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通過運用情境教學,小學數學教師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其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原則與策略。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3-0065-03
引? 言
長期以來,數學學習以其獨特的邏輯性及學科特征,成為各個階段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何能夠讓學生走出數學學習的誤區,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1]。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優化課堂教學中的細節,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終極目標,符合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新型教學思想的具體表現。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數學學習的靈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情境教學,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一)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由于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學生未能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對數學學習存在厭倦心理,這給順利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帶來阻礙。而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小學生往往對游戲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將情境教學與游戲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的奧妙,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2]。
(二)便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理論知識比較抽象,而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能使數學知識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同時,教師將生活情境作為教學案例,還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生結合自身掌握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以數學知識指導生活行為。教師通過運用實際生活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傳遞知識,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大大提高教學效率[3]。
(三)增強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數學知識,學會運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使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判斷復雜的數學問題,提高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在課堂上運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增強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面臨的問題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小學階段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應該不斷努力的目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教師要根據學情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各種情境進行創設[4]。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來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方針,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目前,情境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師認識存在偏差
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情境教學法的認識不夠深入,對情境教學法價值的認識不足。一些教師創設情境的方式相對單一,顯得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使情境教學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些教師單純地為順應課程改革理念實施情境教學,未能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作用,與素質教育新形勢不能很好地適應。
(二)開展情境教學時流于泛化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知識運用能力還不強。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發展情況來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流于泛化,往往會忽略實際情況,教學設計不當,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比較吃力。還有一些教師開展情境教學時過于機械,未能結合教學實際,使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情境創設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
目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是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創設的情境未能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和心理特點,無法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給學生深入學習帶來不利影響。還有一些教師創設的情境不切實際,教學活動主次不分,增加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原則
(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實際生活是應用生活情境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對其日常生活進行充分了解,在教學中所選擇的案例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這為應用生活情境夯實了基礎并提供了先決條件[5]。教師應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對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考量,通過創設具體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并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講解教學案例上,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案例緊密結合,體現情境教學法的實用性和優越性。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
為了將情境教學的價值真正發揮出來,教師所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學習特點。首先要對學生基本學習和生活情況有充分了解,為更好地開展情境教學創造條件。小學生智力正在發育過程中,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不強。為此,教師要掌握學生學習特點,在教學情境的設計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認知發展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通過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6]。
(三)掌握教學難點及重點
教師在撰寫教案時,要先對教學目標進行了解,要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情境,通過不斷研究和探索情境教學的運用方法,找出該方法與數學知識的融合點。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教學難點,把握重點,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7]。
四、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策略
(一)引入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展開課堂活動的創新設計,首先可以嘗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思維。而且,生活化的情境氛圍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來幫助自身更加透徹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有關周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圍柵欄的案例,讓學生利用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可以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片素材,通過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對抽象的計算公式進行運用,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深入思考
要想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數學基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科的現實價值,教師就要注意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和創新,加強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數學中有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如未知數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等,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時可能難以理解。因此,教師要注重創設合理生動的課堂情境,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數學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學情境的設計能夠事半功倍地達到這一效果。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識所無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或實際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以充滿求知欲的狀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中的教學情境。長方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很適用。首先,教師可以將教室中的長方體加以展示,如粉筆盒、數學課本等,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有的學生說插線板,有的學生說鉛筆盒。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這些物品總結具備什么樣的特征的是長方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設計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科的重要價值,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目的是利用學到的知識更好地適應生活,發展自身。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為了推動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將其與情境教學融合,即將具體的數學問題情境設計成課堂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問題解決的探討。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對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進行一定的鍛煉。
例如,在教學“線與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本課要學習的內容,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來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的進行。教師可以提問:“什么是線?”很多學生回答毛線、電線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線。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描述把這些內容寫在黑板上,并再次提問:“這些線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思考,回答“這些線都有一定的長度”,而教師順勢引出“線段”的知識點。學生在這種問題情境下,會不知不覺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能鍛煉思維能力。
(四)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情境,降低教學難度
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條捷徑,能促使學生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從而進一步保證教學成效。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等開展情境教學,為學生打造趣味性課堂,促使學生以積極、愉悅的心態探索新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充分挖掘數學課程中的實驗活動,通過結合教學內容,組織開展數學實驗的方式,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從這個層面來體現對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實驗活動的組織設計,能夠充實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加新奇的體驗,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毫米”的相關內容時,由于毫米的單位較小,在實際操作時學生不容易看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為學生直觀地呈現測量過程,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己動手測量1毫米到底有多長。這樣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情境,直觀地呈現一些口頭難以表達清楚的概念,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降低教學難度,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結? 語
對于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較為基礎但難度相對較大的學科,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與吸收數學課堂上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全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小學階段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以良好的心態應對新問題。將情境教學法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能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李靜.建設有效情境打造生動課堂:探析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數學大世界,2020(2):59.
趙永財.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實踐探析[J].知識文庫,2020(2):113.
胡愛英.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J].天津教育.2019(36):38-39.
胡紹軍.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21):63-64.
馬維娟.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的有效創設與導入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22):101.
魏敏娟.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20(24):118-119.
張建榮.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情境的創設[J].新課程,2021(3):157.
作者簡介:孫碧(1977.8-),男,吉林吉林人,任教于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校,校長,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吉林省中小學中青年數學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