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娟 孫芬 肖艾琳
[摘 要]機能學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主要涉及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課程內容,授課對象涵蓋中醫、中藥、臨床、護理、藥學、針炙推拿、制藥等專業的學生,其畢業后大多從事醫藥相關職業。本文以中醫專業為例,結合本校人文特點,將課程思政融入藥理學課程教學的探索實踐,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機能學;課程思政;中醫藥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項目名稱]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學質量工程(提質培優)項目“機能學課程思政教育案例”(項目編號:GX22013)。
[作者簡介]廖文娟,女,湖北荊州人,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機能學。
孫芬,女,湖北荊州人,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機能學。
肖艾琳,女,湖北荊州人,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機能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1-2]。全國高校都積極投入教育思政改革的大浪潮中。
機能學是醫學類專業必須開設的基礎醫學課程,為認識正常人體機能與生命現象和規律,發現異常人體表現與病理機制,提供臨床疾病診斷和治療用藥奠定基礎,主要涉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課程內容,本文主要圍繞藥理學方向探索課程思政。藥理學課程是一門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授課對象涵蓋中醫、中藥、臨床、護理、藥學、針灸、制藥等專業學生,其畢業后大多從事醫藥相關職業,為人類健康事業而服務。藥理學課程教學團隊立足專業知識,匯集團隊力量,深挖課程思政元素,結合本校中醫文化優勢,從源頭、目標、過程中有機融入德育理念,并在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和管理、課程創新等環節中落到實處,堅持以學生中心,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根據專業特色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旨在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特色的中醫技術技能人才。
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活動中,本團隊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結合中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并采取了相應的教學方法。
1 根據專業特色,明確培養目標,轉變教學理念
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最鮮明的特點是依托傳統中醫藥,讓學生能在基層中醫院及基層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因此,在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勢必需要結合專業特色以學生為本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教育質量標準,培養學生扎根基層、服務地方、嚴謹正確弘揚中醫傳統文化的職業素養和奉獻精神[3]。通過團隊協作實施藥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可提升本課程組教師的職業素養,助力一專多能型教師團隊建設,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教師在思想上得到提升、知識上進一步拓展深化、能力上不斷提高,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始終堅持思想育人與課程育人并重,把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程。
2 中醫專業藥理學課程思政資源的特點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而作為中醫藥專科院校,除了培養醫術精湛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醫學工作者,傳承和創新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中醫專業是我校重點特色專業所在,中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藥理學被設置為中醫專業大一的重要醫學基礎課程之一。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踐“博學、仁愛、善思、篤行”的校訓理念,要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堅持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根據學生評價、校內外同行評價,藥理學在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更讓學生產生了文化、制度自信,樹立了他們報效祖國、為祖國醫學服務的堅定信念和崇高理想[4]。在藥理學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的案例是極為豐富的,如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藥學家,她從1969年開始領導課題組收集并整理方藥,歷經近400次的失敗,終于于1972年從青蒿中提取到抗瘧疾的青蒿素,挽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當學生身邊所處的環境有這樣優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之后,學生便會受到極大的鼓舞。榜樣形象深入人心,對探索構建具有專業特色的思政教育體系起到了積極的示范輻射作用。
但藥理學課程的知識點瑣碎,藥物種類豐富,學習難度相對較大;而且涉及較多的西藥臨床應用特點,尤其與中醫所用傳統藥材有較大的出入,這使中醫專業的學生群體不免產生一定的畏懼或排斥心理,在學習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上會大打折扣。怎樣讓所授知識內容在匹配中醫專業特色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傳統醫學與現代醫藥學碰撞出火花,潤物無聲地糅合思政元素,加強對學生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3 設計教學情境,妙用思政元素
藥理學教學團隊立足專業知識,統一思想,統一標準,集體備課,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整理歸納成可用的案例素材,并根據實時熱點動態進行補充和更新。將思政元素貫穿課堂、教學研討、實驗等各個教學環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本,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首先,課前精心準備。在藥理學總論學習之前,帶領學生參觀荊楚中醫藥博物館,通過醫史館和校史館的參觀教育活動,培養在校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他們的愛校情懷,以及為祖國醫學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其次,課中用心融合。例如,在講到藥理學發展歷程時,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醫藥對我國、對世界醫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說明我國醫藥水平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國家認同感。最后,課后考核追蹤。例如,利用云課堂發布課后討論——“闡述治療疾病時對因治療重要還是對癥治療重要”,旨在引導學生要針對臨床疾病本身特點出發,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學會用唯物主義辯證思維解決臨床生活中更多的實際問題。
依托學校中藥植物園,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膽堿受體阻滯藥——阿托品”后,可帶領學生到中藥植物園開展研討活動,找到茄科植物曼陀羅,分組探討阿托品的“前世今生”,在進一步領略校園文化、增強愛校情懷的同時,切實讓學生感悟到很多臨床西藥最早都來源于中藥,提高學習興趣,讓其知道中醫、西醫并不是醫學界的兩個背點,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讓祖國醫學融入現代醫學、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而奮斗、為祖國醫學創未來。
利用特殊日期,積極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如鎮靜催眠藥可聯系“世界睡眠日”、心血管系統中抗高血壓藥可匹配“世界高血壓日”、鎮痛藥可聯系“禁毒日”、抗病毒藥聯系“世界艾滋病日”等,這些日期可在校內進行海報征集活動、科普講座、學校官方微視頻宣傳活動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知識領域。同時,可與社會團體如市紅十字會共同開展公益活動,身體力行地普及健康知識,逐步提高學生對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認識。
以抗病毒藥中的抗艾滋病藥為例,結合課程特色,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策劃并開展典型機能思政案例活動。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來臨之際,以“青春有愛,健康無艾”為主題,組織策劃一場大學生性健康的角度的知識講座。首先,從生理學角度,引導學生用清正的思維態度來看待兩性關系(是什么?),通過學生采訪案例和大數據的分享,特別強調正確合理規范使用安全套是杜絕性疾病傳播的最有效途徑,也是防止意外懷孕導致傷害性行為的有效途徑。醫學院校學生更有責任和義務對正確處理性行為的方式進行推廣和普及。其次,從病理生理學角度,通過科普視頻讓學生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機體后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會怎樣?),提高學生對疾病危害性的認知。最后,從藥理學角度探討藥物的干預方案(怎么辦?),一旦發生高危性行為之后,探索有效阻斷藥的使用及獲取途徑和方法,將傷害盡量地降到最小。整個科普講座圍繞機能學領域,層層遞進加強學生對艾滋病的認知。
活動一:組織學生到室外活動中心進行艾滋病知識競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吸引帶動周圍同學積極參與,起到很好的示范輻射作用;活動二:分發材料包,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紅絲帶,并相互佩戴,升華主旋律,深刻領悟紅絲帶的含義,認識艾滋病,杜絕艾滋病,關愛艾滋病患者。
教師圍繞艾滋病主題,在授課班級積極宣傳,圍繞大學生自重自愛、潔身自好、關愛患者的思政元素,共同創作豐富多樣的作品,如繪畫、視頻、板報作品等,并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將作品在教學樓活動區宣傳展示,吸引大量師生觀看并留言,在師生群體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師生共筑清正校風,仁德共育,讓豐富多樣的思政案例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在進行藥理動物實驗時,實驗對象通常是活體小鼠、家兔,通過指導學生正確規范地給藥,觀察藥理實驗現象,使學生樹立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理念,進而上升到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職業精神[5-6]。同時,既然是實驗,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操作中的多項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實驗結果。要讓學生學會總結過程,在實驗中找問題,不能為了迎合理論知識而對實驗結果造假,實事求是地探索實驗真相,找到影響實驗結果的各種因素,無論主觀還是客觀,通過實驗提高學習興趣,在實驗中幫助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研素養和不懼失敗的抗挫能力。
4 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果共享,服務社會
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大浪潮下,藥理教研室的團隊成員應團結一心,厘清思路,提高認識,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改革,團隊集體備課,交流教法,優化課件、教案,設計動畫,完成知識小點錄制,實時更新知識素材。尤其在傳統老藥與臨床實際用藥方面,由于藥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許多療效不佳、使用不便或不良反應較多的藥物被摒棄,同時出現了一些選擇性強、療效穩定、耐受性好的新藥。教師要及時將臨床新藥、特效藥和老藥新用途引入資源庫用于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更符合臨床實際,能夠有效縮短理論課堂與臨床實踐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為臨床工作而服務。其中,藥理學慕課已開放3期,學生應用效果好,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反饋高。在已建成的藥理學資源庫中與時俱進地增添思政素材案例,豐富了課程資源,同時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并對已經建設完成的藥理學精品課程資源進行開放共享,實現服務社會的育人目的。此外,組織團隊教師、學生走進社區、養老院,對常用藥物如感冒藥、消炎藥、降壓降糖藥、抗菌藥等進行安全用藥知識普及,如合理用藥的方法、使用藥物時的注意事項、正確保存藥物的方法、使用過期藥物的危害等。此活動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藥理知識,與實際工作接軌,知道學好本課程的重要性,深刻體會到自身職業的責任感,從而列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5 結語
藥理學課程內容不僅涉及藥物作用、機制、適應證等,還涉及藥物發展史上祖國醫學的推動作用、用藥安全等社會熱點問題,與臨床實踐和日常生活的結合緊密。教學團隊需要統一思想,集思廣益,發揮團隊協作凝聚力,整理優化課程資源內容,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融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醫藥學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習近平. 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9-03-18(01).
[3]黨志峰. 醫學教育中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N]. 光明日報,2019-08-27(13).
[4]楊元宵,姚樂,鄭鳴之,等. 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浙江醫學教育,2019(8):4-6.
[5]胡彥武,武子敬,姜麗陽,等. “三全育人”視域下地方高校藥學類專業《藥理學》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研究[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28(4):657-700.
[6]高鑫,曹汝,潘敏. 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推進路徑研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6):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