體殘疾473人,視力殘疾78人,言語殘疾14人;在殘疾等級上,一級殘疾的130人,二級殘疾的136人,三級殘疾的241人,四級殘疾的326人。
(二)研究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輔導教師電話訪談方式。訪談提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認身份、目前狀態、就業或擇業過程最關注的事項、崗位推薦、升學指導、職業規劃指導、心理疏導、簡歷指導及優化、課程資源、政策補貼解答、正常咨詢解答。
(三)研究過程
在J省殘聯后臺數據庫基礎上,輔導教師分組對不同區域的殘疾大學生按照既定調研問卷開展“一對一”問卷調查,并做記錄上傳至平臺。對于就業或創業方面有后續需求的同學,指導教師做好標記,后期可由該教師或其他教師根據跟蹤服務記錄開展下一階段輔導。
(四)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6.0軟件的ANOVA(單因
素方差分析),主要涉及對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與方差分析。從崗位推薦、升學指導、職業規劃指導、心理疏導、簡歷指導及優化、課程資源、政策補貼解答和正常咨詢解答8個維度進行分析,以此得出需求方面差異與集中趨勢。
三、研究結果
(一)描述統計
對崗位推薦、升學指導等8個維度進行平均值和標準差分析,各項指標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見表1。
(二)殘疾類型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的影響
為了解殘疾類型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的影響,以殘疾類型為自變量,殘疾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表3。
崗位推薦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9.218,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崗位推薦存在顯著差異。升學指導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7.353,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升學指導存在顯著差異。職業規劃指導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4.782,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存在顯著差異。心理疏導進行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4.577,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存在顯著差異。簡歷指導及優化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5.036,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簡歷指導及優化存在顯著差異。課程資源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9.308,p值為0.000,說明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課程資源存在顯著差異。政策補貼解答維度顯示,F值為11.655,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政策補貼解答存在顯著差異。正常咨詢解答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3.324,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正常咨詢解答存在顯著差異。
(三)殘疾等級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的影響
為了解殘疾等級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的影響,以殘疾等級為自變量,殘疾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變量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表5。
崗位推薦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7.691,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推薦的崗位存在顯著差異。升學指導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5.531,p值為0.001,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升學指導存在顯著差異。職業規劃指導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0.292,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存在顯著差異。就業求助過程中的心理疏導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3.643,p值為0.012,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存在顯著差異。簡歷指導及優化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4.366,p值為0.005,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簡歷指導及優化存在顯著差異。課程資源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0.165,p值為0.000,說明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課程資源存在顯著差異。政策補貼解答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15.789,p值為0.000,說明對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政策補貼解答存在顯著差異。正常咨詢解答維度結果顯示,F值為32.847,p值為0.000,說對明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的正常咨詢解答存在顯著差異。
四、分析與討論
(一)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的就業需求
1.對“心理疏導”的需求較為離散
從不同殘疾類型學生面對就業的8個維度需求程度來看,心理疏導維度F值最大,達到了14.577。排除“智力殘疾”與“精神殘疾”,“多重殘疾”“視力殘疾”需求程度不集中,“聽力殘疾”與“肢體殘疾”需求相對集中,表明殘疾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心理疏導需求很復雜,極不均衡。這和殘疾人心理狀態有關,引起殘疾人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包括能否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能否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能否獲得充分的就業機會,能否擁有戀愛、婚姻和組建幸福家庭的機會等[5]。
2.對“政策補貼解答”需求存在較大差異
不同殘疾類型的殘疾人就業情況有所不同,有研究發現,如以多重殘疾為參照組,整體上智力和精神殘疾人就業率更低,而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殘疾人就業率更高[6]。研究結果表明,多重殘疾和視力殘疾大學生對“政策補貼解答”需求較高,跟蹤問卷數據顯示,這兩種殘疾類型同學就業率分別為42.71%、26.09%,在不同殘疾類型大學生中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多重殘疾大學生就業率是所有殘疾類型中最低的。表明就業率相對較低的殘疾大學生對政策補貼的依賴程度較高,需求也最為迫切。
3.對“職業規劃指導”體現了高度需求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實現人生價值的戰略選擇是所有大學生均應思考的人生問題[7]。在此次數據分析中,“職業規劃指導”維度F值最小,只有4.782,這表明不同類型殘疾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指導”的需求比較集中。
(二)不同殘疾等級大學生就業需求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體現在“正常咨詢解答”方面。數據分析顯示,該維度F值為32.847,在所有維度中最高,表現了極大的離散性。第二,在“崗位推薦”方面,不同殘疾等級的大學生也表現了不同的需求差異。第三,不同殘疾等級的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心理疏導”需求較為集中。該維度F值為3.643,為所有維度中最小值,離散程度最低,表現了殘疾大學生在就業擇業時期對“心理疏導”需求的迫切程度。
五、結論與建議
(一)加強殘疾大學生職業規劃及擇業能力培養
調查結果顯示,所有殘疾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指導”均體現了較強的需求性。職業規劃是建立在職業生涯認知基礎上的,而規劃的最終目的是做職業生涯決策。職業生涯相關知識的學習與經驗習得主要是通過豐富個體的學習經歷來實現的。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決策的理念引導、觀念樹立、方法輔導、水平提升等主要由高校來承擔[8]。高校是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認知的啟蒙者、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者,更是職業生涯決策的培育者。因此,在殘疾人高等教育中,應加強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高校應鼓勵在校的殘疾大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與特長、專業背景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等自身發展的情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決定自身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測評和總結,對自己未來就業方向進行規劃[9]。其一,高校須從課程實施、技能培訓、社會實踐和支持保障方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可以針對殘疾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競爭力,也可開展社會實踐,通過殘疾大學生志愿服務、實習等,幫助其了解社會和職業,提高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其二,學生須從自身出發,樹立正確職業生涯觀念。要有意識培養自身的專業能力,清楚自己就業或創業需求,盡快找到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需要不斷剖析自我,以尋找自身的擇業標準,如一時沒能厘清標準,也可以先行就業,再逐步尋求合適崗位或者創業機會,正確面對就業和創業選擇。其三,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高校、企業、政府等多方聯合行動。高校是主要實施者,企業是生涯教育的受益者之一,政府在生涯教育中扮演主導和協調的角色,三者有機合作才能營造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構建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統
根據上述數據分析,所有殘疾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均有強烈的“心理疏導”需求。殘疾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心理狀態會發生微妙變化。從大學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環境和角色的變化會讓他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理壓力,心理彈性變得較低。心理彈性越好的殘疾人,其職業適應水平越高,而社會支持是殘疾人心理彈性的重要保護因素[10]。有研究者認為,多數殘疾大學生對就業前景表示擔憂,認為困擾其就業的主要因素是社會重視程度不高、對就業政策不了解以及就業信息的缺乏[11]。因此,高校及政府部門應建立殘疾大學生心理支持系統。
一是提供專項就業心理咨詢服務,高校可以在畢業季設立就業心理關愛服務站,為殘疾大學生提供就業方面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二是建立殘疾大學生就業心理支持系統,包括提供崗位技能習得支持、生活幫助指導、崗位心理調試等,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三是提供社會實踐機會,殘疾大學生初次就業率普遍低于普通大學生,這就需要高校和政府加大該群體的就業幫扶力度,可以從實習前的社會實踐做起,及早做好對該群體的就業幫扶;四是積極尋求政府政策支持,當前,各地政府均有針對殘疾大學生就業的幫扶政策,學校就業管理部門應該主動對接人才服務中心、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等,對殘疾人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宣講與支持,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與幫助。
(三)強化殘疾大學生普惠政策的落地
在就業輔導過程中發現,不同殘疾類型的大學生就業率存在較大差異,不少尚未就業的殘疾大學生沒有就業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崗位”“工作沒有專業技術含量”“對工作不甚滿意”“崗位沒有發展前途”“想再深造后再就業”等。已就業的殘疾大學生月收入普遍集中在2000至5000元之間。
因此,在促進殘疾大學生就業方面,其一,應從政府層面制訂和實施相關政策,注重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落實,避免政策制訂和具體落實之間存在偏差。可以加強對聘用殘疾大學生企業的激勵機制,可以從“社會企業”認定、稅收優惠等角度,對吸納殘疾大學生就業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其二,應該保障殘疾大學生的公平就業權利。包括提供平等的機會和待遇,消除歧視和偏見,確保殘疾大學生能夠公平地參與就業市場競爭。其三,針對一些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效果相對較弱,創新創業教育的合作平臺較少,難以滿足日常的教育教學需求,也無法滿足一些殘疾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情況,應出臺相應措施[12]。其四,高度重視殘疾大學生創業指導與幫扶工作。當前,各級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都有較為優厚的扶持,對殘疾大學生來說,居家創業或者技術技能創業也是解決其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應加強創業支持政策的宣傳與指導,開通“綠色通道”,幫助他們更為便捷地享受各類政策優惠。政府部門要統籌高校、企業、行業等多方資源,從產教融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視角開展好殘疾大學生的“雙創”及就業教育。
(四)增強殘疾大學生自身就業競爭力
殘疾人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缺乏進入市場競爭的信心。在輔導過程中發現,J省殘疾大學生最關注的“課程資源”問題,其實質是如何解決就業技能提高的問題。經濟轉型導致社會和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發生變化,對殘疾大學生的幫扶也應該由提供崗位轉向實踐能力的提升[13]。當前,殘疾學生進入普通高等學校需要和普通學生一樣接受遴選,殘疾學生因身體存在某些障礙導致其在接受選拔考試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障礙,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進入普通高等院校的機會[14],普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殘疾大學生來說并不一定是最為合適的。因此,系統有效地推進融合教育,尤其是殘疾人職業教育,是增強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大多數接受過相關技能的職業教育的殘疾人都能找到工作崗位或者參加一些社會活動[15]。然而,當前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融合層面還面臨著種種問題,比如,適用于特殊學生的職業技能教材內容定位不準確、形式單一,殘疾人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殘疾人職業教育服務的質量與水平相對落后,對于有特殊需求的殘疾人,職業教育支持較弱等。因此,政府應加強對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統籌規劃,制訂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保障兩者的融合發展;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職業教育學校的結對幫扶,共建和集團化融合辦學;根據殘疾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市場需求,積極探索設置面向智力殘疾、多重殘疾等殘疾大學生的專業,同步促進殘疾學生的康復與職業技能提升;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建設,培養既懂特殊教育又具備職業教育技能的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
楊偉國,代懋.中國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支持[J].教學與研究,2008(3):47-49.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03-25)[2023-09-0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4/08/content-5684090.htm.
[3]葛蕾蕾,保津.殘疾大學生就業傾向影響因素質性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1-148.
[4]廖娟.殘疾人就業政策效果評估——來自 CHIP 數據的經驗證據[J].人口與經濟,2015(2):69-70.
[5]宓淑芳,曹華.殘疾人心理問題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16-118.
[6]廖娟.殘疾人就業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4(4):38-43.
[7]陳嘯.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2006(3):53-54.
[8]范莉莉.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決策影響因素研究——以南京某高校聽力殘疾大學生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00-109.
[9]陳藍爝.大數據環境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高教學刊,2018(7):119-120.
[10]劉艷虹,彭莎莎,李茜,等. 聾人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職業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13(1):42-46.
[11]范莉莉.殘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4):18-20.
[12]羅笑.提升殘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策略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9(6):33-35.
[13]艾民,全玲. 新時代提升聽障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踐探索與革新[J].長春大學學報,2023(5):99-103.
[14]雷江華,羅司典,亢飛飛.中國高等融合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殘疾人研究,2017(1):4-12.
[15]張信.新職業教育法助力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4-55.
Survey o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ake the Tracked Follow-up Dat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Graduated in 2022 in J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U Zengli
(Nanjing Branch,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Nanjing? 221300)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follow-up projec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graduated in 2022 conducted by J Provincial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 full coverag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1006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graduated in 2022 in J province throug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surve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J Province have a strong desire for employment and a high demand for knowledge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diversified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type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unemployed and employed group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policies, and poor awareness of career planning. As the main body to take car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schools, governments, society and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olicies and job supply, enhanc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society, give precise policies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ilities, and provide more perfect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the full employment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career planning; assistance policy; tracking service(特約編校? 孫?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