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進入到了數字化時代。當前,以網絡為依托,以文化資源為關鍵資產,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帶動經濟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新興數字文化產業正在形成。精品在線課程具有交互性、靈活性、共創性和共享性的文化特征,其教學內容經過轉換后可成為數字文化資源的一部分,成為數字文化消費體系中的一環,基于此,文章以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精品在線課程為例,探討職業教育在線課程助推數字文化產業消費升級策略。
關鍵詞:數字文化;在線課程;職業教育;消費升級
Research on Online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y Consumption
Li Li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people have entered the digital age.Currently,a burgeoning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y is taking shape that relies on the internet,considers cultural resources as key assets,and is oriented towards networked,digital,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driv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society,and culture.High-quality online courses posses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teractivity,flexibility,co-creation,and sharing.The content of these courses,once transformed,can become part of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erve as a component within the digital cultural consumption system.Based on this,the paper takes the high-quality online courses of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strategies for online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in the digital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digital culture;online courses;vocational education;consumption upgrade
一、數字文化產業內涵及發展現狀
數字經濟的到來,國內外數字文化產業都在蓬勃發展,成為了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力點。數字文化產業就是將文化產業數字化,從其內涵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數字文化內容產業,常見的電子書、數字期刊等;第二,文化科技,指處理文化內容的數字技術;第三,網絡平臺,涵蓋手機、電腦等移動通訊設備的數字內容載體。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代表著文化產業和科技產業的不斷融合,產生協同作用,互相推動。數字文化內容提供者是整個數字文化產業鏈的起點,將數字文化產品推給數字技術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將其變為帶有版權保護的數字文化資源傳遞給移動終端設備廠商,為消費者提供硬件支持,平臺運營商則通過網頁等平臺形式展示數字文化產品,整個產業鏈中需要通信服務商提供網絡服務,經由這些步驟后,最終由消費者接受。在整個產業鏈運轉過程中,消費者不僅是一個被動接受者,也是一個內容提供者,消費者的不斷反饋可以推動數字文化產品的迭代,使產品形態朝著更加多元方向發展。
發展至今,數字文化產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產業鏈利潤分成不均勻,由于網絡運營商的強勢地位和數字技術的重要地位,現有利潤主要偏向于網絡運營商和數字技術提供商,內容提供商沒有得到很大比例的利潤;第二,數字文化內容重復,企業想要通過占領優勢的產業鏈結構來獲取更加穩定的利潤,導致現有數字文化產業市場同質化嚴重,產品內容重復;第三;文化資源質量,現有很多數字文化內涵淺薄,其是否具有可推廣意義還有待商榷;第四,版權問題,由于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因此現有文化產品極易因為版權出現糾紛。
二、職院校精品在線課程發展歷程及文化特征
(一)高職院校精品在線課程發展歷程
二十一世紀初,“新世紀網絡課程工程建設”可以被看做是我國在線課程的最初框架,建設遠程課程來實現網絡教育,為我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奠定了基礎。但是最初的遠程教育只注重教學內容的呈現,課程形式單一,教學內容缺少邏輯,交互性較弱,欠缺課程評價。到2003年,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開展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高職院校也開始積極探索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這一時期的課程建設從“以建設資源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經過建設后初步形成一定規模的教學資源庫,但是受限于信息技術等其他相關技術的發展,網絡教學在那個時期還沒有大范圍開展。這一時期高職院校在線精品課程存在經驗不足,“重申報輕建設”、教學理念落后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發文啟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高職院校也加入到這一建設當中。《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中相繼提出要大力建設高質量在線精品課程,從政策層面反映出我國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文件對課程建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國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從數量建設走向了內涵式建設階段。
雖然國家在資金和政策上大幅度支持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且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資源庫,但是在線課程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制約因素。第一,其他支持力度欠缺,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地方支持、社會資源、設備技術支持上都明顯不足,導致現階段高職院校建設的在線課程良莠不齊,質量水平相差甚大;第二,建設團隊力量不夠,現有課程建設團隊多為該門課程的授課老師,一個團隊的老師在教學風格和教學水平上是不同的,沒有好的策略統一,另外,由于授課壓力較大,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課程建設當中,也影響到了在線課程建設質量;第三,在線課程未形成統一范式,當前各個高職院校都在投入資金大力建設在線精品課程,然而并沒有形成統一范式,各個院校根據自己理解開展建設,導致各個院校之間融通共享程度不夠,很多課程重復建設。
(二)高職院校精品在線課程文化特征
課程即文化再生產的觀點中認為任何社會文化中的課程,本質上都是這個社會文化的反映,因此在線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第一,在線課程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在線課程會將建設的課程資源放到在線平臺,無論師生之間還是生生之間都可以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第二,在線課程具有靈活性,在線課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進行學習;第三,在線課程具有共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資源,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可以再創造出新的內容;第四,在線課程具有共享性,在線課程不是封閉式學習,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到在線課程資源,共享學習資源。
三、數字文化產業的產業環境分析
文章利用PEST分析法對數字文化產業環境進行分析,通過全方位的分析,找到產業消費升級的助力點。
(一)政策環境分析(P)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數字化方向的發展,行業走上了規范發展道路,從2012年至今,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和規范數字文化行業的發展。相關政策總結如表1所示。
(二)經濟環境分析(E)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20.5%,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占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3.3%,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2022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我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健全,文化產品供給質量穩步提升,文化消費市場總體趨向活躍,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有望持續發展壯大。
(三)社會文化環境分析(S)
隨著手機等智能設備的普及和我國互聯網配套設施的建設,我國網民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截止2021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了10億。網民規模變化如圖1所示。
(四)技術環境(T)
隨著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化科技要素的持續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有了新的生機。“元宇宙”概念日漸火熱,也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更多想象,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創造出來的虛擬空間和我們生活的物理現實空間的融合,也就是數字化和文化產業的關系。虛擬現實技術為數字文化產品提供沉浸體驗,5G技術讓數字文化速度加快,人工智能則帶來柔性連接、服務升級。
綜上:數字文化產業整體環境較好,呈現積極向上的態勢。無論是政策、經濟、文化和技術都在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政策環境是數字文化產業重要保障,推動數字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促進科技進步。現有網民數量保證了數字文化產業的需求旺盛,技術為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四、職業教育在線課程助推數字文化產業消費升級策略
數字文化產品與在線精品課程之間存在諸多內在聯系與耦合,直觀的數字文化資源為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也可以助力數字文化產品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本文選取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建設的《新媒體營銷》和《職業指導》兩門在線精品課程為例著手探究如何利用在線精品課程助力數字文化產業消費升級。
(一)利用在線課程開放共享性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傳播
在線課程突出的文化特性是開放共享性,在助推數字文化產業升級過程中,可以從這一特性入手。在線課程可以供有需要的學習者隨時隨地的開展學習,學習者還可以通過分享等行為將在線課程分享給其他學習者,利用這一傳播渠道優勢可以幫助數字文化產品擴展影響力,將數字文化產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學習者,引發學習者對數字文化產品的興趣,推動數字文化產品消費。例如以職業指導課程為例,該門課程是為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職業規劃教育,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指導服務而開設的課程,該門課程希望傳遞給學習者正確的職業理念、創業理念,這是這門課的文化價值。從該價值出發,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可以融入職業規劃有關的數字文化產品,學習者在平臺學習過程中,將職業理念有關的數字化產品展示給學習者。在這個過程中,課程開發者可以尋求與本地的公益機構達成資源互惠合作,本地圖書館往往擁有相當多的文化產品,但是急需更多的展示機會,在線課程平臺可以為圖書館文化產品提供一個展示平臺,課程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文化產品,提升課程本身的文化內涵。
(二)利用在線課程的共創性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創新性發展
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充分運用數字文化產業形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線課程在資源庫上架后,同學校的學習者或者其他學校的學習者可以自由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對課程提出自己的想法,課程開發者根據學習者提出的反饋完善課程內容,這就是在線課程的共創性,這一共創性與數字文化產品的“雙創”理念不謀而合。數字文化產業在“雙創”過程中,需要堅持文化內容為王,內容是其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利用數字化手段不斷完善更新文化產品,將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數字文化產品當中,打造出更多創意產品。在線課程在其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可以在課程內容中巧妙融入我國傳統文化,推廣中國文化,這一思想也符合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學習者在線觀看到課程中傳統文化數字化后的展示,可以從自身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儲備出發進行文化創意,推動數字文化產品更新迭代。例如在新媒體營銷課程中,在介紹熱門的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方式時,選取課程案例可以選擇故宮博物院的官方抖音號,當前故宮博物館官方賬號共有20個藏品介紹合集,涵蓋了我國傳統繪畫、建筑、醫藥、公益、青銅器、歷史等多個方面,在線課程可以帶領學習者分析這些數字文化產品的內在邏輯及構建思路,使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習者參與到這個文化共創中,可以產生很多文化衍生物,推動數字文化產品消費。
(三)利用在線課程交互性挖掘潛在消費需求
數字文化產業需要堅持公共供給與個性需求雙向發力,才能夠持續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升級。對于數字文化產業而言,用戶在購買產品同時,也是利益相關者,因此產業需要能夠持續了解用戶需求,定位并滿足用戶需求。在線課程的交互性可以幫助挖掘和激發潛在消費需求。文化供給必須瞄準文化消費的新需求,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提供更多高品質、適銷對路的文化供給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是促進文化消費持續增長的關鍵。在線課程在使用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討論等功能參與到課程建設當中,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會反饋出自身的需求,進行數據分析,可以挖掘出學習者潛在需求,提供給數字文化產業用以創造出更多符合公眾需求的數字文化產品。例如在本校所使用的在線學習平臺上,都會有討論區域,在這個區域,學習者可以暢所欲言,對課程內容進行評價,后臺對關鍵詞進行收集分析,可以了解到當前學習者的需求。在線課程交互性除了可以用于挖掘用戶需求外,還可以通過讓學習者參與到線上活動中,獲取數字文化產品。例如在線課程可以設置有線上答題、問卷調查、抽獎活動,學習者通過學習課程內容,完成線上答題等活動,就有機會獲得相關數字文化產品,以此增加數字文化產品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上數字文化產品。
綜上所述,文章基于當前數字化產業現狀,探討職業院校的在線精品課程如何參與到數字文化產業結構當中。通過PEST分析法論述當前數字文化產業整體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在線精品課程因其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特性,可以轉化為數字文化產品,通過傳播渠道、傳播內容、挖掘需求為數字文化產業創造出商業價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消費升級。
參考文獻:
[1]馬建.文化產業中數字生態營造與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文化產業,2022(26):157-159.
[2]顧江.文化強國視域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0(4):12-22.
[3]李林博,王冉,章激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22(17):182-184.
[4]李鳳亮,劉曉菲.新發展格局中的文化消費走向[J].山東社會科學,2022(6):171-180.
[5]黃永林.數字經濟時代文化消費的特征與升級[J].人民論壇,2022(9):116-121.
[6]張偉,吳晶琦.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及發展趨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9(1):60-68.
[7]章玳,胡梅.在線課程的文化選擇[J].江蘇高教,2013(4):74-77.
(責任編輯 陳潤梅)
收稿日期:2023-03-09
作者簡介:李禮(1984-),女,湖北洪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技術、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