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珍珍
摘要:小學教學的小班化已逐漸成為各學校的發展趨勢,小班化教育是推進學生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載體之一,由于學生數量少,可以充分有效地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得以重組,教師對每個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的獨特學習風格和方式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為開展分層教學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小班化 小學數學 學困生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小班化教學中,這個目標完全可以實現,由于小班學生人數少,學困生對教學資源所占的份額大大增加,主要表現在對教學時間、教師的指導、活動空間等占有比例增長,這就為教學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更有利于每位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的提高。[1]
一、基于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教學
在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教師就可以運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對于優等生建議學生自主學習;對于中等生可以在教師一定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讓他們可以主動進行學習,學習內容也要由易到難。例如,分數乘法的計算中各步的算理及畫圖對于優等生要求條理清晰,能完整地畫出圖形,中等生清楚達意地計算及畫圖,學困生能意會方法與算理,能計算就行;“求圖形面積”要求優等生掌握割補平移等方法并清楚說出自主探索的思路,中等生能找出一種求面積的方法并說出面積的探索過程,學困生能用簡單運用面積公式求常見圖形的面積。
二、和諧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要激發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之間和諧互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的體積單位換算時,為了讓學生理解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師可以將平時使用的一些物體拿到課堂上進行展示,讓學生能零距離地接觸到數學的實物,理解單位的大小,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數學探究欲以及興趣。在進行展示實物的同時,教師提出幾個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應該將問題的難度把握好。把所有問題與講解的內容有關,這樣才能提高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班化數學課堂真正意義上提升了對學生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學生差異,設計分層作業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素質、性格特點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按照統一的模式來完成教學活動,教學效果可能會無法達到預期,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進行分層設計。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計基本練習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一些于數學書例題相近的題目,檢查學生的基礎掌握情況,促使知識內化,已達到基礎知識層次教學的落實。對于中等生我們基礎練習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的略有提高性的題目。對于優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特長。
例如,在設計圓柱表面積練習課時,學生能熟練背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和表面積公式。圓柱的表面積是圓柱的側面積加2個底面積的關系,而側面積展開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推出側面積等于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一到求有關圓柱表面積的題目錯誤率就大大提高了。根據易錯點,教師可以設計兩道求圓柱表面積的題目:一種圓柱形的薯片桶要貼商標紙,已知薯片桶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高是22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紙?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為4dm,高為5dm,至少要多大面積的鐵皮?再進行總結方法建立模型,進行模仿練習,促使學生知識內化,達到基礎知識層次教學的落實。
四、確保學生課堂作業的面批
小班化教學班級人數少,教師批改作業的效率也能提高。從本質上,可以確保作業面批效果的提高。對學生作業進行面批時,不僅關注了學生作業的正確率情況,而且還關注學生錯誤的原因。對學生所犯的錯誤及時進行講解,又有針對性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找出錯誤原因。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數學作業的正確率,優化課堂教學。
作業面批落實到了每個學生,有利于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相應輔導。作業面批的結果可以及時幫學生整理和消化知識點,更好地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填空題把一根8厘米的木條鋸成長度相等的4段,每段長( )厘米,要鋸( )次。學生用8÷4=2或8÷2=4,此時,教師在面批的時候,可以用一支粉筆代替木條試試,幫助學生通過實驗和思考去領悟抽象的解題技巧。
五、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小班教學中,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教師在充分肯定、激勵性評價為主的同時,更應該建立以學生的自主評價為主的多種渠道,例如,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可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學習,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提高,讓他們的特長和優點得到體現。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評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共同進步。
在教學“圓柱表面積的練習課”時,我發現班里有一個學生回答得正確,但有些不自信,低著頭,聲音很輕,我當時給出的評價是“不錯,如果你能看著老師,聲音再響一點,大家會聽得更清楚就更好了,你可以再試一試”。學生在第二次回答時就比第一次好很多,自信且聲音比較清晰,這樣針對性強的評價,能提醒學生能幫助學生彌補不足。[2]
教學是一種多向交流的關系,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發展性評價就是要改變只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使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可能最大限度地產生作用。
總而言之,小班化教學確實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實踐也在不斷證明,在小班教學的模式下,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學習中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更加突出,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合作更加緊密,同時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兩者進行有機融合,一定可以使得課堂更加高效,教學效果也能因此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裴小強.小班化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