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生 楊娜 焦振洲



【摘? 要】 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設計的質量決定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效果,而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設計是與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相適應的教學設計觀念及策略之一。文章從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什么是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應用等幾方面闡述了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設計是創設教育環境、改變教學過程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 信息技術;問題探究;教學設計
一、“互聯網+”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基礎
(一)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特征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聚焦學生,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主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積極引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具體的實施時要關注:一是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思考并引發討論,二是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度,要能夠逐步地將學生引向探究的深處,進而促進學生掌握和理解學習內容。
(二)“互聯網+”環境下的問題探究式教學
“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師要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從關注知識點的習得變為關注學生思維能力。通過問題的探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互聯網+”環境下的問題探究式教學其核心就是如何進行問題的設計,聚焦問題開展探究學習。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解讀和意義
(一)問題探究式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基于問題探究的課堂教學逐步應用到教學實踐,通過開放性的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學科本質,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問題探究式教學,通過一組問題(統稱為框架問題),從抽象問題到開放問題,再到知識點問題共三個層次,具體表述為單元問題、分解問題、概念問題,關于框架問題的設計是根據大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概念問題、分解問題和單元問題。
“單元問題”是引導學生致力于揭示各學科核心位置的重要的基本概念問題,它不是針對具體知識點的學科問題,而是指向學科核心思想和深層次理解的,能夠揭示學科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問題。
“單元問題”可助力教師通過開展系列的、多樣的教學活動,梳理出需要傳授給學生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助力教師從知識點延伸到實際生活、現實社會,以及大自然來設計和實施學科教學;單元問題能助力學生通過學習,來提升高階思維,助力學生理解學科知識,將知識與生活相關聯,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分解問題”是結合單元教學展開的活動,為單元問題提供了結合學習主題的具體通道,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目的在于引發討論,提出新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
“概念問題”指向事實性知識,都有明確的答案,為學生研究分解問題并進而探究單元問題打造知識基礎。
通過課程問題設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用問題激發學生全身心進行探究學習,對所學的知識深刻理解,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發展。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理念對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
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注教學過程的變革,重視“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要求“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等。學科教學迫切需要研究和實踐教學過程的變革,需要喚起學生的興趣、主動性和生命活力,提高學習效能。應用框架問題創設教育環境可能是改變教與學過程的策略之一。框架問題能喚起學生學習原本封閉的事實性問題(概念問題)的熱情,它是課堂學習興趣的導引并貫穿始終,可以成功地誘導思維、激發情感,讓學生產生挑戰問題的渴望,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學科內外的知識,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的應用
(一)框架問題的設計
“互聯網+”環境下問題探究式教學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在于,能否設計出較為合理的、能讓學生持續探究的一組框架問題。以歷史“文藝復興”課為例,某市某中學蘭老師、雷老師、才老師按照款“文藝復興”的設計方法,先把主導課程分解成若干讓學生去探究的一組框架問題。對課程的探究性問題分為:單元問題、分解問題和概念問題(見表1)。
單元問題指向課程的核心,是這節課探究的根本問題;分解問題是一組更為具體的、透過它來指向和揭示單元問題的問題;概念問題是一些事實性的、不容爭辯的問題。其中分解問題設計的好壞影響著學生對課程探究的深度和效果,分解問題應該“沒有天然的、明顯的答案”,是應能引起爭論和疑惑的問題。單元問題是通過回答具體的分解問題來探究的,而要回答分解問題就必須以事實性的內容問題為依據。
根據單元的教學目標,還可以從設計“概念問題、分解問題和單元問題”這樣一組框架問題;從概念問題到分解問題到單元問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到本質,逐層深入。如“孟子散文欣賞”一課,韋老師的“談中學網絡教學設計”中這樣設計的(見表2):
框架問題的這種“單元問題、分解問題、概念問題”的結構很好,使教師從教具體內容轉向設計分解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具體知識培養高級思維能力架起了橋梁。
做好框架問題的設計,提高探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二)課堂教學中框架問題的應用
以物理學科“重力”一課為例,應用框架問題進行教學設計,設計問題、誘導思維、激發情感,引發討論和思考(見表3)。
1. 指導思想:通過課程問題設計組織教學內容,引導、激發學生逐漸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學習物理學科知識的興趣;體現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思想,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并在“互聯網+”環境下進行的教與學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 教學內容分析:重力與質量的關系是本節課重點,重力的方向中豎直和垂直的區別是本課的難點;采用直觀演示法和實驗探究法即通過實驗、課件、模型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和通過主動發現而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
3.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與質量的正比關系;能用G=mg計算有關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能收集實驗信息;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并通過實驗探究與交流,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認識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4. 教學準備
(1)網絡教室。(2)動畫演示、教學課件、圖片、視頻資料等。(3)學生使用Excel表格對數據進行處理的能力。(4)學生4~6人為一組,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組長1名。(5)天才學生:每組安排一人,發揮主導能力,在研究小組中起核心作用,作為技術后盾,使研究小組更具特色,并引導他們進行較深層次的討論。
5. 教學過程設計
(1)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
(2)教學環節
①導入重力概念—觀看圖片實物演示(教學課件)等—分析產生現象原因—得出概念—深化概念(適時給出框架問題)
②講授新知:
A.探究重力與質量關系(G=mg)—幾種猜想—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B.研究重力方向—實物演示、教學課件—實踐應用。
C.研究重力作用點—實驗及課件演示—建立概念。
③課堂學習評價小結:學生回答教師設計的概念問題。
④拓展作業:網上搜索
題目:探究人類應用重力知識的實例或探究如何克服失重影響的實例
(3)教學過程:(略)
6. 設計分析說明
重力是初二物理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常見力,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處于基礎地位。本節課主要采用網絡、實驗探究教學,首先設計出框架問題,特別是分解問題的設計“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有重力嗎?”“如果沒有重力世界將會怎樣?”等能激發學生學習重力這一物理知識的興趣,為探究重力與物體質量關系這一教學重點內容以及解決重力的方向中的豎直和垂直的區別這一難點問題,設下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極大興趣。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帶著這個問題去探究,學生可能會產生很多想法與問題:如飄起來的氣球有重力嗎?如果沒有重力我會不會飛到天上去……由此學生會更有極大的興趣進一步探究重力與物體質量的關系問題;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觀看教學課件;對問題進行討論、探究;最終達到本課所要學的物理知識。
四、“互聯網+”環境下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理念實踐反思
問題探究式教學設計是一種基于大單元教學背景的教學設計理念,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漸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通過搜索、收集、整理、處理信息并獲得成果后,感受到成功的愉悅,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習慣和情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