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懷葉
摘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重視起文言文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應該將其視作為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學習的重要載體,應該真正加強給學生進行文言文相關知識內涵的滲透,使得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質量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并加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言文 教學
語文課程,必須要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的漢字和中國的語言,并且要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文言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所以老師應該將小學語文文言文的內容內涵,給學生進行深入拓展的講解和分析,真正提高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深入程度,掌握透徹程度,為學生文言文學習系統性提高奠定基礎。
一、整體感知文言文的美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將文言文之中的潛在資源挖掘出來,讓學生自主研究分析和學習,等待學生的再度創造,深入理解。所以在拿到一篇文言文時,老師不應該直白地給學生進行文言文內涵的講解、內容的講解,而是應該著重于整體文章的全面把握,重點突出,讓學生能夠對文章有一個自己的認知和看法,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深入的解讀。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這一篇文言文時,沒有直接給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的知識講解,而是改變了教學模式,選擇了與以往教學過程中完全不同的思維方法,借助于題目中“辯”這個字,讓學生進行分析和研究:你覺得這一篇文言文講的是哪些內容?你如何以“辯”為主線將整體的文言文架構整理出來?以此來引導學生深入于文言文之中,讓學生逐步由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探究知識研究知識。當然老師為了讓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更加透徹和清晰,也為了在這一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合作共同交流里達到思維的碰撞,對于知識的深度理解,于是老師就是讓每 4 人一組進行探究:兩小兒在爭辯時采用了怎樣的論述模式論述方法?他們采用了怎樣的形式?從而使得學生的理論變得更加豐富,使得學生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以此來讓學生從淺層次閱讀文本,轉變為深層次閱讀文本,提升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力。[1]
二、抓好朗讀教學,深悟文言文之美
文言文相較于白話文而言,讓學生理解起來確實存在著一些困難,部分學生對于文言文之中的字詞表述不清晰、不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面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望而生畏,為此老師可以借助于朗讀這一模式,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促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更加深入透徹和清晰,促使文言文的學習能夠從原本的無聲轉變為有聲,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之中去理解文言文,思考文言文,認知文言文,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理解透徹性,引導學生讀準音讀順義,讀出感情,讀出意境,最終達到知情意統一的共鳴。還是以《兩小兒辯日》這一課程為例,老師讓學生借助于自己手中的字典、多媒體設備進行文章字詞的查找,讓所有學生都對于這一篇文章中的字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知意義,突破字詞的難點,然后老師再讓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篇文言文,這里看似毫無要求,實則是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熟悉這一篇文言文,對于這一篇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理解、認知和體會,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消除對于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能夠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之中,形成與文言文相關的語感理解和分析。隨著教育教學的深入,老師除了讓學生自由朗讀之外,還可以給學生引進小組合作讀、領讀、帶背景音樂讀等多種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于文言文的個性化理解,讓朗讀更具有豐富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最終為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文言文理解能力奠定基礎。
三、借助文言文的特質豐厚學生精神底蘊
老師在給學生進行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時,除了要關注給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于文言文有自己的理解感知之外,還需要將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內涵等,給學生剖析出來,讓學生進行學習思考和分析,以此來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具有深入性、全面性、綜合性、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透徹清晰和完善。所以現階段筆者在進行文言文課堂設計時,除了會給學生進行知識目標的設定外,還會將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卓越智慧和博大胸襟給學生進行滲透,以此來使學生從淺層次的閱讀轉變為深層次的閱讀。還以《兩小兒辯日》為例,老師可以將其中的善于觀察、大膽質疑、樂于思考等關鍵人物性格內涵給學生舉例滲透。以此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能夠更加透徹清晰和完善,讓文言文的作用、教學效果和價值發揮到最佳。[2]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給學生開展文言文的教學已經成為了老師所需要教學的重點和關鍵,而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率質量,提升文言文教學深入性透徹性成為了每一位老師現階段所需要重點研究和分析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李靖鈺.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探究[J].收藏界.名家探索,2020(08).
[2]羅春.淺議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神州.中旬刊,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