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滿足社會各界對新媒體運營專才的迫切需要,新媒體運營專才培養模式革新間不容發,而高職學校與企業開展的產教融合、能力進階對于培育新媒體運營專才有著深遠意義。文章首先介紹新媒體運營專才培育的研究背景,之后從建設思路、建設目標、創新點三大維度分析新媒體運營專才培育模式實施方略。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新媒體運營高技能人才職業崗位分析、人才培養計劃編制和課程體系構建、“識崗、模崗、跟崗、頂崗”能力漸進式的生產性實踐教學體系打造,把社會任務引入課堂,把企業項目生產與院校教學實操相結合,并積極探究多方協作的可能性,創新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及其運轉機制,高效完成新媒體運營專才培育工作。
關鍵詞:校企合作;新媒體運營;協同育人;培育模式;生產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09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新媒體運營產教融合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C441;2022年度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名師工程支持項目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此后,《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先后印發,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作為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的重要方法。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遴選出南寧市、桂林市、北海市、玉林市、百色市這五個城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以制度創新為目標、以平臺建設為抓手、以培育試點為重點,著力推動形成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學校為基點的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3],將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與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解決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顯著增強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4]。
中國市場調研在線網發布的中國新媒體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18—2024年)認為,2017年,新媒體領域風云變幻,戶外新媒體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移動新媒體朝氣蓬勃,網絡新媒體加快整合步伐,傳統媒體轉型來勢洶洶。2017年是新媒體元年,新媒體行業呈現繁榮、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
“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新模式、新要素和新動能,是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一環,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模式、新要素支撐[5]。國家對新媒體的高度重視、新媒體行業的高速發展、新媒體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加深了各行各業與新媒體的融合,使得新媒體復合型人才需求持續增加。加快培養新媒體領域緊缺的人才,需要借助社會優質資源向育人資源轉化,產教融合、校企共建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共建,對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新媒體營銷知識技能與素質培養,并將相關技能付諸實踐。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自2000年開設以來,歷經多次改革,在規模、功能、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建設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優質專業、廣西高校特色專業、國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廣西電子商務人才定點培訓機構、廣西特色示范實訓基地、廣西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但是,新媒體行業全新的發展形勢對新媒體運營專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現有的以模塊化知識為主的教學體系也面臨新的挑戰: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經營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時常陷入“虎頭蛇尾”的困局;校企資源需要優化重構,整合“共享型”新媒體生產性經營與教學資源;廣西乃至全國的新媒體優勢產業、高職院校提供技術咨詢與科研服務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高職院校新媒體運營產教融合模式研究聚焦新形勢下的數字經濟建設,提出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如何進一步通過產教融合培育一批服務于新媒體運營的綜合型高質量人才,為新型電子商務與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指導思想
根據《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十四五”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為契機,以建設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突破口,依托實訓環境建設和生產性教學體系改革,大幅度提升基地的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新媒體運營專才,為區域相關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具體思路
1.組建校企協同組織機構
為了確保校企協同的有效性,經校企雙方協商,簽訂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協議。協議約定,雙方除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外,還開展課程合作、師資共享共育、訂單式培養、打造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等產教融合系列合作[6]。
2.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
依托電子商務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同時滿足學校教學實訓需求與企業新媒體項目運作需求。由學校提供場地,校企合作共設實訓崗位,企業配備對應的新媒體設備、教學系統、工作間等辦公教學設備,為新媒體運營提供生產性實習崗位,解決校內生產性教學資源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完成校內實訓后,通過雙向選擇,優秀的學生可以輸送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或在崗學習。
3.校企共同完成新媒體運營高技能人才職業崗位分析
實時追蹤新媒體行業發展需求,結合本土行業動態,根據新媒體運營相關的政策法規、行業動態和企業用人需求,完成新媒體人才職業崗位分析,制定生產性實踐崗位標準。
4.基于職業崗位要求,編制新媒體運營專才培養計劃并構建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調研和工作崗位典型職業能力的深度分析,總結提煉新媒體運營各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實踐技能要求、知識能力要求及職業素養要求,構建基于新媒體運營的課程體系[7]。
5.協同各方力量,實施 “1+1+1”三階段培養
邀請行業協會專家、企業技術人員,與專業教學團隊一起分析崗位典型任務與職業能力特點,圍繞生產性項目實踐條件、基礎和成果,實施 “1+1+1”三階段培養[8]。
以新媒體技術與服務崗位群技能需求為依據,依托電商領域的實力企業,堅持能力本位、生產導向,建立校內新媒體運營專業教師、企業一線人員的雙導師聯合指導制,優化重構校企資源,打造基于雙導師制的“識崗、模崗、跟崗、頂崗”能力漸進式的新媒體運營生產性實踐教學體系。
(1)第一階段,以校內基礎模塊化學習為主,短期認知行業崗位為輔。第一學年至第二學年,每學期安排兩周時間用于技能實訓,讓學生初步認識行業企業崗位。
(2)第二階段,校企共建課程,以企業生產性項目為載體,教學與實踐交替,邊學邊做,培養學生的崗前技能。通過校企雙師的聯合指導,實現學生從基礎模塊化學習到崗位技能的平穩過渡,以崗位課程的“精、專”代替普通教學的“大、全”,為第三階段在崗成才奠定基礎。
(3)第三階段,學徒式頂崗實習。在企業項目帶頭人的指導下,進行項目分析、任務研討、師徒交流,完成生產性項目實習,并逐步出師,學生基本可獨立完成企業安排的新建項目任務。
6.共建教師發展中心
通過與企業共建教師發展機制,在校企雙師培訓、課程開發、生產性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優秀教師可獲得由合作企業頒發的新媒體營銷技能等級(高級)證書;入選產業企業兼職導師資源庫;優秀教師前往產業企業實訓實踐,響應“雙師型”教師建設需求;優秀的教師可優先申報合作企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享有合作企業導師申報指導權益。
7.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小高地
在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下,引進專業機構,進行抖音、快手、淘寶、微信、微博等全平臺包裝,打造個人IP,開展創新創業孵化。
(一)建成高水平的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通過“校中企、企中校”模式,產教強強聯合建設高水平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通過真項目真做使專業實訓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銜接并深度融合,建成真正意義上具備全國領先、區域引領的高水平新媒體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對接廣西本土實際和新媒體行業企業需求,打造以行業企業技術進步驅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媒體產教融合高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樹立自治區新媒體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新標桿
產教深度融合的新媒體實訓基地將積極開發既適應產業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也適應中國—東盟乃至新媒體產業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體系上,充分整合職業教育和新媒體產業前沿資源,創建“校園+新媒體產業園”的教學模式,將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特色和新媒體電商新業態融入教學過程中;在課程體系上,結合新媒體產業群特性,構建以崗位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重新整合專業課程結構;未來更要順勢而為,努力建設成為省級乃至全國一流的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爭取樹立自治區新媒體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新標桿,為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媒體精英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三)搭建產業資源豐富的科研平臺
整合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面向廣西和東盟數字經濟與新媒體產業發展,總結各類真實的生產性創新案例匯聚成產業資源庫,搭建集教學、科研、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跨境產業資源豐富的科研平臺,最終將產業資源庫升級為產學研資源庫,為專業人才培養、提升學術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持。
(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直接影響雙創教育成果,通過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與運營,破解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教師可實時在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前沿知識,也可以通過課題參與企業技術及應用創新項目,提升實踐能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專業基本功扎實、實踐經驗豐富、創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五)推進專創融合,培養學生雙創能力
多維度、多舉措推進專創融合,通過“學院+企業”“專業+產業”“師生+企業”“課程+項目”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平臺兼具創業實踐教學功能和創新創業功能,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實踐技能與雙創能力,積極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
(六)開展社會化服務,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通過新媒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教學實踐和運營,配合創業項目孵化,企業團隊、學校優質師資團隊及優秀學生創業團隊合作,面向區域內企業等組織,承接國際貿易相關產業項目,為企業等組織提供數字化賦能,服務其轉型升級,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一)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新媒體運營產教融合模式研究是依據市場對新媒體運營專才的需求和高職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提出的一個創新
它開創了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模式,提倡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熟練掌握實用技能、靈活應用相關理論后進入“銀領階層”,打破了當前院校“在校學習兩年,出外實習一年”的機械模式。
(二)課程內容體現了項目驅動性與實踐性
根據新媒體運營專才培養目標設置與企業生產性項目相融合的課程,強化了“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
(三)建立與新媒體前沿企業長期交流與合作的有效運行機制 ,實現校企雙方協同共贏發展
校企共建新媒體校內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將基地建設與市場需求、生產性項目緊密結合,通過組織和開展新媒體人才培訓和雙師培育等多種方式,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的良性循環。
(四)項目強調了企業的參與性與開放性
依托電子商務自治區示范性實訓基地和中央財政支持項目,與校企合作共建新媒體校內外實訓基地,提高了企業和學生的參與度。
(五)產教融合教育模式體現了服務性與開放性
將新媒體運營專才培養與區域經濟、本土企業、地方專業市場緊密結合,實現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的要求,突出了職業教育向企業、市場開放的特點。
通過把社會任務引入課堂,把企業項目生產與院校教學實操相結合,創新了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及其運轉機制。通過積極探究多方協作的可能性,高職院校依托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高效完成了新媒體運營專才培育工作。通過整合網絡領域專家、開展有價值的互聯網文化傳播活動,探究全新的新媒體運營的推介與服務方式,從而使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能夠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傳媒機構、學校等提供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常興,劉源.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及推進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1):20-23.
[2] 崔志鈺,陳鵬,倪娟.職業教育政策試點:邏輯特點、問題解析與改革建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123-133,225.
[3] 康安,張琴.廣西一城一企入選國家產教融合名單[N].廣西日報,2021-08-01(001).
[4] 邱萍.酒店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之路[J].旅游縱覽,2021(4):29-31
[5] 李雙.內容電商運營的基本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30):108-109.
[6] 劉蘭革.校企合作新媒體運營方向協同育人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9(2):249-250.
[7] 黃濤.高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廣西教育,2019(39):190-192.
[8] 肖文紅.生產性項目導向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11):13-18.
作者簡介 蘇艷,副教授,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新媒體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