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杰
摘要: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而且課外閱讀還能夠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在小學階段,強化課外閱讀教導,可以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更加高效有序地開展,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核心素養。文章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著手探討,分析現有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3)09-0029-05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已經不能夠單純地停留在語文知識的教授之上,而是需要采用多種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而在語文學科之中,閱讀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在基礎教學的基礎上,將課堂的教學進行合理的延伸,幫助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積累更多的知識,并以此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最終達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一、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
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相關教學內容是限制在語文課本之上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而且學生在學習完這部分基礎內容以后,雖然能夠掌握學科教學所要求的基礎知識,但是對學生的發展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幫助。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的眼界得到開闊,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要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還需要通過課外閱讀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豐富,并且讓學生朝著更加廣闊的方向學習語文,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此人才培養工作也能夠事半功倍。
(二)課外閱讀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書籍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思想的重要記載材料,其中包括有歷史、自然以及人類發展的相關知識以及內容,是人們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也能夠為學生提供認識世界的媒介,以此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極強,而且比較喜歡提問,這也是小學生的典型特征。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周遭的事物表現出極強的好奇心,也會細化探索部分他們不了解的知識,而課外讀物所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所涉及的領域也極為廣泛,一本有趣的課外讀物,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讓他們找到課本以外知識的學習樂趣。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也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夠在閱讀中獲得什么,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為后續的學習奠基。
(三)多樣化的閱讀教材有利于學生智力背景的構建
閱讀是學生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閱讀在學生個體成長以及發展過程中的意義不言而喻。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還能讓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課外閱讀內容涉及面極為廣泛,涉及科學實驗、文學故事、人物傳記等多種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需,也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課外閱讀的方式可以對他們的知識背景進行補充,在勵志故事的感召下,他們會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之中,并將這種主動性用于其他學習活動之上,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還能夠通過大量的閱讀,為自己的后續發展構建智力背景。
(四)有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沉淀
課外讀物和教材上的讀物有所區別,大量的閱讀材料給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并進行閱讀,如此一來,在不同個體之間,必然會形成不一樣的閱讀傾向,而在多樣化的閱讀材料的幫助之下,各種信息發生碰撞,可以讓學生不自覺地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分類積累,并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逐漸實現文化知識的沉淀,并且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而且對學生而言,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上學生的自學,能夠讓學生在持續的閱讀過程中,感悟閱讀內容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并且不斷吸收這部分思想內涵,以此逐漸形成文化知識沉淀,逐步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這也是學生綜合發展的過程。
二、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時間相對較少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部分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會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之上,更加強調課本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跟隨教師教學的步伐,掌握相關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時間都相對集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閱讀,但是課外閱讀時間就沒有辦法得到保障,而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所帶來的好處并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展現出來。此外,學生的考試科目眾多,學習任務量和學習壓力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增大,而學生的所有時間也會用在課內學習之上,最終使得學生難以抽出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二)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下多數小學生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目前小學階段的普遍狀況,雖然在“雙減”的背景之下,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到課外閱讀之中,但由于以往的閱讀慣性,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并不會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他們也沒有在閱讀時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所以閱讀的過程就會變成學生打發課余時間的一種方式,導致閱讀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閱讀的意義也沒有辦法體現出來,而學生更加難以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長此以往,學生對讀什么材料、怎么閱讀沒有太多的想法,也會漸漸失去閱讀的興趣。
(三)學生閱讀目的不明確
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多數學生都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而且他們閱讀的內容基本都沒有條理性,也沒有針對性。學生不了解自己閱讀的目的,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閱讀,所以在選擇書目的時候,往往會隨心所欲,雜亂無章,不清楚自己希望通過閱讀這些內容來獲得什么,而這種書籍的閱讀必然也無法達到預設的效果。除此以外,沒有針對性的書目的選擇,可能會讓學生所閱讀的書籍不符合其年齡特點,也不滿足其學習需求,甚至不能夠與其認知能力匹配,學生閱讀時難以理解其中的內容,因此閱讀也會沒有任何的意義。
(四)缺乏有效的閱讀指導
在多數小學語文課堂之上,教師會將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進行明確的區分,課內閱讀即課文的閱讀,會在課堂之上進行詳細的分解,并且會逐步教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但是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放任學生自行閱讀,并不會給學生恰當的引導,也不會教導學生如何選擇材料以及如何對材料進行分解閱讀,因此,不論是學生的閱讀方法還是閱讀策略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最終導致閱讀效果無法得到提升,如此一來,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也會出現問題,而課外閱讀的意義也沒有辦法凸顯出來。
三、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的應用策略
當前社會,因缺乏及時有效的教師指導,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出現閱讀方式、方法不科學、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導致學生課外閱讀積極性的下降。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作為小學生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教師不僅要加以重視,也要采用多種方式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充分發揮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主動閱讀
1. 發揮榜樣作用,以少數帶動多數
榜樣作用不可小覷,特別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對強者會有崇拜的心理,會對比自己優秀的朋友產生崇拜與模仿的沖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從身邊的同學著手,讓熱愛閱讀的同學變成其他同學的榜樣,讓其他同學向這部分同學看齊。比如:在閱讀課上,我們讓愛閱讀的同學介紹以及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并在班級內部開展閱讀評比活動,通過鼓勵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閱讀活動的熱情,以少數帶動多數,逐漸讓班級的同學都愛上閱讀,來營造全班閱讀的良好氛圍。
2. 從節選閱讀到全本閱讀,以懸念引導學生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本的內容,展開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節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這部分文章的同時,在課文關鍵處進行停頓,并提出一些有懸念的問題,如“王葆真的得到了這樣一個寶葫蘆,帶給他的會是幸福還是煩惱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閱讀原著,在原著中尋找答案。這種“文中解疑”閱讀指導方式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同時,逐漸將這些經驗延伸到課外閱讀之中。長此以往,學生學習到相關課文時,會自覺地、慢慢地到原著中尋找部分問題的答案,學生閱讀能力也會逐步地獲得提高。
3. 學習情境遷移,以一本書閱讀帶動多本書閱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他們思考問題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會讓學生很容易被文章里面的某些情節或者是情境感染,他們會受到這些情境的影響,然后想要了解更多。但是教材中課文內容的編輯都不是統一的,課本中不會出現全部都是某位作家作品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教授某一課文的內容以后,可以逐漸地將這些內容延伸到課外去,讓學生去閱讀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如果是單元性教學,也可以根據單元主題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自行查找閱讀的材料,并進行閱讀。
(二)科學指導學生,教會讀書方法
1. 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
閱讀本就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對不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閱讀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更好地提升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合理且科學的指導,要在掌握學生學習習慣、閱讀愛好的前提下,在班級內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以此為學生打造更好的閱讀環境。
作為教師,需要找準學生的興趣發展方向,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例如四年級學生屬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適合這部分學生的英雄人物讀本、科幻故事或合適的歷險故事等題材,讓學生進行閱讀,也可以以此為基礎,為學生推薦課外書籍,讓學生有閱讀的方向。而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地以“閱讀”作為任務,而是需要讓學生根據自己閱讀的材料,摘抄其中的好詞好句,并將其謄寫在自己的記錄本之中,而摘抄時,可以將詞句的出處進行詳細記錄,以此保證筆記記錄的效果。當然,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每一本書以后,制作相應的“閱讀軌跡”,可以將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個場景作為軌跡點,寫下自己的想法,并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讓學生與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幫助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為后續的文章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巧用信息技術以提升學生積極性
時代飛速發展,科技創新日新月異。教師在鼓勵學生閱讀紙質媒體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用電子書籍代替紙質書籍,用“聽書”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不僅可以節約閱讀的時間,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閱讀機會。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各種線上平臺對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進行全面的把握,及時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評價,對參加課外閱讀活動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進行課外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開展閱讀成果評比活動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比賽是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競爭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潛質會得到激發,相對應地,他們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提升。而在課外閱讀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安排課外閱讀活動,并以此為基礎安排評比,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1. 在課堂上開展延伸閱讀比拼活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內容開展延伸閱讀,讓學生在延伸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比拼,這一類型的比拼不僅能夠調動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能夠讓小學生在大量的延伸閱讀中更加了解課文所教授的內容,以此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用于延伸的內容進行延伸閱讀活動開展的基礎,讓學生以教材為起點和引線,由點及面地進行知識儲備,然后選擇一節閱讀課安排比賽活動,談談自己進行延伸閱讀時的收獲,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評比出表現好的學生,能夠讓學生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更好地學習,也能夠讓學生在比拼壓力之下,對延伸閱讀所涉及的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2. 以朗誦展現閱讀的魅力
閱讀的過程并不限制在單純地對文字的閱讀,朗誦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更是展現閱讀魅力的重要舉措。教師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穿插“朗誦比賽”“小小故事會”“我們的閱讀發布會”等諸多活動,活動的主線以課外閱讀為主,讓學生針對自己的課外閱讀內容說說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挑選自己的課外讀物的其中一個部分在班級同學面前進行朗誦,與班級同學共同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以此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種模式不僅能夠給學生足夠的鍛煉空間,還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愿意閱讀。
3. 舉辦寫作能力評比活動
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并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勤寫讀書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寫讀書心得,并定期在班級或者是年級中進行展評,以此評比出優秀的讀書心得,而評比的結果可以用于學期末的評優活動之中,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此一來,既能夠更好地檢驗閱讀的情況,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和記錄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鞏固閱讀成果,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也可以步步深入,閱讀效果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傳授學生閱讀技巧,以降低閱讀難度
當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具備一定程度的閱讀興趣以后,教師就需要向學生傳授閱讀技巧,恰當的閱讀技巧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閱讀材料,也可以讓閱讀更加有效,深化課外閱讀的價值,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而在技巧的傳授過程中,也不能過于生硬,而是需要先行引導,明確學生的閱讀需求,為學生設置統一的閱讀時間、內容,如此便于教師對學生技巧的掌握進行評判,而閱讀技巧的傳授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標注畫讀以集中注意力
課外閱讀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時時刻刻對學生進行監督,學生難免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也是教師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在課外閱讀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如果無法集中注意力,不僅閱讀的價值無法凸顯,還會讓學生感覺到疲勞與厭惡,甚至會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之中。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與學生的年齡有一定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頑皮,他們的神經系統也不成熟,行為調控能力有限,因此集中注意力也會成為困難。而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減少分心的狀況,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閱讀方式的滲透,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材料之上,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將自己思考的內容標注到閱讀材料之上,以此強化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思考。除此以外,還應該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朗讀出聲,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標注重點內容的同時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強化課外閱讀的價值。
2. 摘錄筆記以深化記憶
對小學生而言,不論記憶力如何,都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忘掉自己學習的一部分知識和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些自己覺得精美的文字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的記憶,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強化學生對所閱讀材料的記憶和理解,讓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外,摘錄筆記不是簡單地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摘抄,更多的是要通過摘抄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這其中包括詞句的積累,這些積累的知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還能夠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而摘錄筆記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材料中有足夠價值的語言進行摘錄,摘錄以后,還可以根據摘錄的內容,列出一個提綱,這有利于對閱讀的內容進行記憶。另一種則是摘錄文中優美的詞句,這些詞句的摘錄,是為了方便今后的欣賞和體會,這種方式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去認識更多的漢字,并揣摩作者的寫作手法,而摘錄的過程也是語言積累的過程,會對學生以后的寫作帶來幫助。
3. 旁批批注以理解文章
旁批批注通常會在書頁空白的地方寫上一些批注性的文字,簡短的注釋以及文字,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也可以加深閱讀感受。小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同一閱讀內容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批注時,往往會有所區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批注時,需要明確批注的目的,學生的批注不僅僅可以表達對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提出自己想要詢問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疑惑,而在全部閱讀完成以后,就可以重新再看自己批注的內容,查看疑問有沒有找到答案,如果有疑問的部分找到了答案,那就說明已經對文章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如果沒有找到答案,就需要再次閱讀文章,或者是通過詢問同學的方式,盡可能多解決問題,并對相關的疑問進行解讀,而不是一直留存疑惑。而部分對文章的想法的相關批注,則是為了能夠在下次閱讀的時候再次翻看理解,或許能對文章產生不一樣的看法,而課外閱讀的價值也能夠因此得到提升。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進步,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后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目前的教學情況而言,學生閱讀時間不足、閱讀習慣沒有養成、缺乏有效的指導等情況依然存在,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會帶來直接的影響。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從多角度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之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麗娥.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助力核心素養提升的方法探析[J].考試周刊,2022(37):49-53.
[2]孔祥雪,費招娣.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與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探究[C]∥對接京津:擴展思維 基礎教育論文集,2022:686-689.
[3]賀延莉.淺談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9):6-8.
[4]莫美媛.淺析新課標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0):84-86.
[5]曹孟麗.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指導策略[C]∥創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二),2022:6-9.
[6]茆華龍.培養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2(10):100-102.
[7]張鶴云.基于標準化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整本書推進策略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20):232-234.
[8]黃華.芻議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策略[C]∥對接京津:協調推進 基礎教育論文集,2022:185-187.
[9]王明晗.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67-69.
[10]趙銀君.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應助力核心素養提升[J].家長,2022(3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