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治如 張昊 于文強

摘要:文章針對工科專業課程的特點,探索校內教學育人評價體系的構建和企業實習育人評價體系的構建,分析高職工科專業課和崗位實習存在的問題,通過完善崗位實習期間的規章制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制訂“一校一策,一企一案”的方針,全力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
關鍵詞:課程育人;網絡教學平臺;崗位實習;評價體系
一、高職工科專業課程育人現狀
(一)學生質量不高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大,生源涵蓋中職生、往屆中職生、技校生、高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新型農民工等。這些高職工科學生在學習對數學、物理和化學基礎要求更高的工科專業課時會感覺困難重重,為高職工科專業課教學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職工科專業課授課教師由年長教師和年輕教師組成。年長教師對先進設備和數字化網絡資源的掌握比較欠缺,年輕教師雖對先進設備和數字化網絡資源的掌握較好,但授課經驗不如年長教師,不能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訓,導致教學效率不高,難以實現“中國制造2025”發展需求。
(三)課程數字化資源、實訓基地配套不完善
教務系統里的網絡學習教學平臺的專業課程資源以理論講授為主,高職工科專業學生難以通過學習這些專業課資源來動手操作機器設備。此外,高職工科教學名師、工匠大師較少,影響了高職工科專業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在實習方面,大一會開展實訓,但普通機床和機械設備的操作讓學生覺得又臟又累、不安全,因而學習興趣不強;大二開展數字化設備的操作,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但是設備數量不夠,平均操作機床的時間少,技能掌握不牢;大三開展企業實習,企業的職工師傅通常經驗豐富,但是缺乏理論知識,當學生遇到的問題時,職工師傅不能很好地用理論給予指導。
(四)學生在校期間考核模式單一
高職工科專業課程考核機制采用形成性評價考核,學生成績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過程性考核,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占總成績的30%;第二部分是終結性考核,強調的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所占比例較大。
(五)學生崗位實習監管不健全
1.缺乏多崗位能力培養訓練
企業往往是有生產訂單或預定生產訂單時才招收學生到企業實習,在工作崗位上從事流水線工作,企業看重效益,沒有做到定時換崗,也不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訓,因此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缺乏階段性過程評價細則
崗位實習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離開了學校,專業指導教師由于教學任務和距離的限制,大多是通過網絡指導學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現狀。所以企業對學生的評價至關重要,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存在五種情況。
第一種是部分學生不想更換實習部門,想通過多勞多得獲得勞動報酬,減輕家庭負擔,只想在一個部門實習到底;第二種是部分學生想更換實習崗位獲得不同的技能,但企業為了效益不給學生更換工作崗位,結果學生只能在一個崗位實習,缺乏其他崗位能力的鍛煉;第三種是部分學生認為當前崗位不適合自己,頻繁地要求更換實習單位,導致什么技能也沒掌握好;第四種是部分學生實習幾個月后離職,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很長時間處于待實習狀態;第五種是部分學生需要“專升本”,處于備考狀態,操作技能少。在這些過程中,怎么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合格與優秀,沒有明確的評價方式;怎么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和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缺乏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和學校相互改進。
二、高職工科專業教學和學生實習育人的評價體系
(一)專業課網絡化資源建設
教師可以利用國內高職教務系統里的網絡教學平臺,繼續開展高職工科專業課程網絡化資源建設工作。隨著網絡的發展,現在的網絡教學平臺有了直播功能和回放功能:直播功能讓學生在電腦或手機上可以清楚觀看教師實訓的全過程,解決了實訓課堂只有前排少數學生能看清楚教師演示過程的問題;回放功能解決了教師講完后學生遺忘的問題。高職工科專業課網絡化資源建設不僅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還便于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二)開創多樣化實踐模式
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大一時開展實訓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工具、量具、普通設備的性能,在實訓中讓學生掌握手動操作技術的同時,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在同類實訓設備不夠的條件下,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在電腦上利用虛擬仿真軟件完成實訓任務。在沒有足夠的實習車間或實踐基地時,教師創新實踐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學生擅長動手操作,有些項目沒有專業教師指導,不能進行科學實驗。因此,在授課之余,教師可以開展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實訓觀摩公開課,而在學生較多時,教師可以利用現場講解加直播的方式講授公開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認識變得具體化,還能通過實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教務系統平臺給學生布置實訓作業,通過觀看學生上傳的操作視頻和實踐任務數據,了解每個學生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然后根據學生遇見的技術問題有針對性地錄制微課進行講解,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實踐困難。
(三)高職工科專業課育人評價新體系的構建
構建高職工科專業課育人評價新體系,對提高高職工科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工科專業以培養復合技術人才為目標,教師可以增加現有評價體系中的模塊并調整各模塊的比例,從而得出適合高職工科專業課評價新體系,即章節任務點在線學習成績4%+章節檢測成績4%+作業成績4%+隨堂測試成績5%+分組任務成績5%+簽到成績4%+問卷成績2%+專題討論成績4%+課堂點名回答問題成績4%+搶答問題成績4%+實訓成績10%+期末考試成績50%。從表1可知,學生對考核方案的支持率在95%以上。
成績的細分更能全面地考核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章節任務點在線學習是學生課前或課中完成的,取章節任務點平均成績;章節檢測成績取學生章節測驗平均分;作業成績按照作業發放次數的平均分計分;隨堂測驗成績按照發放次數的平均分計分;分組任務成績為學生在每個分組任務活動獲得分數的平均分,分組是為了讓學生相互配合,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互助精神;簽到成績可以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中的二維碼簽到功能進行隨堂簽到,方便快捷,按照出勤率給成績;問卷成績的記分方式采用權重記分法,對每個選項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后根據受訪者的答案計算得分;專題討論成績是學生參與討論并正確回復討論問題的平均成績;課堂點名回答問題成績是把握學生當前知識掌握情況,該成績按照網絡教學平臺隨機點名回答的正確性給成績,取該模塊的平均成績;搶答問題成績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按照教學平臺搶答后的正確性給成績,取該模塊的平均成績;實訓成績由每次實訓任務的成績組成,取該模塊的平均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一半,是為了檢測學生本學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一步加強教學過程的反饋,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1.增加專門的崗位實習法律法規
大多數高職工科專業學生要操作機械設備,但是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很容易發生傷害事件。勞動者的工傷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處理,而實習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顯得較為困難。工傷維權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實習生的身份限制,他們不具有“勞動者”身份,不能依據《工傷保險條例》進行維權。目前,學生崗位實習維權主要依據《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和《職業學校學生崗位實習三方協議(示范文本)》,一旦發生工傷,只有一個實習責任保險,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賠償標準相差太多,有失公平。
在立法上,筆者認為國家可以將頂崗實習生身份明確為“準勞動者”身份。“準勞動者”的觀點更能反映頂崗實習的本質;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因此可明確為“準勞動關系”。有了這樣的身份,實習生在實習中因工受傷時,除了保險條款理賠之外,“準勞動者”工傷賠付標準按照“準勞動者”是同崗位勞動者報酬的百分比進行補償,全方面維護實習生的合法權益。
2.校企共同制訂崗位實習生的培養標準
學生由學校轉到企業,學習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學校培養標準已經不適用崗位實習的學生,企業對員工的標準也不完全適用于實習生,所以需要校企共同制訂培養標準。由于學生實習有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高職工科院校應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加強對分散實習學生的管理。為了更好地培養出合格的復合型人才,高職工科院校可以按照“一校一策,一企一案”的方針,“遵循崗位認識實習—熟練崗位—鑒定—新崗位認識實習—熟練崗位—鑒定”的流程,每個學生一年最少換一次崗位,最多換四次崗位,且每個崗位實習至少三個月,最多八個月,每個過程都要制訂培養標準和考核標準。對“專升本”的學生和病、傷等特殊學生,高職工科院校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
高職工科專業課育人評價體系是針對在校生和實習生兩個階段,尤其是學生實習最后一年的評價要客觀、公平、公正,使新體系貫通專業全部學年,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高職工科院校應加快高職工科專業學生課程數字化建設、完善企業實踐培養標準、推動高職工科專業學生教育發展,為高職工科專業學生成才就業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趙晴晴.工科留學生專業課教學形成性評價體系探索:以安徽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8).
[2]王叢會.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崗位實習考核評價方法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8).
[3]辛曉亞.關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
[4]費婷婷.高職學生崗位實習的法律風險及防范措施[J].法制博覽,2023(15).
[5]徐銀香,張兄武.頂崗實習生勞動權益及其法律保障研究[J].職教論壇,2017(10).
[6]覃炳文.論獨立學院法學教育的實踐教學改革[J].黑河學刊,2015(2).
基金項目:2022年度省課題研究項目“高職工科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課題編號:2022XB-39。
(作者單位:盤錦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