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菲
【摘? 要】 高中思政課作業是促進學生知識鞏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標實施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作業模式在設計、布置和評價上存在諸多問題,偏離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已經難以適應當代學生實際需求。因此,在深刻把握高中思政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與作業優化契合關系的基礎上,文章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作業、以核心素養落實為目標布置作業、以核心素養提升為根本評價作業三個方面入手進行作業優化,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作業實踐中完成知識鞏固和能力提升,真正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關鍵詞】 核心素養;高中思政課;作業優化
一、高中思政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與作業優化的關系
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高中思政課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必備素質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所有教學活動的中心任務,是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根本指導。因此,核心素養培育與作業優化是目標與手段、指導與實施的契合關系,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一)高中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為作業優化提供目標引領
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包含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大方面。這四大方面既是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其最核心的價值訴求。如此,核心素養規定作業優化的方向,引領作業優化的實踐路徑。此外,核心素養由低到高分為四個發展層次,這種分層的發展模式為高中政治教學和作業優化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思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當前的核心素養水平,明白學生應該向哪一個層次上升,以此為依據設計作業,真正做到提質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思政課作業優化為核心素養培育開辟實現途徑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全過程、全場域要素的協同配合來實現,僅憑教師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充分吸收上課所學,發揮課后作業的育人功能。但是,由于課余時間缺乏老師的監督以及學生學習存在盲目性,作業就成為教師指導學生課下學習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絕佳工具,所以高中思政課的作業優化是符合現實需要的。高中思政教師需要通過作業優化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數量上嚴格控制、在內容上合理選擇、在形式上激發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因此,作業優化為核心素養培育開辟實現途徑。
二、核心素養視閾下高中政治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業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方式,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一味地給學生布置許多枯燥乏味的練習,致使學生承載繁重的學習壓力,不利于其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作業設計重知識鞏固輕核心素養培育
很多思政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局限于教材,重視基礎知識的練習與鞏固,卻忽視了高中思政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內容與時政熱點聯系密切。這就導致作業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大,缺乏實用性,課堂上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無法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與素養,使作業的功能深度不足,作業促進核心素養培育的功能發揮處于淺層狀態。
(二)作業布置與核心素養目標匹配度不高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考試的題型、題量給學生布置作業,普遍是大量的書面作業,其中不乏理論性強的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不僅題目的形式單一,而且數量把控不當,是一種“填鴨式”、灌輸式的作業布置策略。這就導致學生機械化的學習,作業布置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匹配不到位。
(三)作業評價游離于核心素養
大多作業評價就是簡單的作業批改,在作業批改過程中注意錯誤率高的題目,講解的時候重點講解它們。這就反映出高中政治作業缺乏有效評價和反饋,教師只關注學生答題的正確與否,導致作業評價游離核心素養,逐漸機械化、抽象化。并且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共性問題,而忽視學生的個性問題。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政課作業優化策略
(一)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設計作業
1. 結合時政熱點,構建政治認同
教學與時政熱點緊密結合是高中思政課的一大鮮明特色。因此,教師需要在設計作業時注重培育學生運用政治理論知識分析時政熱點的能力,進而使學生養成關注時政熱點的習慣,構建政治認同素養。例如,每年召開的兩會就與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的內容聯系密切,教師就可以據此設計相關作業。
【作業案例】請同學們爭當“新聞播報員”,通過網絡、報紙、微信推送等渠道搜集熱點新聞,利用課前5分鐘與老師、同學分享你查閱的資料,并結合所學進行時政述評。
2. 運用思維導圖,樹立科學精神
具有科學精神素養的學生能夠理性辯證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辯證思維。思維導圖能夠直觀且有序地呈現知識點,讓知識點間邏輯層次更清晰,有利于讓學生從繁雜的學習內容中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得到鍛煉。因此,高中思政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梳理知識點,樹立科學精神。
【作業案例】在復習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的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時,可以讓學生構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思維導圖,便于學生對第二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有序整理。
3. 融入社會資源,增強法治意識
高中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這就導致他們對法律的認知是模糊的。因此,高中思政教師為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可以在作業中融入社會資源,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學生親自搜集材料、了解我國的法治建設,引導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作業案例】在學習“嚴格執法”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有關偷稅漏稅的調查,讓學生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自己的身邊是否存在偷稅漏稅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調查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剖析該問題的成因及危害,意識到執法部門嚴格執法的必要性。
4. 聯系實際生活,提升公共參與
高中政治知識對接觸社會較少的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應該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提高,方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了解。生活化的作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高中生感受到自己也是國家的主人,可以為國家、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業案例】在學習“科學立法”時,針對常州市人大發布的《常州市勞動教育促進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建議,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研讀草案內容,結合身邊實際,就草案的完善給出你們的意見或建議。
(二)以核心素養落實為目標布置作業
1. 布置整合作業,強化知識綜合運用
傳統的政治作業內容缺乏整合,過于單調、理論化,學生難以將各課的知識串聯起來,腦海中沒有體系化的知識。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難以將知識綜合運用。這就提醒教師在進行作業優化時,需要注重對學生梳理、整合知識能力的培養,布置整合作業。整合作業要求以大單元視角呈現,關注單元內甚至是整本書所學內容的聯系,對分布于核心要素之下的知識點、能力點之間的聯系進行系統性思考,由一個向一類作業推進,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遷移學習經驗,觸發學生深度思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作業案例】自主復習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整合以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民為主體的相關知識點。
2. 布置分層作業,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分層作業的布置,讓作業與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相吻合,促使不同學生的素養和能力得以充分發展。高中思政教師可以根據作業的難度把作業分為三個梯次:第一層是基礎性作業,難度較低,多針對基礎薄弱學生,強化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第二層是提高性作業,對原有基礎知識強化運用,適用于能力水平中等的學生;第三層是發展性作業,需要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自身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
【作業案例】在學習“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時,可以設計如下分層作業:
基礎性作業: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自主建構改革開放的歷程圖,理解重大事件的開始與結束時間、主要內容和重大意義。
提高性作業:請同學們結合改革開放的歷程,談一談改革開放隊中華民族、社會以及人民產生的深遠影響。
發展性作業: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試問:改革開放何以偉大?請以小組為單位,撰寫相關的調查報告。
3. 布置探究作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高中政治新課標指出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合作。傳統的高中政治作業主要以學生個人完成為主,較少注重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訓練。因此,在核心素養的落實中,合作探究式作業的布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探究式作業就是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觀察、調查、整理、分析,并且以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探究成果,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探究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學生聯系生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作業案例】模擬政協:近年來,夜市經濟蓬勃發展,在帶動地區發展、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夜市為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產生了食品安全等問題。假如你是政協委員,針對上述事件,撰寫一份提案。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合乎邏輯,符合實際。
(三)以核心素養提升為根本評價作業
1. 以積極參與為重點,作業評價強調主體多元化
高中政治新課標中提出要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學生評價的主體性。而在目前大多政治作業評價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具有很強的主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其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想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作業評價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注重學生、家長等主體的積極參與。
例如,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促使學生反思自我,對自身的學習情況有清晰的判斷;通過學生互評,發現他人的不足的同時,借鑒同學的閃光點;通過家長評價,對學生作業提供監督指導,有效彌補師生評價的不足。
2. 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作業評價強調內容多元化
培養政治認同、弘揚科學精神、增強法治意識、促進公共參與、提升核心素養是高中思政課教學的追求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高中政治作業評價的根本目標。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至少有七種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音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邏輯數學智能。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作業從各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提升評價的科學性。
例如,在布置讓學生以“改革開放何以偉大”為主題撰寫調查報告并分享時,教師可以設計評分量表,讓全班同學對此次調查情況進行多維度打分。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從多方面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 以有效激勵為動機,作業評價強調方式多元化
高中生正處于三觀確立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種作業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激勵,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評語法”,多使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句;也可以參考表情包的使用,用可視化的表情代替言語,更容易和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還可以利用“積分法”,以日、周、月、學期為時間限制,根據學生作業的上交次數、完成質量等方面給學生積分,在一定時間內評選出作業完成情況最佳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表揚、獎勵,以此來帶動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