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鴻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基于“立學課堂”理念展開課程教學,創建豐富多樣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類授課活動,不僅可以優化數學教學的模式,提高學生自主探知的積極性,還能借此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意識,提高其合作探知、實踐認知的能力,從而更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提升學科綜合素養.對此,為了讓數學課程真正達成上述目標,文章從“立學課堂”視角出發,闡述教師可通過開展獨立思考、遞進探知、合作學習、互動展示、知識實踐等活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立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學分析
課堂是各學科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場所.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與效果成了教師重點關注的課題.“立學課堂”理念是一種更加注重學生主體、更加關注素質教育質量的授課理念.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若想進一步改善課程教學的效果,可以將“立學課堂”理念滲透到授課過程中,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獨立認知、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其通過完成各種自主性探知任務,加深對數學理論和概念的理解,提高知識高效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科綜合素養.
一、“立學課堂”理念概述
“立學課堂”理念指的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班級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實踐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通過開展各類自主探知、合作認知、實踐體驗等活動,改善學生學習效果,提升他們學科綜合素養的一種教育理念.立學課堂更加強調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性,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知、探究實踐等多種具有自主性、開放性、靈活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學數學而言,教師若想提高課程教學的實用性、科學性與有效性,可以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立學課堂”理念,為學生創設更多靈活開放的認知活動,使其在思考、探討、實踐過程中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
二、“立學課堂”理念的應用原則
(一)以學為主原則
在“立學課堂”理念的指引下,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秉承以學為主的原則,要利用各種自主性學習活動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自主探索興趣,從而更加主動、自覺、積極地參與到認知活動中,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創造多樣化自主學習空間,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進而真正成為課程學習的主人,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素養導向原則
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各學科教學已經從“傳道授業”逐漸轉向為“教書育人”,教師也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品格與素養方面的培養.基于此,數學教師在構建立學課堂,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遵循素養導向原則,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他們學科核心素養為統領,設計出更有意義、更有深度的授課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各類探知活動,提升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
三、基于“立學課堂”理念開展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創建自主探知活動
數學教師為了改變學生的認知觀念,使其能夠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可以結合“立學課堂”理念創建多樣化自主探知活動,如獨立先學活動、探索發現活動等,利用有效手段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獨立思考和逐層探究,進而提升其自主探知的效果.
1.設計先學活動,引發學生獨立思考
先學指的是學生帶著探知任務對學科知識進行有目的、有規劃的自主性學習.在“立學課堂”理念的指導下,數學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創建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探知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在先學活動中,數學教師作為學生自主探知的引路人,需要為其提供有效的輔助性學習資源,如拓展資料、生活資源等,同時,引導學生結合輔助信息對單元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分析,使其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對簡單數學理論的理解,能夠初步掌握數學基礎技能的正確運用方法,從而使數學先學活動達到應有的效果.
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厘米和米”的教學為例.此單元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掌握用米和厘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現實事物實際長度的方法.對此,在立學課堂中,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創建先學活動,鼓勵學生使用上述工具自行測量身邊事物,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實現對米和厘米概念的認識,同時,能夠用長度單位表示所測事物的長度.例如,在先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行閱讀教學材料和案例資料,使其結合圖文信息了解米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根據教材中對兩臂張開的描述,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同時,了解用直尺、米尺測量事物的方法.然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嘗試用直尺測量粉筆、書本、筆盒的長度,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高度、桌邊的長度和門的高度,使其在測量過程中建立1米=100厘米的概念,并且,能夠用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字母表示所測數值.之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測量結果進行深入講解,糾正其中的錯誤之處,指出其中的單元重難點知識,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教師開展先學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又能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其自主探知的質量.
2.設計發現活動,引導學生遞進探知
數學教師若是讓班級學生直接探索單元核心知識點,不僅會增加他們自主探知的壓力,使其產生抵觸學習情緒,還會使他們對稍有難度的知識產生抗拒學習心理,從而影響最終探知效果.對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強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信心,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案例,創建循序漸進的發現探知活動.在此項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單元知識點列舉有趣的或常見的生活事件,讓學生自行挖掘事件中所包含的數學知識,引導他們結合個人生活經驗,由淺入深地理解相關數學理論,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規律,探尋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單元核心知識,提高他們遞進探知的質量.
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的教學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掌握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體驗數據收集、分類、整理、分析、描述的過程,能夠根據數據信息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針對上述目標,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案例創建遞進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體育運動喜愛度”調查數據,讓學生根據體育運動的類別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使其初步了解數據整理的要點,如科學分類、規范整理等.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比如:課件中的調查數據來自哪里?怎樣科學劃分數據的類別?數據整理的依據有哪些?之后,教師再結合此類問題設計自主調查活動.例如,班級學生自行收集本班所有成員的身高數據,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分數據類別,再依據類別條件整理數據信息.在劃分類別時,有的學生分出男生和女生兩個類別,而有的學生則對身高高度進行了劃分,如1~1.2m為一類、1.2~1.4m為一類、1.4~1.6m為一類.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數據收集與整理的過程,不僅得到了上述問題的答案,還能初步形成數據分類整理的能力.而后,教師再鼓勵學生自行探究數據信息,對其進行合理描述.比如,大部分男生都高于女生,在1.3m左右的學生最多等.教師開展生活化遞進探知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又能讓他們逐步掌握單元核心知識點,提升其自主收集和整理數據的能力.
(二)創設深度學習活動
數學教師若想讓學生實現更加高效的知識深度學習,使其更加扎實地掌握學科理論與技能,可以結合“立學課堂”理念的幾個關鍵實施要領,創建合作探知、成果展示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協同互助過程中實現對單元知識的深度理解,使其通過深入討論學習成果,明白學科知識的實際作用.另外,教師也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多維思維能力、協同合作能力、深度學習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
1.設計合作探知活動,促進學生共同成長
限時講授、合作學習是“立學課堂”理念的實施要領.具體而言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少部分時間對單元知識進行高效講解,使學生對單元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而剩下的大部分時間則用于開展合作探知活動,讓學生在互動討論、合作研究過程中實現對單元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學科技能的扎實掌握.
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垂線與平行線”的教學為例.針對此單元垂線與平行線部分的知識,數學教師可先利用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高效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垂線和平行線的含義及特征,掌握作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知道如何應用點到直線的距離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然后,教師再利用剩下的時間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知識點進行深入探討,鼓勵他們以協同互助的方式繪制垂線,解答與點和直線距離相關的問題.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小組深度探知活動時,需要對班級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不能隨意按照座位或成績分配,而是要先了解每個人的實際學習能力,然后再按照同組異質原則進行分配,要讓每組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相近,且各組成員之間能夠實現有效的互幫互助,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各組成員得到共同成長.
2.設計成果討論活動,促進深度學習高效達成
踴躍展示是“立學課堂”理念的又一個實施要領.這里提到的“展示”并不是單方面展示學習成果,而是要讓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類的成果展示,要讓他們通過互動探討、成果交流加深對單元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實現更加高效的深度學習.對此,數學教師可以根據這一要領創建學習成果深度探討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學習成果,表述對單元知識點的看法,用生動的表達方式還原知識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其他學生與分享者進行深度交流,可以提出疑惑,也可以給出更好的探知建議,使其在互動溝通過程中更加透徹地理解單元知識,加深學習記憶.
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課程為例.在成果展示與討論活動中,數學教師先讓班級各學習小組分享本組的學習成果,講述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概述從統計圖中獲得的各種信息.比如,有的小組負責繪制水仙花球這種植物的芽和根在一段時間內的生長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成果展示過程中,此組成員需要講述統計數據的來源,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步驟,以及從圖中探索到的信息.比如,折線統計圖直觀反映了水仙花球根和芽初次看到的時間,同時,能夠清楚比較芽和根的生長變化情況,另外,能夠根據目前折線統計圖中的折線變化情況推理出未來幾天水仙花球根和芽的大致生長長度.此組學生展示完學習成果之后,教師要引導其他組成員提出深度探究問題,比如,此折線統計圖的橫坐標以兩天為一個點,這樣設計是否合理?從當前統計圖中的折線變化趨勢來看,水仙花球芽的生長速度是否會超過根的生長速度?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帶領班級學生進行互動討論,以此啟發他們的聯想思維、發散思維和比較思維,使其通過解答問題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繪制要點的記憶,明白圖中各要素的作用,同時,提高折線統計圖拓展分析的能力.
(三)開展知識實踐活動
數學教師為了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更具有實用性特點的立學課堂,可以圍繞單元知識創建動手實踐活動.在數學技能實踐過程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數學規律,又要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升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實踐創造意識和知識應用意識.
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在教授圓柱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創建實踐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展示一些現實生活事物,如萬花筒、水杯、蠟燭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使其初步了解圓柱的特點.然后,教師再提供卡紙、剪刀、直尺、圓規、膠帶等工具,鼓勵學生自行制作一個圓柱模型.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圓柱是由兩個相同的圓形和一個邊長與圓形周長相同的長方形所組成的,由此推理出圓柱的特點,如: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面積相等,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與側面長方形的高相等,側面長方形的長與底面圓形的周長相等.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長方形與圓形知識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學生根據所制作的圓柱模型能夠知道圓柱是由兩個相等圓形和一個長方形組成,由此可以推理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即側面積+兩個底面積,其中側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式是圓柱底面積的周長與高相乘,即S=2πrh;底面積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為S=πr2.再然后,數學教師可以列舉現實案例,給出數據信息,讓學生利用推導出的公式計算實際圓柱體的表面積.教師通過開展知識實踐活動,既可以啟發學生的遷移思維、推理思維、發散思維,又能提高他們動手操作和技能實踐的能力,同時,提升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若想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可以引入“立學課堂”理念,開展多樣化自主探知、合作學習、成果展示、技能實踐類授課活動,讓學生通過完成各種自主性學習任務,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深度認識,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孫華麗.“立學課堂”視角下數學活動設計有效性策略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2(12):71-73.
[2]崔方.小學數學“立學”課堂“問學”策略的優化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2(9):1-3.
[3]張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優化策略[J].讀寫算,2022(3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