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井芳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小學生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視,其中,數學語言不僅是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工具。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將數學思維以數學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對小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論是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的表達,都能夠使小學生的思維在表達過程中得到培養,因此小學生數學課堂表達能力的提高,便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 ?表達能力? 策略
前言
隨著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入發展,數學教學課堂不再是對數學概念、數學理論等基礎知識的簡單理解,更注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得小學生能夠以數學邏輯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并以口頭表達方式反映和表達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幫助其更好地以思維作為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外殼,幫助小學生不斷提高數學素養。
一、肯定“想說”想法
語言表達的前提是小學生“想說”,只有在想說的情況下才能使小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而數學思維活躍的情況下小學生才會更想表達,而這一切的大前提便是小學生對知識能夠熟練掌握,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比較有把握的問題,才會更想去思考并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因此便需要教師就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創新,通過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展數學教學,能夠為小學生更深一步了解數學基礎知識提供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趣味化的情境當中更加“想說”,在真實情境中活用數學思維、運用數學語言、熟練數學語言。比如蘇教版小學第六單元《百分比》的學習過程中,針對于“打折問題”“利息問題”以及“納稅問題”這幾個教學重點,便可以通過教學真實情境創設,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打折情境當中思考和運用數學基礎知識,比如說可以安排一些“打折促銷”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懂得打折應用題當中的數量關系,而這種和真實生活情境相關聯的數學情境,也能夠使小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進入情境當中,以數學思維積極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更好地為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1]
二、鼓勵“敢說”行為
在小學生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便是“不敢說”,部分小學生在知道答案的情況下也會因膽怯或者不自信而不敢說,屬于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升道路上的一大阻礙,只有克服“不敢說”的心理,幫助學生勇敢地邁出“表達”的第一步,才能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因此鼓勵并肯定小學生“敢說”的想法便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幫助小學生建立自信心,不論回答對錯與否,首先需要做的事便是肯定學生敢于表達想法的這種積極心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制造更多敢于開口的機會,使得小學生能夠勇于邁出第一步,通過對數學思維進行表述,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將教學過程中,對于后續“校園綠地面積”這一習題的練習,便可以讓小學生就學習過的面積公式進行復雜圖形面積的計算,在這一過程中,針對于復雜圖形面積計算前,可以鼓勵小學生對復雜面積的計算進行分析,通過對多個平圖形組成的不規則圖形進行拆分計算面積,引導學生不斷回憶和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知識串聯,鼓勵他們敢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解題過程,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2]
三、引導“會說”過程
在數學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會說”顯得極為重要,在“想說”和“敢說”的前提下,如何能夠會說且說對便成為了教師應當關注的重中之重,通過在學生思維表達過程中做出正確引導,能夠讓小學生在正確思維的引導下,進一步完成對數學理論知識的表達和運用,幫助小學生完成“會說”過程,進一步為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比如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后續“蒜葉的生長”這一環節的教學,如何能夠對蒜葉生長過程中的相關數量以折線統計圖的方式記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像根須生長中時間變化和根須長度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等,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制作的折線統計圖,運用數學語言將其表達出來,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邏輯思維和數學語言表達二者相輔相成,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得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活躍起來,為其數學語言表達做好思維鋪墊,使其能夠在表達思維想法的同時,進一步完成深度學習的教學目的,促使小學生學會利用數學語言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水平,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有利于推動我國現代化教育取得長足進展。
參考文獻:
[1]黃桂義. 農村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9(z1):52-53.
[2]張華.學會傾聽,正確評價,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新教育,2015,(12).
[3]陳春平,何小元,何良梅. 小學數學課堂中正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 赤子(上中旬),2019(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