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定智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越來越多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理念應用到我國的基礎教育當中。其中螺旋設計理念是在原有基礎上,通過選擇與學生思維方式相符的形式將學科結構置于課程的中心地位,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不斷拓廣加深學科的基本結構,使之在課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通過將其運用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可以使教學達到分層化的教學效果,使教學課堂能夠更加具備針對性和實用性,并滿足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基礎原則,關注學生實際的思維過程以及學習發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實現深入研究,本文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策略展開相關闡述。
關鍵詞:螺旋設計理念 小學科學 分層教學策略 教育價值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在螺旋設計理念當中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過在教學當中選擇與學生思維方式相符合的教學方案,將學生放置于課程的中心地位,并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不斷調整教育方向是整體的教學結構能夠呈現螺旋狀發展,通過將螺旋設計理念充分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促使小學科學能夠實現有效分層,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小學科學教育質量,促使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本文主要針對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策略展開相關的研究與討論。
一、螺旋設計理念的核心概念
所謂的螺旋設計理念就是指以與兒童思維方式相符的形式將學科結構置于課程的中心地位,隨著年級的提升,不斷拓廣加深學科的基本結構,使之在課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該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過結合現階段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選擇與學生思維方式相同的教學課程,并將此放于課程的中心地位,使學生能夠跟隨螺旋課程來實現長效的學習與發展。相對于傳統的現行設計理念來說,螺旋的設計理念是基于原有基礎水平以及在不斷發現問題的前提下,基于思維和設計能力改編而隨時調整方案的過程,這種設計中的思維和過程呈現螺旋狀。通過在此的基礎上展開小學科學分層教學?可以促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開展猜想、設計方案、交流方案、動手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或建立模型的過程,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體現自主性、探究性、交互性。
二、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育價值
只有切實了解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育價值,才能更好地保障螺旋設計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能夠得以有效展開。在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當中,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概念去分析、發現問題與不足,在此基礎上,不斷思考并提出多次改進的措施與方法,最后達到一定的要求,使其更加完善,直至建立基本模型或作品,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探究活動非線性設計,是遵循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怎么去做”的實踐路線,從樸素的意識轉變為科學的思考,下意識地動手操作轉變為有計劃、螺旋上升的改進實施過程。 針對這一學習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螺旋設計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存在以下兩種作用,第一,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展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是基于已有經驗的改造任務挑戰的策劃以及交流論證的修改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充分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層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當中提升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在問題猜想,制定計劃,開展螺旋設計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并建立科學模型,使學生從中能夠實現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養成。
三、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策略
(一)明確教學要求,合理劃分層次
明確教學要求,合理劃分層次,是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的主要策略之一。首先,針對螺旋設計理念來說,在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的小學科學分層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立足基礎教學內容,將原有的科學探究由現行的設計轉變為面的螺形設計,使教學課程能夠隨著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加深教學深度。在新課程標準當中,小學科學學科課程內容包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和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并從情感,認知,規律以及能力四個方面展開教學,通過在分層的過程當中考慮到這四項因素,實現從多種角度,多種方面,多種維度全面落實小學科學的有效分層。例如在科學教學《太陽的位置和方向》這一節課展開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根據當節課的教學目標,從情感層面,認知層面,規律層面以及能力層面來設計螺旋課程標準。第一,情感層面的螺旋,需要教師考慮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圍繞科學情感價值觀進行螺旋設計,保障課程能夠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并將所學習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第二,認知層的螺旋,通過主題內容的實施研究,以科學認知為螺旋軸,使學生能夠從中知道太陽東升西落的原理,并借助太陽來分辨東西南北。第三,規律層的螺旋,需要教師通過主題內容的實施研究,在螺旋設計過程中體驗到對科學方法及規律不斷螺旋上升,形成共性認識。第四,能力層的螺旋,通過主題內容的實施研究,對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層層培養和提升。使學生能夠自主利用太陽來分辨方位。
(二)立足基礎內容,構建探究活動
立足基礎教學內容構建探究活動,也是實現小學科學分層教學實現有效落實的主要教學策略之一,通過基于螺旋設計理念,對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充分分析梳理教材,從指向設計和實施螺旋設計科學探究活動入手梳理相關的探究主題,并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當中對主題內容的實際學習需求。并在此的基礎上,對探究資源進行拓展研究,使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當中的螺旋事跡能夠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在《聲音的強與弱》這一節課展開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對當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充分分析,并確實發揮教師的自身作用,對所搜集到的教學資料進行充分析并與基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活動展開的過程當中能夠充分運用自身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通常情況下,基于螺旋設計理念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一般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通過對此進行合理劃分層次,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合理的設計螺旋教學課程。在這當中可以將整體的教學活動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以學生實際需求自主設計螺旋課程主題。第二,發揮師生合作效用,通過增強教學互動的方式來促使師生合作,使教師能夠在教學當中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從宏觀的角度上調整教學節奏,并推動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第三,推動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互幫互助來提高探究活動效率,使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在基于螺旋設計理念下形成良好的分層效果。
總結
總而言之,螺旋設計理念在小學科學分層教學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并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小學科學教學,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助力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使學生能夠在此的推動下實現長久的學習與發展,所以需要教師能夠圍繞螺旋計理應該以深度分析,使小學科學分層教學能夠在基于螺旋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實現有效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