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 要:對于學生線上學習的反饋,通過比較發現傳統教學和線上教學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為了彌補兩者之間的不足,并獲得優勢互補,許多專家、學者將兩者結合起來,提出了混合教學方法。為進一步優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文章探討基于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及其配套工具軟件,包括教學助手、互動課堂、人人通空間app開展的信息技術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及其具體的實踐操作應用舉例。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混合教學
一、研究背景
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出現了更多靈活的線上教學方式。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QQ課堂、騰訊會議、微信群和釘釘直播相結合的多模式融合推廣了線上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線上教學的優勢更加突出。下面筆者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為例,探討基于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二、問題與思考
信息技術是平時線下教學實踐操作比較多的一門學科。作為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線上教學中很難很好地把握學生自學、聽課、復習、作業等方面的情況。總的來說,很多學生認為上網課終究沒有面授方便。這樣的問題促使筆者思考:如何基于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有效落實課前自學、課堂組織、課后復習、測試組織、練習批閱等教學環節,大幅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同時,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
立足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及其配套工具軟件,如教學助手、互動課堂、人人通空間app,筆者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嘗試,探索小學信息技術線上教學“課前導學—線下互動課堂—線上課后作業”的組織和提效,思考如何結合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踐
學生對線上上課的信息反饋,給了筆者很大啟發,為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思路。筆者認為,將線下教學作為混合教學模式的主要部分,并輔以線上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現按照主要學習環節將具體實踐操作簡要介紹如下。
1. 教材資源提高備課效率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上網搜索、篩選與課文情境相匹配的圖片和視頻資源時,有時會遇到不能下載或者下載失敗的情況,教學助手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打開教學助手,在“教材資源”的“精品資源”中看到精準推薦的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各種音頻、視頻、圖片、文檔類的素材資源,將這些資源引進收藏到“我的資源”,同時可以進行二次編輯。值得一提的是。音視頻資源的剪輯可以通過拖動時間軸選擇合適的片段,剪切完成后自動保存,這樣“一拖、二剪、三點”就可以隨時隨地為課程量身定制資源,做到因材因課施教,也可以將自己搜集的本地資源上傳至“我的資源”,方便在后面的教學環節中快速使用。由此可見,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進行備課,可以節省尋找資源的時間,提高備課效率。
2. 落實線上課前導學
線上教學課前導學環節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凸顯。在線上教學中,教師無法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一旦缺少家長的監督,直播教學中學生“開小差”可能成為常態化的問題。能否帶著學習問題進入課堂聽課,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困惑,掌握關鍵知識和技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信息技術課前的自學和預習變得極為重要。怎么找到每名學生學習的問題與困難?為了充分、有效地引導學生做好課前自學,筆者積極嘗試利用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學助手中的“課前導學”模塊,將學生的學習資料(電子教材、導學案、預習視頻等各種資源),以及教學內容的學習要求及時推送給學生,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開展充分的課前自學。
例如,在教學閩教版《福建省義務教育教科書(2020年修訂版) · 信息技術》(以下統稱“教材”)四年級下冊第1課“采錄音頻做素材”這節課時,筆者打開教學助手“課前導學”模塊,選擇“新建—微課導學”,錄制一段“錄制聲音”的微視頻,帶領學生觀看微視頻,學會錄制聲音,通過回答習題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課前,學生可以在人人通空間app或教學助手電腦端的網頁版收到導學單,學生提前預習,觀看微課學習,并回答預留習題,及時反饋問題和困難。通過學生提交的自學作業,教師在課前能有效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疑問也書寫在導學作業旁邊,這樣可以根據學生的共同困惑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批閱導學作業時,筆者可以選擇等級批閱、文字評語批閱、語音評價、手工評閱等多樣化評閱方式,與學生進行個性點撥互動,提高課前自學效率。筆者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及時進行學情分析,這樣就開始了基于問題的備課,而通過課前導學,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保證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材施教。
3. 靈活組織信息技術課堂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借助互動課堂和人人通空間app的“移動講臺”組織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可以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互動課堂中有許多出彩的、實用的工具,如隨機挑人、隨寫板、光榮榜、小組評分、錄課、調用資源等課堂常用工具和學科工具,這些工具能進一步豐富信息技術課堂組織形式,拓展課堂學習。在線下信息技術教學中,筆者特別推薦以下4個實用小工具。
(1)計時器小工具。
借助“互動課堂—工具—計時器”小工具,在課堂讓學生獨立思考、任務驅動等環節中,通過計時器給學生限定適當的時間,最后3秒會給出提示音,使學生更加專注,加強課堂的緊湊性。
(2)講評作業小工具。
通過“互動課堂—講評作業”小工具,在課堂上可以輕松調取學生課前信息技術導學作業,根據需要在課堂中設計互動環節,展示學生答題的圖片,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策略,使信息技術課堂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
(3)隨機挑人小工具。
通過“互動課堂—工具—隨機挑人”小工具,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通過隨機挑人,一方面,可以解決信息技術教師任教太多班級記不全學生姓名的尷尬;另一方面,可以讓想發言而沒有勇氣舉手的學生得到發言的機會。
(4)移動講臺小工具。
通過移動講臺小工具,讓教師走近學生。移動講臺功能強大,有白板模式和PPT模式,是教師的好幫手。在PPT模式下,移動講臺翻頁按鈕相當于翻頁筆,使用移動講臺教學過程中可以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交流,使用非常便捷。在移動講臺界面下,互動課堂中的工具都包含在其中,想要使用計時器、隨機挑人等都可以走下講臺。“隨堂拍照”功能可以實時將學生的作品投放到大屏幕上,“隨堂直播”功能可以將學生的操作過程記錄下來,演示直播給全班學生觀看其操作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屏幕同步”功能,以教材三年級上冊“人工智能在身邊”這節課為例,筆者充分利用屏幕同步讓學生體驗用手機端控制智能家居、百度地圖的語音識別、智能手機人臉識別,還讓學生體驗了猜畫小歌的小程序。
4. 做好線上課后作業批閱與反饋
利用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學助手中的“課后作業”模塊,將學生的課后作業及復習資料、作業要求及時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完成。
課后,學生在教學助手電腦端的網頁版或人人通空間app中收到作業。“課后作業”模塊同樣支持學生將作業的解答、存在的疑問等內容提交、反饋給教師,系統自動統計學生的完成情況,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以便教師及時提醒,監督學生完成課后復習和作業鞏固。
在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支持下,作業批閱同樣允許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采取等級快速批閱、文字評語批閱、語音評價、手工評閱、返還訂正等多樣的作業批閱方式,以便通過作業開展師生互動。
5. 做好階段性在線檢測
線上教學持續一段時間后,必要的階段性測試是檢查學生階段掌握情況、查缺補漏的常用辦法。筆者充分利用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教學助手中“智能檢測”模塊實施在線的階段性檢測。筆者通過導入試卷(試卷需要按照系統指定模板進行排版)或者選題組卷等方式編制適當題量和分值的試卷,進行針對教學內容的命題組卷和測試安排。通過智能檢測可以限定測試時長,指定提交形式,推送給指定班級、特定學生,開展在線測試,甚至是實現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個性化測試。
測試結束后選擇智能批閱,免去教師較大的閱卷量。在教師批閱完解答題后,系統自動生成成績及分析,形成成績單、統計報表、逐題分析、學情匯總等,供教師參考以調整教學。
四、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反思
通過日常混合教學、學習空間的創建活動等,學生對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人人通空間app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和學生每人一號,具備了推廣應用的條件。經過一個階段的線上教學實踐,筆者有以下思考。
1. 基于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
(1)提高教學效率。
在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技術支持下,筆者積極組織信息技術混合教學嘗試,深感利用教學助手、互動課堂、人人通空間app等組織課內外教學能使混合教學更加流暢、自然,教學效果比單純的課件講解更好,會使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能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進行“全覆蓋”的設計和監督,增強教師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把控和指導。
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提供了能有效覆蓋學生信息技術學習主要環節的技術支持,實現了教師在同一平臺系統下的個性化備課、在線授課、作業設計布置、測試安排等,而學生也只需使用人人通空間app,使教學組織更加便捷。另外,學生導學、作業完成情況能夠由系統自動統計、反饋,智能檢測部分試題的自動批閱、試題和成績的系統自動分析等優點,將教師從繁雜的教學組織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教師能夠更加專注于線上教學內容和設計,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反饋和個性化答疑。
(2)激發學習興趣。
混合教學中通過“常態化”的課內外學習資源推送、結合教師的具體學習方法指導,可以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自主學習等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習慣,有利于滲透“先學后教”教學理念。同時,師生圍繞導學及作業問題進行更多的在線互動交流,師生之間的一對一答疑次數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激發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
2. 基于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不足
第一,由于不同學科積極應用多種教學軟件組織課內外教學,可能導致學生手機端需要安裝的app較多,需要學校進行統一推薦和引導,減少學生因需要安裝五花八門app帶來的煩惱。如果能夠搭建各學科統一基于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教學組織架構,將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第二,個別教師可能由于對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不熟悉導致應用困難,特別是智能檢測的試卷導入,需要按照樣本規范進行排版才能正常導入,可能降低教師應用的積極性。
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可以在家中線上授課,學生可以在家中自主學習。線上教學顯現出很多優點和不足。優點是學生可以在特殊的環境中基本完成學習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個別學生家庭中的網絡不穩定,無法學習在線課程;教師和學生不熟悉相關的平臺和軟件,會延遲他們的學習時間;在線課程使學生長時間面對計算機和手機,容易出現學習疲勞;由于缺乏監督和管理,不可能保證所有學生能專注學習。因此,線上教學必須與線下教學結合起來,立足福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及其配套工具軟件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可以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筆者首次將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希望通過不斷改進混合教學模式,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2021年度福建省電化教育館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與學應用研究(KT21034)。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楊志和. 云技術給中國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 中國電化教育,2012(10).
[2]王珠珠. 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及數字資源中心建設與教育資源共建共享[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
[3]林雪燕,潘菊素. 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