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繼光
摘? ?要: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發端于中國醫科大學,是紅色衛生文化、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傳承創新,與時俱進,從矢志培養新中國的救護先鋒到新時代的仁心醫者,為新中國的成立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級醫學專門人才。通過研究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仁心醫者概念及內涵,闡述紅醫文化涵育仁心醫者實踐路徑,為新時代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人文精神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紅醫文化;救護先鋒;仁心醫者;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152-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時,以中共中央名義首次頒授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在首批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來自醫療衛生戰線的獲獎者僅有兩位:辛育齡、吳天一。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兩位有一個共同的母校——中國醫科大學。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2]紅色與仁心是相通的,因為紅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與醫者是相連的,為醫者無論古今中外,必是刻苦用功一心向學之讀書人。學生是學校最好的名片。探究中國醫科大學人才培養成就的秘密不難發現,在90余年的光輝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傳承弘揚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走以文化人辦學治校之路,就是其人才培養成就的秘籍所在。
一、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溯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蘊涵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智慧結晶。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是紅色衛生文化、紅色文化的一個分支,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及發展人民衛生事業的偉大事業中形成的,是關于醫務工作者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工作作風和專業技術等多維度的思想體系[4]。
紅醫文化的肇始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正是血與火的洗禮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革命的殘酷性和軍隊的重要性,發端于軍隊中的戰地救護事業和衛勤保障工作就成為紅醫文化的源頭。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此次改編還成立了衛生隊。這次改編成為我黨獨立建制衛生機構的開端。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為了救治傷病員,先后建立了茅坪村醫院、紅軍醫院、紅光醫院。但由于國民黨的圍剿和封鎖,醫生和藥品匱乏。
為了鞏固革命根據地,保障軍民健康,中國共產黨著手創辦正規化醫學教育,于1931年11月20日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毛澤東同志為學校制定了“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紅色醫生”概念的誕生是紅醫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逐漸演變簡化為“紅醫”。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高度關注軍醫學校的成長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給予了無限關懷。如毛澤東同志為學校第十四期畢業生,即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后的第一期畢業生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朱德同志題詞“埋頭苦干”,成為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的理論源泉和基本內涵。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集中了中央蘇區、延安最好的醫學專家與醫療資源支持學校建設。例如,賀誠、傅連暲、陳志方、王斌、彭龍伯、李治等為中央蘇區最好的醫療專家,中國工農紅軍總醫院、中央紅色醫院為學校附屬醫院;史書翰、曲正、魯之俊、黃樹則、周澤沼、祁開仁、季鐘樸、李亭植、陳應謙、譚壯、薛公綽、麻旭、龍再云、林格、任國祥、魏一齋、李治中等知名大學畢業生和陜北名中醫以及日本、德國的留學生擔任教師,還有一些國際友人參加教學醫療工作,如朝鮮的方禹鏞、德國的米勒、奧地利的富萊、蘇聯的阿洛夫、美國的馬海德、印度的巴士華等[5]11。臨床實習醫院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中央醫院、國際學生療養院、留守兵團野戰醫院、拐茆醫院、甘谷驛二兵站醫院、陜甘寧邊區政府門診部等九個大的醫療單位[5]204,可以說是集中了延安最好的醫療力量,為學校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短短十年,使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從一所“馬背上的學校”迅速成長為中國醫科大學。
紅醫精神是紅醫文化的靈魂與核心,既繼承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又有獨特的思想內涵。紅醫精神的基本內涵為“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救死扶傷、生命至上”。紅醫精神既體現了傳承性,又結合了時代性,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新冠肺炎阻擊戰中,中國醫科大學醫護人員堅決貫徹黨中央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守護遼寧健康的基礎上派出專家團隊先后馳援湖北、黑龍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蘇、甘肅、陜西、河南、上海、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紅醫人沖鋒在前,聽黨指揮,始終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心,用優良的醫療技術構筑起守護百姓生命的健康屏障。學校黨委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生命至上納入紅醫精神基本內涵,讓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始終與時代脈搏同跳動。
二、仁心醫者的基本內涵與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業社會的到來,“教育、科技、人才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6]高等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越來越突出。為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醫科大學在2021年慶祝建校90周年大會上提出培養“情系人民、服務人民、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仁心醫者”人才培養目標。
仁心醫者是一種社會角色定位,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醫務工作者的特殊期許,既源于中華民族傳統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和醫學道德要求,又融合了革命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為人民服務的時代要求。“情系人民、服務人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治國方略理論的根本要求。“醫德高尚”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仁心醫者的首要價值目標。“醫術精湛”是仁心醫者的基本素養,也是“技術優良”的辦學傳統。
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從“學好本領為紅軍服務”到“一切為了前線勝利”,從“一切為了傷病員”到“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誓為千百萬革命戰士的健康而奮斗”(見學校為中共七大勝利召開敬獻的錦旗),學校師生始終站在衛生工作的最前線,既是新醫學的技術工作者,又是社會的治療家,勇擔新中國的救護先鋒重任,使受傷的祖國走向健康、走向新生,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平建設年代,從改革開放及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直面“生命健康”這一人類永恒的追求,矢志為人民提供最好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從培育新中國的救護先鋒到新時代的仁心醫者,是紅醫文化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邁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醫學生是未來人類健康的保護使者,肩負著治病救人的偉大使命,將其培養成新時代仁心醫者,對于壯大建設健康中國人才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紅醫文化涵育仁心醫者實踐路徑
文化的力量在于對人的心智、美學、道德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7]弘揚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使命要求,是增強醫學生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的內在需求,也是推動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現實需要。人是歷史的文化的存在,紅醫文化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的文化,所以是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升華紅醫文化信念,強化仁心醫者認同。紅醫文化涵育仁心醫者就是文化養成的過程,這意味著醫學生培養是其文化素養得以涵養的過程,人文滋養與鑄魂育人相協同,不僅能幫助醫學生沉淀文化底蘊、歷練人文品性,而且可以幫助其塑造信念、人格、態度和價值觀。
紅醫文化涵育仁心醫者的實踐路徑需要從目標、教育、活動三個方面入手,提升認識的高度,加大教育的力度,催升文化的熱度,不斷增強紅醫文化涵育仁心醫者的社會影響力,辦一所有態度、有溫度、有情懷的大學。
(一)融入辦學使命,加強理論研究
俗語有云:上下同欲者勝。只要領導層面和廣大師生達成一致目標,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高度重視、上下一心,將“弘揚紅醫文化培育仁心醫者”融入辦學使命出臺的《關于推動中國醫科大學高質量發展“八大工程”實施方案》(簡稱“八大工程”)中,高居首位的便是“仁心醫者文化工程”。該工程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仁心醫者”為根本,以弘揚“紅醫精神”為主線,分為“仁心醫者”鑄魂計劃、“紅醫思政”育人計劃、“紅色基因”賡續計劃三個部分,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培育“仁心醫者”大格局,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中國醫科大學“紅醫”理論宣講團獲評2022年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并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參與的廣泛性、效果的實效性而成為紅色衛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載體和特色品牌。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從理論切入,提升為思想,落實到政治”[8],培育仁心醫者的最終目的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成立了仁心醫者文化研究所這一專門的理論研究機構,深入開展紅色文化、醫學人文、中國特色衛生健康治理等方面的理論闡釋和實踐探索研究。
(二)納入課堂教學,突出顯性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通過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直接的、外顯的教育活動,將紅醫文化、仁心醫者納入其中,充分發揮顯性教育作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雖然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經典案例,但缺乏與醫學相關特別是紅醫文化的專題設置,因此,學校聯合國內9所醫學院校開發了《紅色衛生文化概論》新形態教材。該課程入選遼寧省一流課程。著力建設“大思政課”,將紅醫文化與仁心醫者知識有意識地滲透到課程思政中,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更加生動,具有更鮮活的感情色彩和吸引力。學校還大力宣講紅醫搖籃的光輝歷程和歷史偉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紅醫的歷史,充分利用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發源地的革命歷史資源,如校史館、生命科學館、醫學人文實踐基地等場所,主動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賡續紅色基因,不負時代使命,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仁心醫者。
(三)強化主題活動,浸潤隱性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以文化人的過程,要充分利用文化凝魂聚氣的作用,以校園文化滋潤時代新人。校園文化活動是引導青年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通過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如舉辦“傳承紅醫精神 爭做仁心醫者”主題征文大賽、攝影大賽等。精心打造原創校史劇《紅醫搖籃》,全面展現了紅醫搖籃的歷史底蘊,圍繞詮釋和弘揚紅醫文化與紅醫精神、踐行和培育仁心醫者主題主線,展開學校發展歷程宏偉畫卷。該劇作為加強“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逐年打磨、常演常新,打造為紅醫文化思政育人品牌項目。營造紅醫文化傳播和教育的氛圍。比如,為學校道路、樓宇命名體現紅醫文化特色;校園媒體開設特色欄目,增強傳播效果,讓學生在校園中處處可見、可感、可學。
培紅醫文化之根、鑄仁心醫者之魂,把握醫學生培養的本來和未來,從紅醫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育健康中國的生力軍仁心醫者。從培育新中國的救護先鋒到新時代的仁心醫者,紅醫文化在育人實踐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培根鑄魂、守正創新,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9]的戰略部署,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健康中國,全面提高醫學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7.
[3]? ?鄧鵬.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
[4]? ?朱京海,趙群.紅色衛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
[5]? ?劉民安,鐘振寰.中國醫科大學校史[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陳錫喜,張濠.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要義和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11).
[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