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寧 張潔玉 韋艷冰 韋璐



摘 要:隨著區域產業與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三大戰略的必然需求。在廣西蔗糖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需要培養大批量創新型人才作為產業發展支撐。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論,探討廣西蔗糖產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需求維度、生態現狀和主體關系等,通過明晰政產學各主體角色定位,實施生態系統多維創新;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發展力量,形成創新人才聚集效應;探索與改革產學協同育人模式,實現區域產學資源共享;持續推進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提升高端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構建與廣西蔗糖產業發展匹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蔗糖產業;創新型人才;生態系統;三螺旋理論;廣西
中圖分類號:S566.1;F127?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3)06-0044-05
收稿日期:2023-10-09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2023B245);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創新創業教育專項(2022ZJY2872)
第一作者:李富寧(1984-),男,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林經濟管理與思政教育工作,E-mail:175040682@qq.com
0 引言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及農業強國建設步伐的加速,高質量培養現代農業產業所需創新型人才隊伍,緩解創新型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平衡狀況,已成為我國各地政府部門亟需推進的工作任務。廣西正在全面構建“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以促進農業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推進作為產業體系中傳統支柱型產業的蔗糖產業轉型和升級,對圍繞產業所需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三螺旋理論是埃茨科威茲(Henry Etzo-witz)1995年提出的一種創新結構理論,用于解釋政府、高校和產業三者間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關系[1],其核心目標是查擺政校企間的新鏈接關系,形成創新、育人的長效動力機制[2]。創新型人才需具有卓越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深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及良好的健康人格[3],創新型人才與其他技能型人才相比,其學習、研究和應用等綜合能力更具優勢,其培養方法和培養路徑也具有較大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轉型升級對創新型人才數量與質量需求的提升,倒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進行全面改革[4]。教育生態系統是由教育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共同組成的復合多元整體[5],郭濤等[6]研究指出,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不能單獨依靠高校實施人才培養,還需政府和企業整合并參與,形成全社會共育人才的良好生態。曾璐璐[7]、李建奇等[8]研究發現,基于三螺旋理論,需充分發揮教育培養生態系統中政府、企業和高校等主體要素的能動作用,并構建產教協同的育人生態,進而全面推動產業與教育協同發展。目前,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人才結構不均衡、人才培養環境亟需改善和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9],仍需不斷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力度,以適應新時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論,探討廣西蔗糖產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體關系、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為廣西蔗糖產業及其他產業人才供給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 廣西蔗糖產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近10年來,廣西蔗糖產業實施糖業體制與機制深化改革,多舉措帶動糖業轉型升級,堅持以創新為核心動力開展科技和機制雙向驅動創新,推動廣西蔗糖產業“二次創業”[10],并逐步解決種植機械化程度低、深加工產業鏈短和糖料蔗生產成本偏高等制約蔗糖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實現了產業結構全面轉型,間接促使廣西蔗糖產業鏈對創新型人才供給形成新的需求。
1.1 糖料蔗種植產業維度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糖料蔗的產量和質量是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的關鍵。廣西糖料蔗產區推動“耕—種—管—收”全過程標準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升級,引入并推廣粉壟耕作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科學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種植管理模式,通過“雙高”基地建設,實施方格化和平整化要求,帶動糖料蔗種植全過程機械化作業,使得糖料蔗種植機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帶動廣西糖料蔗產量和質量較大幅度提高[11]。新技術及新模式的全面推廣應用,需要大批量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農業技術人才參與。因此,參與蔗糖產業發展的農業科技企業、農技推廣隊伍和種植農戶不僅要改變傳統生產理念,還要在技術上進行拓展和提升,才能不斷帶動農業科技、農技服務和智慧農業等維度升級,滿足未來產業轉型與發展需求。
1.2 精深加工產業鏈維度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精深加工環節是蔗糖產業鏈發展的核心。廣西制糖企業生產模式較多,通過原料蔗壓制不僅產出成品糖,還產生蔗渣、濾泥和廢糖蜜等副產品[12],并逐步向酒精、化肥和制漿造紙等精深加工產業延伸,在提高蔗糖綜合利用能力、實現糖料蔗“吃干榨凈”、增加制糖產業經濟效益及附加值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各制糖企業生產技術與裝備的升級改造,帶動了制糖生產流程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融入制糖工藝,全面應用全流程智能化生產和控制系統,迫切需要食品加工專業方向的高端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同時,廣西在制糖產業下游持續發力,著力推進循環經濟和延長糖業加工產業鏈,如全力打造朗姆酒、食品加工和酵母提取物等新興延伸產業,已引導更多企業和生產主體加入蔗糖產業延伸鏈中[13],因此,相關企業在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和生產管理等維度升級方面對生物技術和發酵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1.3 市場及社會服務維度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市場與社會服務是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隨著蔗糖產業鏈數字化轉型與模式創新,廣西蔗糖產業服務標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政府建設廣西糖業大數據信息與服務平臺的投入得以加大[14];以科技創新、金融科技和數字經濟等加持廣西蔗糖產業發展,并在產品交易、倉儲物流、金融服務和大數據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升級,有效保障了國家食糖供給安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及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因此,廣西蔗糖第三產業端需要大量經濟、管理、物流和信息等專業方向的創新型人才。隨著我國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鄉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和社會服務行業迅速崛起,并成為鄉村經濟的新增長點,加上大批青年返鄉圍繞蔗糖產業實施創新創業,鄉村區域形成了大量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和小微型科技企業,因此,對富有創新精神和懂技術會管理的綜合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2 廣西蔗糖產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現狀分析
2.1 地方政府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不完善
“十四五”以來,我國全面深化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廣西各地政府為促進區域產業科技革新及促進職業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推動廣西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模式和創新創業教育邁入新發展階段,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政策法規,但目前仍存在政策體系不夠系統、針對性不強、保障力度不足等問題;在政策體系構建方面,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社會資源協同,但現階段未能完全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未形成具有指導作用的系統性政策法規,仍將創新型人才培養重任放在高校;在政策針對性方面,對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體系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指引與支持較少,與相關產業有效協同的實施細節、產教融合和協調機制尚未明確與完善;在保障力度方面,現階段對專業人才培養仍把目光放在數量上,對質量關注度較低,對雙創教育改革及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措施不足,政策支持更多放在返鄉創業支持上,導致高校對學生實施雙創教育過程中更多將目光聚焦于創業教育維度,對創新教育維度關注度偏低,使得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度低。
2.2 地方高校相關專業設置不能滿足創新型人才供給需求
通過調研統計發現,現階段廣西地方高校中僅有廣西大學、廣西科技大學和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少數院校開設有制糖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制糖方向)和輕化工程專業(制糖方向)等少量專業及方向,近5年來的這些專業及方向的招生人數與行業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同時,涉農類專業長期存在社會認知誤區和偏差,導致報考人數少,地方高校撤并涉農專業,進一步影響農業領域專業人才的供給。“十三五”以來,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各地方高校啟動傳統專業改造升級,主動布局未來戰略領域及新產業體系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推進新工科和新農科專業建設;緊密對接區域產業,實施雙高建設項目,圍繞區域產業需求打造高水平專業集群。但現階段地方高校圍繞廣西蔗糖產業構建的專業集群數量較少,也缺少構建種植技術—加工技術—市場管理連貫的專業鏈。同時,高校在實施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仍把重心放在本專業領域的技術與技能傳導上,忽略整個產業鏈所需的綜合能力培養,圍繞整個產業鏈的教育資源、教學載體和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導致畢業生普遍存在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不足問題。
2.3 企業參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支撐度不足
地方涉糖企業內部通常建立有創新型人才內培與外引雙機制,以滿足企業對創新型人才隊伍的需求。但部分企業考慮到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和培養能力等因素,通常傾向于從人力市場引進創新型人才,對人才培養的動力和意向明顯不足,對人才戰略儲備認知不清。由于涉糖企業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和發展機會等吸引力不足,企業大批量引進創新型人才難度偏大。近年來,廣西地方高校與涉糖企業實施產教融合模式探索,通過共建產業學院、協同創新中心、校企訂單式培育、校企教學資源和隊伍建設等模式參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但在實際合作運行過程中,企業未能充分參與產學研各環節,并缺乏有效運作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知識創造、轉移和共享的機制和措施,使得產學研合作成效較差,未能真正實現產學研用緊密結合[15]。現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仍在高校主體,涉糖企業在育人功能中的定位不明確,僅充當畢業生或實習生的接納主體和創新型人才培養配合主體,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參與度和支持度明顯不足。
2.4 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校政企三者合力弱
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在三螺旋理論結構下,政府、企業和高校三大主體應形成協同并進和良性互動態勢,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某個單一主體參與度不足或存在短板,均會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16]。現階段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的政產校間合力不足,各主體以自身需求和核心利益為出發點,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在三螺旋結構中的職責和功能。在政府與高校合力構建方面,政府對高校管理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對高校專業設置和教育改革指導不足;政府出臺有產教融合的鼓勵政策和機制,但未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缺乏具體執行方案,產教融合缺乏保障機制和合作平臺,導致校企合作成效較差。在產業與高校合力構建方面,產業是實施創新的主體和載體,企業應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加大投入,但企業因考慮合作過程可能會增加運營成本,導致其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降低。高校因自身社會職能與科研能力水平的限制,不能較好地滿足企業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的需求。在政府與產業合力構建方面,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主要集中在產業技術升級和發展體量上,對人才引進與培養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企業對政府提出開展校企合作平臺、人才共育方面建設的響應力度不夠,僅以配合者的姿態參與其中。
3 廣西蔗糖產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的構建策略
基于三螺旋理論框架,以政府—產業—高校為三條主線進行螺旋交織,全面優化政府、產業和高校的角色定位和鏈接關系,推進圍繞廣西蔗糖產業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廣西蔗糖產業創新轉型發展為核心目標,全面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
3.1 明晰政產學各主體的角色定位,實施生態系統多維創新
在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的三螺旋結構中,進一步明晰各主體的新角色定位。地方政府進一步發揮頂層設計與政策制定的核心功能,在創新型人才生態系統中發揮主導作用,承擔機制和政策創新的角色,為蔗糖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創新機制和政策;持續加大對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以激勵機制和政策傾斜破解區域產教融合的制約瓶頸。各涉糖企業在創新型人才生態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主動參與人才培養過程,擔負技術創新與轉化運用角色,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技術創新上與高校深度合作,尤其要發揮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在制糖工藝、種植技術領域實施技術革新;中小型企業需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發展成為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地方高校進一步發揮人才供給與科學研究的社會職能,在創新型人才生態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承擔知識與理論創新角色,為蔗糖產業發展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充分運用自身基礎研究與教師隊伍資源,加強基礎理論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研究,促進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17];將前沿理論與技術轉化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專業能力水平,與崗位實際全面匹配。
3.2 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和發展力量,形成創新人才聚集效應
廣西蔗糖產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需集聚人才來賦能增效。單一依靠現有蔗糖產業中各企業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不足以支撐產業創新與轉型發展,需充分調動區域社會各方資源力量,特別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和其他科技型企業的創新型人才資源,緊密圍繞廣西蔗糖產業鏈來構建完善的人才鏈;運用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以人才交流促進區域發展要素優化,與產業發達地區開展跨地區的人才交流合作,實施人才+項目模式,拓展創新型人才的發展空間;以招才引智政策和產業鏈延伸發展,形成人才資源的虹吸效應,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聚焦型人才生態圈,促進形成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優質土壤。通過引進國內外院士專家團隊并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其技術引領指導作用,同時,將扶持與培育本地技術團隊納入考核指標,通過為企業配備科研助手團隊、實施科研項目傳幫帶模式,提升本地創新型人才隊伍專業化水準;充分利用本地區產業專家團隊、專業教師團隊和科技特派員團隊等重要力量,對農技推廣人員、企業員工和種植戶等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的教育培訓,提升產業參與者的整體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3 探索產學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實現區域產學資源共享
在地方政府的牽引下,將產業與高校緊密鏈接,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適用于廣西蔗糖產業實際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充分發揮中國糖業協會、廣西制糖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廣西制糖學會等社會組織的串聯作用,將產業與高校資源進行全面融合與共享。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路徑上,集中區域內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的優勢資源及核心力量,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重點實驗室,并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和科技成果共育轉化,提升校政企合作的緊密程度,以科研反哺人才培育。在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上,將企業配合角色轉化為主導角色,將涉糖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納入雙師型教學隊伍參與到專業教育各環節中,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學科與專業群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學與實訓環節實施等,以提升專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的貼合程度;利用好企業的生產環境資源,把專業人才培養的課堂拓展到生產車間和田間地頭,實現專業教學與崗位無縫銜接。在社會綜合服務路徑上,高校全面參與企業員工技能培訓,企業也為高校教師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實現雙方人力資源的互惠互利;校企聯合參與糖料蔗產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有效提升蔗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
3.4 持續推進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提升高端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是區域后備創新型人才供給的搖籃,在推進雙創教育改革過程中,要強化內涵建設,重點提升學科建設水平、育人質量、服務能力和師資力量,從而增強對企業合作的吸引力。在學科和專業群建設上,結合廣西“10+3+N”產業體系發展實際需求,圍繞制糖相關專業,有機串聯涉農類、信息類和管理類等專業形成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的專業鏈,為蔗糖產業鏈各環節培育復合型人才。在育人質量提升上,圍繞立德樹人核心任務,全面培養學生樹立服務三農和基層崗位的職業意識,全面實施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改革,結合產業實際優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專—創”教育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學生專業綜合技能,促進工匠精神培養,增加就業和創業競爭力。在社會服務能力上,積極引導學生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專業知識,大膽探索和創新社會服務模式,實施理論與實踐轉化,通過農業科技小院、社會實踐服務和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等載體,參與產業服務和企業發展,以強化學生的服務和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創新型社會的發展。在師資力量建設上,多舉措提升高校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并吸納企業能工巧匠指導學生技術創新實踐,促使學生適應涉糖企業崗位需要。
4 結語
通過圍繞廣西蔗糖產業發展培養和供給創新型人才,有效發揮地方高校的關鍵作用,結合廣西蔗糖產業實際條件和發展需求,構建科學合理和緊密協同的三螺旋結構創新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實現高校專業和雙創教育改革與區域產業發展匹配,實現共贏、共生、共創的新生態,可全面助力廣西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 亨利·埃茨科威茲. 三螺旋[M]. 周春彥,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 勞埃特·雷德斯多夫,馬丁·邁耶爾,周春彥. 三螺旋模式與知識經濟[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11-18.
[3] 何文曉. 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4] 楊懷宏,歐玲. 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下經管類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科技經濟市場,2017(12):147-148.
[5] 程太生. 教育生態理論下我國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 職教論壇,2011(1):72-74.
[6] 郭濤.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5):60-63.
[7] 曾璐璐. 新時代高職教育產教共享生態系統的建構[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13-16.
[8] 李建奇,孫倩. “三螺旋”視角下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生態系統構建[J]. 中國建設教育,2019(5):20-25.
[9] 李琦. 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制度優勢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商業大學,2021.
[10] 王春華. 廣西甘蔗糖業發展態勢與升級轉型對策[J]. 廣西糖業,2018,38(3):45-48.
[11] 林忠偉. 破解廣西糖業發展“兩難”的對策研究[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3):9-13.
[12] 梁毅劼. 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廣西蔗糖產業降本增效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2015.
[13] 雷承寶. 廣西蔗糖產業創新發展的研究[J]. 廣西糖業,2021,41(3):59-63.
[14] 黃倩盈,農雪萍. 推進科技創新打造廣西智慧蔗糖產業研究[J]. 市場論壇,2023(7):59-64.
[15] 姚威,陳勁. 產學研合作的知識創造過程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16] 錢宗霞. 淺析三螺旋視域下高校創業教育的創新模式[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8(2):38-42.
[17] 程西慧,李曉華. 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人才培養生態鏈構建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42-48.
(責任編輯 思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