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導下,教師應該關注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改造傳統的教學方法,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并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讓他們自由釋放想象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訓練方法
[作者簡介]張宜輝(1989—? ? ),男,江西南康人,贛州市南康區第二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而自己要做的是對他們進行引導,為他們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并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不斷發散思維,最終實現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當下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走進課堂主題。好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在情境中跟隨教師的思路大膽展開想象,并積極探索,可以讓自己的邏輯更加清晰,思維更加活躍。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出課堂主題,能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吸引力,更能促進他們主動投入學習。顯然,主動學習相對于被動學習來說更有效率。因為主動學習的過程對于其發散思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立足情境展開想象
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極強,教師應引導學生立足所創設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可以內嵌豐富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跳出教材知識點的桎梏,跳出課堂時間和空間限制,進行大膽的想象和無限的延伸。在這個想象過程中,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將得到充分的訓練。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情境:教師和學生一共有40人,每人看電影需要30元,那么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很輕松就會列出算式40×30=1200元。接著教師就可以借機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可以找到兩位數乘兩位數?在筆者的課堂上,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其他情境,例如去市場買螃蟹,每只螃蟹10元,買了12只,一共花了12×10=120元。這個過程便是思維發散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的訓練過程。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的進步引發了教育領域的巨大變革,多媒體技術、微課等形式融入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為小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數學學習體驗。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靈活、具體、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教師和學生架起一座更加高效的溝通橋梁,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或者改進輔導環節,學生則可以及時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一)鼓勵學生主動表達
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具生機活力,為小學生打造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在傳統數學課堂上,小學生往往存在羞于表達、不敢發言等種種情況,信息技術的介入讓學生耳目一新,其新穎的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使他們更愿意投入其中,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表達自信。教師要做的就是鼓勵學生,讓他們勇于表達、積極表達,在表達中訓練邏輯思維。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種圓柱與圓錐:大廈柱子、排水管道、樹樁和鉛錘、沙堆、漏斗。學生在多媒體課件的啟發下,開動腦筋,大膽聯想,主動說出許多教師都一時難以想到的物體,比如生活中的圓柱體還有易拉罐、竹筒等;生活中的圓錐體還有鉛筆頭、冰激凌甜筒等。在這一主動表達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也可以得到相應的鍛煉。
(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創新是一種內在動力。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如果他們缺乏創新精神,就容易將自己局限在教材中,養成思維惰性,造成思維定式,不利于他們數學能力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應鼓勵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進行大膽創新,引導他們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模式,積極探索各種新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問題,在創新中鍛煉思維,在創新中開發智力。
三、教學立足學生本位
教師要想從根本上訓練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學生本位思想,以生為本,鼓勵他們嘗試自己規劃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教師明確了這一點,便能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逐步讓他們學會主動學習。要知道,主動學習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更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堅持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堅持這一教育理念。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已不完全適應當今的時代特點和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教師不應該機械地將書本上的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應該尊重他們自己的想法,給他們更多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空間。教師甚至還可以嘗試跟學生互換角色,讓他們也來當一當老師,給老師和同學講解某個知識點。這樣不但能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還能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堅持強化課堂師生互動
傳統課堂是由教師來主導方向的,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沒有選擇的余地。這種教學模式普遍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以及個體差異性。當教師轉變觀念,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與學生互動,用心傾聽學習主體的想法和意見,就會發現學生往往可以看到那些教師認知盲區內的事物。這是學生開拓思維的產物,堅持強化課堂師生互動,就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形成正向反饋。
四、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數學不僅是抽象的理論,其在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應用場景,其生活性和實用性也很強。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解答課后習題和能夠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標志著兩種學習效果。只有將其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才能算是真正地實現了知識的內化吸收。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向學生強調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只有經常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數學學習成果才能得到鞏固。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
小學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他們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都想一探究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聯系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拉近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距離。這時,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就由陌生轉化為熟悉,由抽象轉化為具體,各種抽象復雜的知識點也就變得更容易理解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
五、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單純的知識傳遞,不如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提高他們自主獲取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數學邏輯思維訓練就是教會學生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時時不忘對小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主動探索、積極創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江忠.巧用數形結合 優化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1):101-106,127.
[2]丁銳,黃毅英,林智中,馬云鵬.小學數學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1):73-80.
[3]蔣玉國,黃磊.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創設問題與改進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9):106-110,129.
[4]吳志明.啟動微課教學 激活學生邏輯思維——農村小學數學學生思維訓練微課設計[J].名師在線,2017(10):5-6.
[5]張國軍.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26):46.
[6]高詩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初步的創新能力[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