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勤
摘要:課程園本化是當前幼兒園教育改革的熱點,以“兒童立場出發,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的班本課程是一線教師落實課程改革的最佳落腳點,也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班本課程中教師至上論和幼兒至上論兩種傾向,開展兒童視角下班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即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地位,激活班本課程源頭。
關鍵詞:兒童視角? ? 班本課程? ?實施策略
在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今天,作為學前教育質量評價重要指標的課程建設成為了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重點。其中“兒童立場出發,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的班本課程成為了一線教師落實課程改革的最佳落腳點。認真推敲,就會發現當前班本課程實施中存在著兩大錯誤傾向。一是教師至上論:掛著兒童興趣的點,其中的活動卻是教師預設和主導的。二是兒童至上論:為了確保兒童立場,兒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教師的專業引導和助推,孩子很難在原有基礎上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阿利森·詹姆斯和艾倫為代表的“新童年社會學”倡導“兒童視角”。兒童視角下,幼兒在前,教師在后,以幼兒的切實需要為課程出發點,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幼兒的實質問題,確保班本課程中的“兒童立場”,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聽兒童聲音——激活班本課程源頭
(一)順應童心,興趣為先
關注本班孩子在日常活動中感興趣的問題或困惑,追隨兒童腳步,開發班本課程已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一天午睡起床后,孩子們在喝牛奶的過程中開展了對牛奶的探討。在交流中孩子們激烈地討論著,“我喜歡喝牛奶”“牛奶很有營養”“我每天喝牛奶”,但是在“牛奶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我們在觀察孩子的行為和傾聽孩子的話語之后,以“花花奶牛”為主題,從幼兒行為和談話兩個維度進行幼兒興趣點梳理,羅列了下一步可以開展的活動和可能出現的活動,把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轉化成各種各樣可以促進幼兒發展的操作性強的幼兒活動,來助推幼兒發展。具體為,幼兒行為方面:科學《做奶制品》、社會《參觀超市》、美術《小小設計師》、建構游戲《搭建奶牛家園》。幼兒談話方面:奶牛怎么來的、我知道的奶制品。
(二)關注童思,活用資源
在確定班本主題之后,圍繞主題篩選和整合周邊資源,從兒童視角出發,把兒童生活中所能看到、聽到、摸到、遇到的人事物進行系統梳理,讓資源助推班本課程發展。如表一《花花奶牛》資源梳理表,把課程涉及的資源進行系統梳理,便于課程實踐中開展多種活動。
表一:《花花奶牛》資源梳理表
(三)凸顯童趣,預設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把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為目標,開展多元的活動,支持孩子在各種活動經歷中成長,滿足兒童個性化要求和全面綜合發展需求,是一個優秀課程的必備條件。根據幼兒興趣、成長需求、課程資源等預設多元化的、可參考的可調整的活動路徑,為課程下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二、看兒童成長——把握班本課程質量
(一)搭建腳手,引領幼兒在核心經驗中有效成長
教師要根據幼兒興趣點提取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分析年齡特征,圍繞關鍵經驗,敏銳地發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有準備的環境,支持孩子主動參與活動。孩子們在了解各種奶制品后,準備做酸奶:他們已有參與制作小甜品的經驗,教師需要思考本次活動的價值點可以落在什么地方,如何支持幼兒在原來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
(二)多元推進,支持幼兒在各種活動中主動積累
“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能夠主動使用自身的經驗來建造和建構知識體系。”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凡是兒童能做的就要創設條件支持孩子主動參與,支持孩子和人、材料、事件、思想的直接互動,讓幼兒在親身體驗和直接感知中積累經驗,主動汲取知識,獲得發展。
鏡頭一:參觀活動——牛奶是怎么來的
牛奶是怎么來的呢?有的孩子說牛奶是超市里買來的(超市奶柜),有的孩子說牛奶是媽媽煮的。悠悠不這么認為,她說牛奶是從奶牛身上擠出來的,她在奶牛場親眼見到的呢!奶牛場?孩子們對這個新名字產生了好奇,于是,調查活動開始了,幾個小朋友商量了一下,決定趁著周末,約上好朋友和爸爸媽媽們去奶牛場一探究竟!有的孩子們在書海中、網絡上、家中、社區多方查證,尋找答案。
評析:《指南》科學領域指出“在成人幫助下能制訂簡單調查計劃并執行”,支持幼兒在調查活動中主動去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是被動轉換成主動的關鍵,收獲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孩子們學會了自己去解決問題。
鏡頭二:“奶制品知多少”新聞發布會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二‘奶制品知多少新聞發布會現場,請跟著圖圖小朋友的腳步,踏上奶制品探秘之旅。”伴隨著主持人話語,中二班幼兒、教師、家長、朋友等多方參與的新聞發布會正在舉行。
評析:新聞發布會支持孩子把獲得的經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是幼兒主動尋找新舊經驗鏈接點,內化新經驗的過程。
鏡頭三:討論會——參觀超市
孩子們用自己的方法了解了牛奶出了奶牛場之后又去了哪里,知道了牛奶的生產過程。這天,孩子們帶來了自己最喜歡的牛奶,但是卻有一些不同。
“老師,有人帶來了酸奶!”
“酸奶又不是牛奶!”
“酸奶也是牛奶!”
“酸奶的味道和我吃的牛奶味道不一樣。”
原來酸奶是用牛奶做的奶制品呀。孩子們仿佛又找到了新的興趣,說起了自己吃過的奶制品,可是沒說一會兒就卡殼了。到底哪些才是奶制品呢,孩子們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們決定去奶制品最多的超市找一找奶制品。
分析:討論和計劃不僅可以讓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是教師了解幼兒已有經驗的橋梁,是教師助推孩子成長的基點。
幼兒是在多元的經歷中積累經驗,收獲成長,要在課程中開展多元化的活動,讓幼兒體驗多元化活動,以多元經歷覆蓋多元領域,確保孩子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個性化成長。
(三)融會貫通,助推幼兒在生活中快樂成長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兒童是在當下的生活中獲取經驗的。支持幼兒的成長和當下的生活鏈接,把在多元化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重要品質,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形成長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習慣和品質,助推孩子一生的發展。
案例:超市尋找奶制品
我們出發啦!
“我們的目標是在超市里找到奶制品哦,還要記得遵守超市的規定。”
“哇,貨架上有好多牛奶!”
“快看,快看,這個餅干盒子上畫著牛奶,這個算不算奶制品啊?我們一起研究了一下,發現牛奶味的餅干也是用牛奶做的。”
“蛋糕也是!巧克力里也有牛奶!”孩子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開始尋找用牛奶做的食物。
“老師,香皂上面也畫著牛奶!原來不光是食物,別的東西也可以用牛奶做呢!”
我們在超市里找了好多好多奶制品,決定用自己帶的零花錢買一個最喜歡的奶制品,帶回幼兒園和好朋友分享。
結束購物的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
再去逛一次超市嗎?
不不不,我們把奶制品超市搬到幼兒園里來啦!
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孩子們在與周圍世界互動中獲得的多元經歷,并在多元經歷中養成良好的品質,可開啟孩子優質生活的起點,助推他們優質成長。
三、循兒童步伐,拓展班本課程內涵
(一)多方參與,助推園本課程后續發展
奶制品課程暫告一個段落,幼兒、老師、家長等眾多參與者心里卻留下了對課程的很多想法和建議。教師要傾聽多方聲音,反思活動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總結歸納經驗,助推園本課程后續發展。
(二)多維留痕,開啟可持續新模式
關注幼兒的參與過程,對活動過程進行留痕,師幼一起回顧活動中的點點滴滴,讓幼兒在和朋友分享的同時對話自己參與活動的過程,能引發孩子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也是教師再次梳理課程中幼兒的活動過程、完善課程資料的好機會。集體方面的主題課程展板、班本故事書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幼兒個人的活動過程展示:成長手冊、精彩瞬間影像資料、幼兒成長故事等專門分類整理,針對案例制訂個性化計劃,助推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促其個性化成長。
在“花花奶牛”課程的探索之旅中,基于兒童立場,引發孩子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在積累經驗的問題情境中不斷生成新經驗,踐行“讓幼兒的思想看得見,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愿望看得見”的理念。
參考文獻:
[1]希森,M.).熱情投入的主動學習者:學前兒童的學習品質及其培養[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2]虞永平.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J].幼兒100:教師版,2016(12):3.
[3]駱曉莉.以兒童視角,看園本課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