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蘭 秦品珠
[摘 要]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基地,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要使命,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體系是提升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討了江蘇開放大學“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團隊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及實施方面的一些探索,分析了課程思政教育下教學評價體系,總結了教學改革實踐效果,并對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未來努力方向做了一些思考。希望這些探索、分析與思考能夠為其他環境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一點經驗,以資借鑒。
[關鍵詞]環境監測;課程思政;融和;實踐;反思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北京師范大學正式發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為總體框架的核心素養開啟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核心素養的新紀元。課程思政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每一位教師以專業知識為基點,以人才課程培養為目標,緊密聯系專業崗位需求,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實施,將思政教學元素融于教學內容之中[1]。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提升學生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及團隊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2],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其適應崗位,發展職業,融于社會[3]。
一、“環境監測”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環境監測為環境污染防治、環境規劃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基礎的手段和技術[4],是從事環保工作技術人員必備技能。江蘇開放大學“環境監測”課程主要授課對象是環境工程技術、環境管理與評價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通過一年基礎課程學習,對環保領域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環保工作崗位相銜接的能力還不足,尤其是在開展工作時如何把握細節,以科學嚴謹精神貫徹工作任務,如何更好地開展提升人際溝通、進行團隊協作的相關能力還不夠。主要有關因素包括:(1)教師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教師對教學內容講解得清楚,但是對蘊含在知識中的育人元素及職業精神挖掘不夠;(2)教學設計思政元素引導不足。目前課程的教學主要側重于水、大氣、土壤等環境要素監測方案的制訂、樣品的采集、保存、預處理、測定及分析等過程,對學生樹立環保事業責任感、生態文明觀、奉獻精神,提高危險防范意識和安全意識等精神的引導不足;(3)師生互動機制缺乏。在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考試報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成績主要通過報告及成績來體現,學生對實踐存在的問題不會有效地總結并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往往忽視總結并解惑,這對學生嚴謹學習態度、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養有所欠缺。
針對以上的問題,江蘇開放大學“環境監測”教學團隊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凝練思政育人主題,著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兩方面的融合實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職業情懷、提升職業素養,培養思想進步、環保技能扎實的高素質環保人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二、“環境監測”課程思政的挖掘與實施
教學團隊在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環境監測”專業內容的過程中,主要考慮了以下四方面的問題:(1)深入挖掘與課程、專業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教學點,并擇優選擇;(2)改革教學設計,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3)更新教學方法,在教學實施中潛移默化給予學生思政教育;(4)創新教學效果評價模式,將思政考核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
(一)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環境監測”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過程中,主要遵循五方面的原則:第一,思政元素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任何有爭議有歧義的思政元素一律不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之中;第二,思政元素的時效性,思政元素主題緊貼時事和國家宣傳要求,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三,思政元素的特色性,所有課程思政元素緊扣課程所涉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養目標,體現專業課程特色;第四,思政元素的創新性,通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更新進行思政元素的創新,讓育人教育存在于潛移默化之中;第五,思政元素的適度性,課程避免為了思政而思政,不在不合適的地方添加思政,元素切入與知識相關,與課程、和專業密切相融。
基于以上的原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課程思政元素收集積累:首先,以教師專業知識積累為基礎,基于教材知識點,從學生核心素養出發,進行思政探索。例如:在講授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時,教師不只是簡單闡述常用的化學分析、儀器分析及生物監測技術,而是結合我們國家的環境監測工作歷史,講述監測分析方法的進化歷程,科學技術更新迭代,通過監測方法歷史的變革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社會技術能力的進步,一代代環保人精益求精、不斷探索的精神。其次,精選與專業教學相關的社會時事熱點,以此作為切入點,挖掘滲透于時事中的思政要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對于自動監控環境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案件處置為例,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環境監測工作的嚴肅性及法治性,端正對于環境監測工作的態度。再者,通過解讀國家發布的與環境監測工作相關政策、規劃、報告等內容,讓學生從更高站位認識環保工作,提高思想領悟。如通過《“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中“一張藍圖、兩大建設、三個導向及四個提升”的解讀,提升學生“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學習動力,加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信心與希望。最后,從中國文化元素談起,引經據典,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美妙的詩句中讓學生了解古人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也讓學生深切感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意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課程思政與專業內容的融合
“環境監測”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高職學生崗位需要的教學特點,以項目為支撐,進行教學設計的改革,讓思政與實踐教學進行更好地融合:首先對課程基本內容進行了平行式教學大模塊分組,分別為水、大氣、土壤、固廢及噪聲環境監測;然后按照環境采樣點布設、樣品的采集、運送保存、樣品預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意見反饋的基本環境監測流程,將理論與實踐融合,進行任務設計分解,在每一個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進行內容與思政素養的有效融合。
以土壤環境監測的教學模塊為例,教學模塊設計了8個教學任務。在任務開始前對土壤環境監測對象進行介紹時,會涉及“土壤圈對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土壤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土壤健康關系到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及果盤子”“土壤健康關乎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等元素,讓學生認識到除了水氣聲這一類他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環境要素以外,土壤環境與其生活也息息相關,從而建立學生對于土壤環境要素的敬畏之心;在開展土壤采樣點位布設、樣品采集模擬及實操的任務過程中,會通過野外開展采樣工作安全規范、實驗用具的正確使用、分類保存不同用途的實驗樣品等內容,重點滲透監測工作樣品采集的代表性、規范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及職業素養;在開展實驗室土壤監測分析時,更多的是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及團隊協作精神,融會貫通集成自己所學知識,精益求精地開展工作。學生通過實踐的過程去感受,任何一步的疏忽都會導致最終實驗設備損耗或者實驗失敗,進而培養他們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在開展監測數據結果應用的任務過程中,通過課堂與實踐的聯系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意義、有價值。土壤監測作為基礎,可服務于國家“土十條”政策、“土壤修復產地成效”“土壤污染降比”等工作,促進了土壤環境的良性循環,還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課堂各任務層層遞進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從淺至深,從微觀至宏觀認識自己所做的工作,從團隊實踐的效果來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悟生態保護理念,培養生態責任意識。
(三)教學實施中滲透思政元素
教學實施過程主要通過教學方法及策略的靈活選擇來探索給予學生思政教育。課前,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以任務為驅動,學生利用教師在教學平臺(如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CC)上提供資源,先自主學習,實現課堂翻轉。在這過程中,學生文獻資料查閱能力提升、相關時事政治新聞認知增強,專業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性認知會提升,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會進一步增強職業認同感;課中,教師以啟發、引導、情境、討論等形式引入教學任務,例如:以校園周邊水體顏色變化引入水環境監測工作,以食堂內外的嘈雜程度區別引入噪聲環境監測,以生活垃圾亂掉的現象引入固體廢棄物監測,從學生親身經歷事件的探討交流過程可以引發學生更多地對周邊環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進而加深其對專業的共鳴,從情感與心理上更加樂意去探索未知;課后,學生依據課堂所學,將其應用于實踐,進行深入探究學習。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自主思索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教學策略上,除了校內教師開展教學以外,可以邀請企業工程師、管理者,以合作教師的身份參與學生項目實施過程,協助學生完成相關任務,企業教師的參與可以讓學生從社會需求角度更好地認識監測工作崗位,增強其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及工匠意識;且學生通過與企業教師的交流,可以更快更直接地獲取行業發展信息,從心理上提前適應專業與崗位、行業之間的銜接,會更容易獲得職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增加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機會,促進學生人際交流、分工協助、責任意識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環境監測”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
“環境監測”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方式,對每一個監測項目進行前導學習、課中學習和后續學習全過程評價。同樣以土壤環境監測為例,根據教學任務,教師設置學生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企業專家評價、在線教學平臺和軟件自動評價多元化評價主體。根據不同的任務形式,均衡評價主體的權重比例,全面評價任務完成情況。在這過程中,如果涉及學生PPT匯報、解說等環節,可以設置一些附加分,鼓勵學生積極展現自我,增強其自信心。從效果來看,學生認為該評價體系評價結果更具有公平性、客觀性,能多維反映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知識的掌握度。學生也樂意為了拿到高評價分數而不斷努力,教師后期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學生也會根據結果尋找自身不足及成長的空間,從心理成長及學習效果上實現良性循環。
四、“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整體效果
“環境監測”課程將知識層面課程立足職業崗位需求,結合行業規范,將所學知識融于項目之中,教師邊教邊做,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學。校內教師與企業教師的雙重指導,可以讓學生在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知識的社會應用性,推動產學融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根據不同教學模塊及教學內容,課堂開展模擬實驗、實操、組間協助、匯報、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增加課堂趣味性,實現“做中學”“做中教”的目標。借助現代化技術,如微課、視頻、線上教學平臺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過程,活躍學生思維,提升教學效果。從思想、心理及核心素養提升上而言,教學內容整體以項目為驅動,在課前、課中及課后布置不同任務,任務貫徹專業知識及社會需求,一步步引領學生積極思考、探究、領悟及反省,每一次任務的完成會給予學生滿足及自我獲得感,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與職業認同。在學生考核體系中形成包括在線系統、校內教師、企業教師及學生互評的多方參與機制,使得考核過程更加全方位,學生更為信服。考核環節增設附加分,給予學生自我展現的動力與勇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
結束語
讓每一門課程都滲入德育,每一位教師能真正育人,每一場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去做的。就“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教育而言,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1)教師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要不斷提升,增強自身對于思政元素的理解與領悟,更好地弘揚師德風尚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加大課程實踐環節思政化力度,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走向社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我國環保方面的政策和舉措,讓職業認同內化于心;(3)建立更加科學、規范、全面的考核及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修正,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仕謙,吳友誼,沈曉芳等.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以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7(46):74-77.
[2]魏啟晉.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J].職業教育研究,2012(7):19-20.
[3]韓明會,范瑞君,王衛博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思考:以石家莊學院化工學院為例[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8,20(2):156-158,160.
[4]耿玉輝,吳景貴,李明堂等.無思政,不教育: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20):121-122.
作者簡介:魏翠蘭(1989— ),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開放大學環境生態學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環境監測。
秦品珠(1984— ),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江蘇開放大學環境生態學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環境監測。
基金項目:“思政下的教育-‘環境監測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研究”(項目編號:ZD20210003)。
校級項目:“生物質炭對蘇北地區砂姜黑土收縮開裂的改良效應研究”(項目編號:19GY-Z-02);
行職委項目:“江蘇省稻田CH4減排目標下的肥料使用對策研究”(項目編號:NYHZWY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