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梅
摘要: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運用有效的策略,指導學生學習詞匯。可以運用構詞法策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詞根和詞綴;運用詞塊策略,讓學生整體儲存和調用詞匯;運用聯想策略,學會巧妙記憶詞匯;運用音形結合策略,把單詞的讀音和形式結合起來;運用語境策略,理解單詞的不同含義。
關鍵詞: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學習策略
*本文系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專項課題“‘教為不教’思想下的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研究”(編號:2021/Y/02/027/06)、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閱讀與教師發展”專項課題“指向讀后續寫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語閱讀課程群建設行動研究”(編號:中陶會2022JS00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詞匯又稱語匯,是一種語言中所有詞和詞組的總和。[1]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礎,詞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英語詞匯數量龐大,且用法繁雜,涉及一詞多性、一詞多義、多種搭配等,給學生的學習、記憶和使用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與困難。所以,運用有效的策略,指導學生的詞匯學習,顯得十分必要。
一、 構詞法策略
擴大詞匯量的一種重要方法是了解詞匯的構成規律。一旦掌握了基本的詞根和詞綴,學生就能迅速發現單詞間的聯系,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9第三單元The meaning of colour的教學中,在講解equality和consistent的詞義與用法后,筆者拓展inequality和inconsistent,引導學生發現其構詞規律——通過加前綴“in”構成反義,表示否定;接著又引導學生“知新溫故”,列舉出其他通過加前綴“in”構成表示否定詞義的單詞,如inability、inaccessible、inaccurate等。在掌握了這一方法后,筆者又引導學生分析本節課所涉及單詞的其他構詞規律。比如有學生發現,這節課中不少單詞的后綴有這樣幾個規律:(1)形容詞或名詞加后綴“ize”,構成動詞,表示“使成為……,使……化”,如symbolize;(2)形容詞加后綴“ity”,構成名詞,表示“具備某種性質”,如equality、 similarity;(3)動詞加后綴“(a)tion”,構成名詞,表示“行動,行為”,如separation、 occupation;(4)名詞加后綴“ify”,構成動詞,表示“使……”,如identify等。學生在學習、掌握常用前綴、后綴的意義與用法之后,不僅實現了觸類旁通、擴大詞匯量的目的,還提高了識別生詞的能力。
二、 詞塊策略
詞塊是指高頻出現、形式穩定、整體儲存和調用的一組詞或意義單位。盡管語言學家對詞塊的分類標準各不相同,但是都認為詞塊是固定或半固定的。由于融合了語法、語義、語境等優勢,“整進整出”的詞塊不僅方便提取和轉換,而且有助于增加存儲容量、減輕記憶負擔。在運用詞塊策略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學詞匯或圖片構建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感知、理解詞塊,然后通過同義句轉換、用正確詞形填空、英漢互譯等變式練習,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法表達同一個內容,促進對詞塊的鞏固與內化。
例如,在教學“substitute... with...”這一詞塊時,筆者首先呈現例句“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are using a paper bag to replace a plastic one.”,要求學生對畫線單詞進行替換,從而引出目標單詞substitute。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的同義句轉換練習:(1)It is advised that people substitute a paper bag? a plastic one while shopping.(2)It is advised that people substitute a plastic bag? a paper one while shopping.(3)Dont you think it a good idea to use paper as a? for plastic?(4)Dont you think it a good idea to use paper as an? to plastic?通過這樣半控制性的操練,學生理解并掌握詞塊“substitute... with...”和“substitute... for...”的含義與用法,同時也體悟到“substitute”兼具名詞詞性,意為“……的代替者(物品)”,其搭配“a substitute for sth.”等同于“a replacement for sth.”或“an alternative to sth.”。詞塊策略幫助學生“整塊”理解和記憶,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
三、 聯想策略
聯想是指由一個事物(或觀念)想到另一個事物(或觀念)的心理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信息簡單地從外到內的單向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實現的。聯想在人們的記憶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把目標詞匯與學生熟悉的事物、日常生活情景、舊知識等聯系起來,從中找到新信息的附著點,通過建立有機聯系,提高記憶效果。
例如,在教學bother這個單詞時,筆者將其拆分為“b”和“other”,再出示“避+其他”,巧妙引導學生記憶“避開其他人就是不想被打擾”,從而輕松、愉快地記住了這一單詞的拼寫及含義。然后,筆者鼓勵學生大膽聯想,發散思維,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記憶單詞。有學生說道:“compromise這個單詞中有‘promise’,是‘承諾’的意思,‘com’可以記為‘come’,連起來就是‘走過來承諾或者答應做一些事情’,也就是‘妥協’。”如此形象、生動的聯想,引起了其他學生極大的詞匯學習興趣,減輕了詞匯記憶的負擔。
四、 音形結合策略
把讀音和形式結合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字母或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則,讓學生根據規則拼讀;可以給予學生發音提示,讓他們猜測相應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由此強化對詞匯的記憶。
例如,在教學substitute這一單詞時,由于其比較特殊——包含兩個字母u且兩個u發音不同,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回顧字母u的發音規則,再根據規則拼讀這一單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順利得出:這一單詞中的第一個u發[]音,而第二個u發[u]音。這一過程,是學生自主將音與形相結合的過程,更是學生高效記憶單詞的過程。
又如,在教學caution這個單詞時,筆者首先范讀其發音,并呈現音標[kn],要求學生正確拼寫。然后,強化字母組合au的發音,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包含au組合的單詞。學生列舉了包括sauce、applause、naughty等在內的單詞,充分聯結,加深了記憶。
五、 語境策略
語言學習離不開語境。語境是一種語言環境,更是一種文化載體。詞匯只有在語境中才能顯示出特定含義。通過語境呈現并教學詞匯,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優化詞匯掌握的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教學station和separate這兩個包含雙重詞性的單詞時,筆者引入時事新聞(天宮二號再次成功進入大氣層和南海地區局勢緊張),通過精心編寫例句,幫助學生在語境中自然內化這兩個單詞的不同詞性和不同詞義。筆者編寫了兩個例句。
第一個例句為:“Tiangong2 successfully reentered the atmosphere, marking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all tasks in the space laboratory phase of Chinas manned spaceflight project.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Tiangong2 from Tiangong1 in appearance. But they carry out separate missions.”
第二個例句為:“After saying goodbye to their families in the railway station, some PLA soldiers are sen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tationed there to safeguard our sovereignty.”
第一個例句中,第一個separate是動詞,意思為“隔離、區分”,第二個separate是形容詞,含義為“單獨的,各自的”。第二個例句中,第一個station是名詞,意為“車站,站臺”,第二個station則是動詞,意為“駐扎”。因為有具體的語境支撐,學生不僅迅速理解了兩個單詞的詞性、含義,也快速掌握了它們的用法。此時,教師無須過多講解,詞匯教學的良好效果已然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