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紅

摘要:互聯網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還衍生出了虛擬環境下的校園建設工作新策略。目前,很多高校已經結合全環境育人理念展開了網絡育人實踐工作,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徑,為全能型社會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文章闡述全環境育人理念下高校網絡育人的優化途徑,探討全環境育人理念推動網絡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的理論意義與實踐作用。
關鍵詞:全環境育人;網絡育人;立德樹人
一、全環境育人理念下高校網絡育人的優化途徑
(一)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相結合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教育工作正處于轉型的艱難時期,社會利益調整、價值體系革新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充滿挑戰。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后備力量,為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相關部門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虛擬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技術基礎,高校應著重注意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相結合。
實體教育,即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教育方式,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削弱。虛擬教育,即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實現教育資源的交互和共享,打破了學生在獲取知識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形成創新思維。實體教育和虛擬教育的結合實現了優勢互補,如基于網絡虛擬教學使得實體教育課堂能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同時豐富了實體教育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體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情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我國的發展。以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舉辦的“百年校慶”學術活動——“牢記深情囑托 擔當育人使命”專題講座為例,通過講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發揮教育和示范的雙重意義,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促使教師重視對紅色基因的傳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化學生,以自身的引領示范作用促使學生用辯證思維及長遠的眼光正確看待我國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以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特點為依據,構建基于網絡技術的實體教育,對提高傳統思政教育質量至關重要。思政教育工作本身蘊含的哲理性較強,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將抽象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再加上傳統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感染力不斷弱化,所以進行教育模式的更新換代意義重大。教師應利用網絡資源、時政熱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組織師生收看十九屆六中全會新聞發布會,同時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將會議精神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融合。如此一來,傳統教育理念中的被動灌輸便轉變成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實體教育雙向互動。
(二)全環境教育理念下育人方法的創新
1.教育理念的創新
教育理念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虛擬教育模式的引進上,雖然實體教育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觀念,但是網絡虛擬教育擁有信息量大的優勢。因此,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環境育人,加強對網絡環境優化方法的探索,以全環境育人理念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引領作用的充分發揮,重視校園網絡文化氛圍的營造,打造集知識、藝術、人格等魅力為一體的教育環境,為全面展現網絡育人教育環境的滲透功能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系統育人,加強對全環境立體育人方法的探索,充分利用個體、高校、社會、媒體的協同作用,為網絡育人的立體化設計提供支撐,為學生的觀念教育、價值引導、網絡素養等方面提供正向合力。如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舉辦預防電信詐騙專題宣講會,通過深度剖析網絡詐騙手段,促使學生正確認識并使用網絡,提高學生信息分析、思考、整理及辨別的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2.教學形式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延續“三全育人”的教學形式,以教育主體、教育載體和教育過程為主,由教師圍繞學生展開固定內容的教學。該教育方式雖然能基本完成教育工作,但是忽略了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而全環境育人理念以信息、觀念、價值、行為作為基本鏈條,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質量,改變了學生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刻板印象。如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開展以“勞動促成長 實踐育新人”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學習并了解現代農業知識和生產技術,并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場所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勞動的艱辛和光榮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還能激發學生對勞動成果的尊敬之情,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普遍有著開闊的眼界,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和增長知識的能力,但是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分辨網絡信息,避免學生誤入歧途。當學生掌握通過網絡獲取資源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參與豐富的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強國、思政慕課等媒體平臺上學習,在長時間的熏陶下,學生的思政觀念將會顯著提高。此外,學生可以通過短視頻、自媒體等方式宣傳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傳遞正能量。
4.突出思想價值引導,優化網絡育人內容供給
在全環境育人理念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應以網絡為主要陣地,充分利用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的優點,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時政熱點、前沿行業技術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教師和互聯網作為傳遞媒介,幫助學生明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的新難題、新阻礙。
在踐行全環境育人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教與學有機結合,改變傳統教育工作中的主客體關系,讓學生自主地、積極地投入學習。同時,思政教育工作兼具特殊性和共聯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利用網絡教育平臺,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并通過網絡教育平臺創建校園媒體矩陣,充分發揮廣播站、校園網、宣傳欄、電子顯示屏等媒介的基礎性教育價值,將“信息—觀念—價值—行為”的鏈條緊密串聯起來。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如校園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合理創設教育情景,吸引學生關注,而視頻、圖片以及留言評論板等都可以成為正面輿論導向。教育者的熱點、難點等問題都可以在各種平臺上進行交流溝通,在充分體現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同時,以新媒體方式展現傳統思政教育的工作內容,進而為思政教育工作的網絡化、現代化提供新途徑。
二、全環境育人理念推動網絡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的理論意義與實踐作用
(一)全環境育人理念的理論意義
1.網絡育人是傳統教育理念的變革
網絡育人是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以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科學理念為原則,對傳統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進一步改革、延伸和發展。以育人角度出發,通過轉變教育主客體關系、教育途徑和方式,促使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實現統一,從而以教育的外在環節引導、干預學生,促使學生內在特點的正向發展,并通過塑造其個性化心理、創設教育氛圍和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從教育的時代性發展出發,全環境育人理念側重于互動的觀念教育,而觀念教育主要體現在網絡思政教育的價值傳遞和思想引導方面。互聯網作為網絡育人教育的基礎陣地,受眾對象主要為學生,這就要求網絡育人要與學生的行為特點相符合,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2.全環境育人理念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
網絡思政教育是全環境育人的重要方式。所謂網絡思政教育,就是借助信息技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理念,以網絡平臺為主陣地,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全環境育人理念總結了不同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特點與優勢,整合了線上和線下資源。線上,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加強對校園官方網站、校園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抖音平臺的建設,充分發揮媒體平臺的力量,以“內容為王、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厚植愛校及愛國情懷;線下,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開展的教育主題月、紅色運動會、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促進了信息傳播觀念的形成,將思政教育從課上發展到課下,轉變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客體關系,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學習。
(二)全環境育人理念的實踐作用
1.推進制度建設,明確網絡育人的地位
如今,網絡思政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思政教育制度建設需要從頂層設計、底線思維、各方聯動三個方面開展。加強頂層設計就是保障網絡信息資源的綠色、健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網上學習環境,而凈化網絡工作是加強頂層設計的關鍵舉措。底線思維是指各大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是一個充滿政治意味的工作,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對思政教育工作保持高度重視。例如,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舉行的“七一”主題黨日活動,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精神,促使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良好的內在素質和過硬的本領為我國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強化方法探索,尋求網絡育人合力
目前,網絡雙向互動的教學方式很受歡迎,教學質量和效率也遠高于傳統教育模式。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教師要融情于理,如實體教育的內容要注重針對性,網絡教育的內容要注重信息的廣度與深度,并堅持環境育人理念,優化、整合校園弱硬件資源,精心打造校園網絡教育品牌,鼓勵學生獲取網絡學習資源。此外,教師應堅持系統育人,探索全環境育人的具體方案,通過明確校園、家庭、社會在育人教育中的職責,促使家庭、社會由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并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構建多方合作動力機制,進而為營造校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局面奠定良好基礎。
三、總結
為切實將思政教育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高校應深入融合實體教育與網絡環境,深刻踐行全環境育人理念。同時,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能正視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多面性、豐富性,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政觀念。
參考文獻:
[1]蔣廣學,徐鵬.“全環境育人”視野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
[2]蔣廣學.“全環境育人”理念的闡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7).
[3]唐子宇,趙博,楊舟.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思政教育工作創新[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
[4]王皓.對高校網絡思政育人路徑的創新思考[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
[5]梁巨軍.立德樹人視域下網絡育人實踐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4).
[6]陳娟,彭敏.“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思政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20(19).
[7]王多慈.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機制的建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0).
基金項目: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團隊擇優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8JDSZK139。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綏德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