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鳴宇

摘 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應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有利于滿足其學習需求,同時,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動畫、圖象,為其提供有力的活動載體和廣闊的活動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鑒于此,本文主要以混合學習環境為研究背景,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為教學案例,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四個角度提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設計和應用啟發.
關鍵詞:混合學習;小學數學;技術工具
混合學習產生于信息環境,其主要指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完整的教學平臺,形成可視化教學反饋,從而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信息化的角度出發,教師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利用線上平臺的自主學習情況,加深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對于學生的薄弱處,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1 引入技術工具,實現教學環境互補
1.1 應用過程
結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教學內容特點,為學生布置預習單,要求學生觀看微課視頻資料后,完成預習單.關于微課視頻,教師以簡單的“走路”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分析“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要點.布置的預習單如表1所示:
之后收集學生的預習單,發現大部分學生可以理解“距離”的概念,應用軟尺測距離的方式回答第一題,但部分學生不理解“最短路徑”的概念,無法順利解答第二題.正式授課時,教師應借助電子白板著重講解“最短路徑”的概念,并再次提到預習單的第二個例題,組織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求解.
1.2 應用效果
學生根據預習情況,明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正式上課時,仔細聽講,順利掌握沒有理解的知識點.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符合學生的預期,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教學價值.
1.3 應用啟示
學習環境以線上學習為輔、線下授課為主.線上學習可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同時及時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溝通.線上授課方式涵蓋微課視頻、習題等為主的豐富學習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理解范圍,掌握基本知識,為線上教學活動夯實基礎.線下教學主要指教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基于線下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升級課堂教學的價值.基于混合學習環境,既實現課堂教學,又融合微課資源、習題庫、學習情況分析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技術工具包括微課、微信公眾號、視頻動畫等多種技術工具,其可以實現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問題情境等目標,教師應該根據混合環境,聯系線上和線下平臺,從而實現不同學習環境的優勢互補.
2 融合學習方式,實現教學內容適配
2.1 應用過程
基于混合環境,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適配不同教學環境,線下教學環境適合講解復雜的教學內容,線上教學環境適合講解基礎、拓展的教學內容[1].由于“距離”的知識點比較簡單,教師直接利用微課資源進行講解,而“最短路徑”的知識點較難,需要于線下環境進行講解.線上講解“距離”內容時,教師列舉從學校到家、從家到商店等實際案例,使學生擁有“距離”的概念.線下講解“最短路徑”內容時,教師利用實際演示方法,要求一名學生按照直線從講臺的A點位置走向最后一排的B點位置,另一名學生按照曲線從講臺的A點位置走向最后一排的B點位置,計算時間,組織他們應用軟尺測量距離,發現結果,使學生擁有“最短路徑”的概念.除此之外,利用線上講解拓展教學內容,一只螞蟻打算從正方體的一個頂點A沿平面爬行到頂點B,求最短的爬行路線,若它再從B點爬到C,求最短的爬行路線.
2.2 應用效果
學生不僅了解“距離”的概念,還意識到“最短路徑”,真正理解本節課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將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部分學生可以借助線上平臺解答關于“在正方體表面行走距離最短”的問題.
2.3 應用啟示
教師結合線上、線下教學環境,應該創設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與教學環境形成配合.同時,借助基本教學經驗,融合師生的智慧,創造精準的教學模式.教師推動數學教學走向方法創新、質量提升、效率提高,以智慧敘事為導向框架,小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活動主體[2].真正幫助學生快速體驗小組互動、學習進步的快樂,有效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觀念和認知興趣,從而降低認知難度,提高互動效果.教師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將復雜的學習內容安排于線下教學環境,將基礎的知識和拓展類的內容安排于線上教學環境,充分、合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時間,保證學生有完整的學習內容,同時,滿足各個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3 設計教學流程,實現教學模式充實
3.1 應用過程
教學前,教師分析教學目標為:了解兩點之間的距離,判斷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運用標注方法解決最短路線問題,同時,培養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形成空間觀念.教學重難點為: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概念[3].確定線下教學方式是探究、合作、交流等.除此之外,錄制微課視頻,要求學生根據微課視頻完成預習單,做好教學前測試工作.教學時,利用問題帶領學生探究“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通過合作交流活動發現、解決問題.課后,組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線上活動,帶領學生回顧反思,實現精準輔導[4].
3.2 應用效果
通過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的融合,大部分學生理解“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重難點知識,并通過總結、回顧知識點,掌握空間觀念.同時,部分學生可以應用課程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幫助自己的父母找到諸多節省時間的走路方法.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得到增強,滿足教育發展實際需求.
3.3 應用啟示
為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將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查漏補缺.一方面,線下授課屬于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對教學目標、難點進行分板塊排名.同時,教師授課時,注意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生活與數學知識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5].另一方面,線上授課屬于線下授課的補充環節,包括微課學習、知識鞏固等,學生需要完成細致的學習活動,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獨立完成線上練習任務.教師通過統計線上學習資料,發現學生薄弱環節,利用線下授課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從而使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基于學習情況、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實現高質量混合學習環境教學活動,并將評價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教學發展[6].
4 調整教學方案,實現教學實施落實
4.1 應用過程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調整課前線上導學、課中線下探究、課后線上反思教學流程,準確落實教學工作,實現教學側重.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存在缺乏時間觀念、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對簡單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等特點,同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完成自主學習任務,也難以及時復習鞏固[7].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調整教學方案,落實教學實施.
課前,教師利用教學平臺設置簽到模式,要求學生觀看微課視頻時進行簽到,同時,家長與學生共同觀看微課視頻,學生了解“距離”的概念,家長掌握教學思路.除此之外,家長幫助學生進行現場演示,探索最短路徑,也可以帶領學生買菜,計算不同路徑花費的時間,滲透最短路徑的概念.
4.2 應用效果
通過整個學習過程,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理解的內容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當父母出門時,為他們找到合適的行走路線,同時,部分學生產生疑問:“若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為什么路線不可以被安排為一條直線?”借助線上平臺進行討論,最終得到答案,從而了解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部分學生掌握“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道理,可以將其應用于解題過程,凸顯理論知識的解題作用.
4.3 應用啟示
教師調整“線上+線下”教學方案,實現打卡制度,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打卡,家長負責監督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基于微視頻,添加與動畫相關的“距離”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9].線下授課時,結合“提問+二次反饋”“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并利用獎勵措施激勵學生積極完成學習任務,以此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課后,及時推送優秀的微課資源,輔助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同時,規定具體復習時間,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安排合理的教學活動,將“線上+線下”教學作為主要教學形式,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充實教學實施方案,從而形成精準性教學效果.通過課后線上反思活動實現針對性地輔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使學生可以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教師將混合式教學實施方案落實到實處,形成課前線上導學、課中線下探究、課后線上反思體系,為學生講解重難點知識,有利于改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10].
5 結束語
綜上,教師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實施四個方面促進教學發展,形成混合式教學體系,結合線上、線下教學平臺,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為線下教學平臺做好準備,線下教學平臺為線上教學平臺夯實效果,從而體現完整的混合教學過程,有利于滿足小學數學教學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鵬飛.基于混合學習環境簡析小學數學精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3(17):182-184.
[2] 呂素芬.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實踐——“植樹問題”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名師在線,2023(14):61-63.
[3] 李亭亭.“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單元教學活動的優化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11):86-88.
[4] 黃雪峰.深度學習視域下基于UbD理論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研究[J].教師,2023(2):51-53.
[5] 陳小璐.混合學習環境下的數學單元教學設計——以“解析幾何中的定點問題”為例[J].數學通訊,2022(18):22-25.
[6] 柴曉梅.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精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甘肅教育,2022(16):62-65.
[7] 鄭盼盼.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精準教學實踐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18):75-76.
[8] 李玉珍.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精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新課程,2022(12):72-73.
[9] 王迪.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J].求知導刊,2021(23):33-34.
[10] 張靜,龍芳.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精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數字教育,2020,6(5):59-64.
[11] 蘇靜霞,馬紹文.基于“綜合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J].數學之友,2022,36(1):16-18.
[12] 凌翔,崔穎.基于GeoGebra的數學概念的教學探究——以“橢圓定義的多種形式”為例[J].數學之友,2022,36(6):68-71.
[13] 張衛東.論類比思維下的高中數學解題方法[J].數學之友,2022,36(6):48-50.
[14] 孫思懿.“Seminar教學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構建[J].數學之友,2022,36(6):15-17.
[15] 呂松軍.關于《數學教學論》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J].數學之友,2022,36(6):2-3.
[16] 魯和平.構造拋物線巧解向量題[J].數學之友,2022,36(5):69.
[17] 孟凡群.四法演繹一道圓錐曲線最值問題[J].數學之友,2022,36(5):66-68.
[18] 吳康.混合型切比雪夫方程探索[J].數學之友,2022,36(5):64-65.
[19] 蘭育哲.回顧促思 層層推進——“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復習的思考[J].數學之友,2022,36(5):52-53.
[20] 顧峰.指向問題解決的數學課堂情境導入方式的探究[J].數學之友,2022,36(5):17-18.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立項課題“混合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FZDJ2021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