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分析當下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新觀念,提高傳統文化素養;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開展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為傳承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民族自信心
傳統文化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縮影,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推動我國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奠定人生基礎的黃金時期,傳統文化的滋潤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下面筆者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話題談一些思考。
一、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 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內容包羅萬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還可以滋養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師可以通過深挖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幫助學生感知華夏文明之根,傳承傳統文化之魂,不斷拓寬他們的知識面,促進他們體悟傳統文化的精要。
2. 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品格
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像一條悠久的歷史長河,從遠古流淌至今,它滋潤了燦若群星的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這些杰出人物和民族英雄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拋頭顱、灑熱血,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華兒女的風骨氣節,以及頑強不息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斷激勵著后世的炎黃子孫。這些優秀的精神品質,對于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學會換位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學生感受到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進而樹立正確的憂樂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讓學生明白了做人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學習偉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諸如此類的傳統文化不勝枚舉,它向學生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正能量,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品格。
3.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學生能從傳統文化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進而激發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從而提高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下冊《匆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與作者有關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氣節,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 教師缺乏傳統文化知識儲備
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才能對學生較好地實施傳統文化教育。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水平參差不齊,且多數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水平偏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夠深入,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比較欠缺。在教學時,多數語文教師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上,很少有時間去研究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遇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只能臨時查閱相關資料,對相關傳統文化的教學不夠系統、深入,不利于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
2. 教師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認為,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講授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力,而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工作。這種錯誤、片面的認識,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另外,部分教師深受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他們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講授,忽略了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這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落后,課堂缺少師生交流與有效互動,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方式呆板、僵化,致使學生未能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3. 學生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一些外來文化的出現,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很多學生由于缺乏鑒別能力,他們盲目地追求和吹捧外來文化,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學習興趣,導致中華傳統文化被忽略甚至遺忘。另外,部分教師認為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讓學生背誦一些古詩詞。于是在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背誦古詩詞,而對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缺乏剖析講解。單一枯燥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失去了興趣。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 更新觀念,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要充分彰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師在平時要多閱讀傳統文化書籍,豐富傳統文化知識儲備,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感召學生,激發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閱讀古典名著,誦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養分。
2. 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內涵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豐富古詩詞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憫農(其二)》這首詩時,教師要認真研讀古詩,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封建社會農民的生存狀況,感受農民田間勞作的艱辛。這首詩向學生傳遞了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傳統美德。教師要以此為切入點,滲透珍惜糧食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惜糧食的行為習慣,激發學生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又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的傳統美德,讓學生明白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還要知錯能改。這樣就能在課文學習中較好地完成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3. 開展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教育
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實踐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豐富語文知識儲備,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舉辦“古詩詞誦讀”“名人故事分享會”“優秀經典美文賞析”“我愛讀名著”等活動,在活動中為學生架起聯系古今的橋梁,縮短傳統文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節日或重要的紀念日,積極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例如,讓學生搜集、整理與清明節相關的古詩詞、名人故事等,以手抄報的形式向其他學生科普清明節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知識,而且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的影響。
四、結束語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和思想觀念的黃金時期。小學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在小語文教學中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娟.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 學周刊,2021(18).
[2]李瑩.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2).
[3]管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 名師在線,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