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蕓芳
摘 要:“金課”致力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發展,在進行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時,金課表現出了標準嚴格與強針對性特點,教師應據此在金課視域下不斷進行深入的創新模式探索,以便使思政內容真正入腦入心、思政方法真正適應需要。為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成果,以理論論述為主要方式,對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創新模式在內容、主體、方法等方面進行闡述,并表明創新模式應體現在教育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而非僅針對具體教學行為提出要求。
關鍵詞:“金課” 大學思政 混合式教學 創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打造擁有高階性、創新性及挑戰度的優質“金課”,以及線上線下相混合的“金課”,是學校教師應參與重點打造的“金課”類型。[2]在“金課”視域下,進行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創新模式的深入探索,以便讓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等與學生的需求相協調,讓學生因優質課程主動接近較高的思政建設要求,這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本身的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一、思政“金課”的嚴格標準及強針對性
(一)“金課”的嚴格標準
“金課”的對立面是“水課”。“水課”意為低階的、陳舊的課,缺少創新性和挑戰度。[3]與之相比,“金課”則以嚴格的標準,助力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思維能力,以促進其未來順利解決更復雜的問題,特別是所涉及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以及學習結果等方面的創新性,會讓學習者在時代前沿角度完成對于所學任務的思考與實踐。
(二)思政“金課”強針對性
思政“金課”屬于“金課”視域下的一個重要部分,同其他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相比,思政“金課”表現出了基于嚴格標準的強針對性,即它能夠結合思政課獨有的思想性與政治性特征而施教。作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政課顯現出了區別于其他課程建設達到“金課”效果的不同特征。思想性和政治性上的突出表現,是思政“金課”的重要特征與第一原則,該特征與原則在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時同樣適用。
二、適應“金課”要求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目標
在“互聯網+”大背景之下,高校教育者應使“互聯網+思政教育”成為可能,讓其呈現出區別于傳統教學的功能特點,從而讓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疊加、相協調,實現彼此的高度融合,讓學生的課程學習狀態始終保持在充滿活力、擁有革新可能的境界中。正因如此,在“金課”嚴格標準與強針對性要求之下,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應重視“兩性一度”方面的目標引領功能,以便為未來創新模式探索指明方向。
(一)高階性的提升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相統一”的觀點,為高校思政課“金課”建設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我們應以透徹學理分析形式,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解答學生的思想疑惑。[4]而大量教育實踐表明,線上教學模式和傳統課堂線下教學的無縫對接,能夠讓思政課取得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理想效果。這既是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整體進步的有效做法,也是“金課”高階性目標達成的有效做法。
(二)創新性的實現
“金課”創新性的關鍵表現在于教學形式更為先進,特別是更具互動可能性。理想的課堂狀態是存在對話、問答、質疑以及辯論等多種類型的互動形式。質疑與辯論這種較高層次的互動屬于“金課”質量的保障性做法。為了達到此種效果,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應重視創新性目標的實現,以此克服傳統課堂教學所普遍面臨的時間與空間局限,讓具有一定深度的質疑和辯論得到實現。與此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展示混合式教學優勢,使原本較為淺顯的線下思政教學變“深”,讓學生由靜態轉為動態,從而更為全面地體現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創新性實現優勢。
(三)挑戰度的達成
有挑戰度的課堂,并不僅僅滿足于告訴學習者知識的內容、指出問題的對錯,更為關鍵的是使學習者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使其個人競爭力得到激發。為了接近“金課”的嚴格要求和強指向性,思政教師需要以產生理想的挑戰度達成效果為目標,花時間和精力進行課程結構的巧妙安排、思政題目的精心設置,特別是應在線上與線下相融時,利用師生關系的重構,使學生擁有較強的參與感,從而真正接近知識的本質,厘清問題流程。[5]
三、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創新策略
當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距離“金課”“兩性一度”標準尚有較大距離,突出表現為教學內容不夠完善,不能與線下、線上兩種模式混合使用相協調。除此以外,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存在教師對于混合模式的機械使用問題,而師與生在教學時的協調度不高,則進一步凸顯了教學弊端。這些問題均應由大學思政教師在實踐中加以解決。
(一)指向高階要求的內容協同設計
高校教師應以透徹的學理分析滿足學生的要求,以徹底的思想理論鞏固學生的發展基礎,從而實現前述高階性提升目標。據此,教師應重點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1. 分階段的內容提供
分階段的內容提供可保證政治性和學理性始終協調一致,即在大學思政課教學時,教師應以混合式模式為著眼點,把握線上、課堂及課后不同階段的特點。教師應著力構建完善的線上思政課程教學資源庫,使學生有機會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在課前階段自主領取學習任務,提升課堂參與度。而在線上教學期間,教師則可借助融媒體等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及時加以了解,再通過網絡技術幫助學生梳理與構建系統性知識架構。最后,教師應在和學生交流得到反饋后,做好資源的補充及知識體系強化工作。
2. 線上線下的相互補充
混合式教學一定要有教學資源體系建設的支持。教師要重視線下與線上兩種不同形式的資源優勢,遵循共享共建更好服務于學生發展的原則,不斷整合平臺內容,帶動教學資源協同創新、融合發展。[6]為了達到理想的互補效果,教師應精心進行學習平臺的設計開發,在平臺內安排主體資源、拓展資源及論壇式資源等類型。
(二)指向創新要求的教學形式調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大學思政教師應基于創新性要求,在引入豐富資源后,進行混合式教學形式的不斷創新,從而讓線上線下實踐教學分別發揮出各自優勢,共同解決好“如何教”的思政課革新議題。關于這一點,教師應注意到,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已經無法離開手機和網絡,此時的思政課教學需要結合大學生習慣于感知畫面與形象信息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形式創新,特別是在線教學的積極使用、實踐課堂的隨時拓展,滿足學生的“兩性一度”發展要求。
1. 靈活應用教學方法
教師應借助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線上和線下教學達到有機融合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借助線上教學平臺,如超星、云班課、雨課堂等,再結合前述豐富教育資源,構建形成融教案、微課視頻、教學課件、拓展閱讀及課程習題為一體的教育形式。[7]在此期間,教師應有意識改變單向思政理論知識灌輸做法,讓翻轉、情境、演講、案例研討等方法在線上線下教學時得到靈活應用。
2. 拓展思政實踐課堂
進行教學形式不斷創新時,大學思政教師應以“金課”為標準,主動拓展實踐課堂,增加體驗式教學的機會。實踐課堂是帶動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的重要形式,可以讓混合后的教學呈現出更好的效果。為此,教師應著力打造形成融課內實踐、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為一體的全面實踐教學體系。
如在課內實踐時,教師可基于混合式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參與主題演講,使原本的理論學習以影像化或情景化的形式復現出來。
在校內實踐時,教師可基于思政課程基本特點,緊密結合當前的時政熱點和教育機會,在校園內進行紅色經典朗讀、微視頻拍攝、參與主題征文等活動。
在社會實踐時,教師則可基于教學內容及教學進程的安排,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研、勤工儉學,或者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基地、產業園區的參觀調研,用于切實增強學生思政現場體驗感。
(三)進行師生關系優化重構
“金課”視域下,大學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創新應有資源與方法變革支持,更應有參與主體支持。教學參與主體以師生為主,所以教師應推動構建混合模式下的師生共同體,用以產生思政課程的育人合力,從而達成目標。
1. 以教師為主導
大學思政教師需要在混合式教學時,從課堂講臺主角轉化為視頻教學時的傳道者、學生實踐參與時的總指揮。教師應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時刻進行學生線上學習、集體教學或者參與實踐的動態了解,利用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反饋,有效更新教學資源、教學策略。除此以外,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的提升問題,突出在探究學習、實地考察、小組調研等方面的引導功能。大學思政教師應注意提升自我素養及教學能力,以便給學生思想道德理論及實踐成果優化提供更大幫助。
2. 以學生為主體
為了讓學生的主體性更好發揮,第一,教師應重視線上學習時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表現,提前開設新技術、新平臺知識技能課,讓學生有機會把準備工作做好。第二,教師應注意在新時代背景下有意識增強學生主體在面對復雜信息時的適應能力與選擇能力,例如教師應適當增設線上討論區,讓學生在此討論區范圍內進行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時政熱點、社會輿情、熱門文章等方面的探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基于學科方法、觀點等進行重大事件分析。第三,教師在線下集體專題教學時同樣應有混合式教學意識,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第四,教師應通過線上與線下相混合的小組研討活動,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協作能力的進步。
四、結語
高校應設置配套資金,并根據情況需要增加經費投入,同時有序推進線上課程引入和應用,強化對應線上課程平臺建設、維護和運行效果。教師則可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與學生思想及行為特點,充分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形成混合式教學模式,并持續進行模式創新探索。未來,高校思政教育仍應進一步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潛能,以此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讓思政內容真正為學生所喜愛與接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 [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 任榮.新時代高校思政“金課”建構的邏輯理路與基本模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4-67.
[4] 傅暢梅,李艷陽.基于OBE理念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2):77-79.
[5] 張玉華,顧春華,等.高校思政課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51-53.
[6] 劉寧.基于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效性提升的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1):69-70.
[7] 楊曉寧,王維美.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問題及實踐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4):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