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益俊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瑣碎、缺乏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引領和整體關注等問題。教師應著眼于教材單元整體,立足教材內容,確定整體教學目標,整合、選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整體教學;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3-0034-03
立德樹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部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瑣碎、缺乏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引領和整體關注等問題。碎片化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發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站在整體育人的高度,把道德與法治教學看作一個整體,注重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和統籌規劃,設計具有較強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
一、確定整體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有的放矢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化、整體性設計,讓課堂教學有的放矢。
1.基于單元主題,確定整體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遵循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內容看似獨立存在,實則具有一定的規律。教師應整體分析各單元主題,把握教材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了解課與課之間的關系,以此確定整體教學目標。例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為“我們的班級”,教材圍繞單元主題編排了《我愛我們班》《班級生活有規則》《我是班級值日生》《裝扮我們的教室》四篇課文。其中,《我愛我們班》重在激發學生的班級責任感,增加學生對班集體的熱愛;《班級生活有規則》重在讓學生養成規則意識,遵守校紀班規;《我是班級值日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技巧和責任意識,讓學生明白如何當好一個值日生;《裝扮我們的教室》重在引導學生在美化教室的過程中加深對班級的熱愛。這四篇課文都是以培養學生對班集體的熱愛為目標進行組織編排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單元主題展開學習,從整體視角引導學生形成熱愛班集體的認知。圍繞單元主題設計整體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生對單元學習內容的感知更加深刻,學習效果得到提升。
2.統整相似主題,確定梯度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即使是相似的主題與內容,因學生的學段不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可把相同主題的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明確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這樣能夠讓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更加清晰。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以“校園生活”為主題的單元在不同學段均有分布,但側重不同: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校園生活真快樂”為主題,編排了《我們的校園》《校園里的號令》《課間十分鐘》《上課了》四篇與校園生活有關的課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我們的學校”為主題,編排了《說說我們的學校》《走近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三篇課文。從內容上看,“校園生活”這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教材中按梯度目標呈現,從引導學生關心學校的號令、活動等走向關注校園以及在校園里工作的教師等。教學時,教師要從整體視角出發,明確每冊教材的單元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梯度目標的引領下逐漸加深對校園生活的感受。
3.揣摩編排意圖,細化落實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要回歸生活,關注學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應囿于教材,而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教師應充分研讀每單元、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制訂出詳細的教學目標,并適當調整教學順序,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主題是“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教材編排了《父母多愛我》《爸爸媽媽在我心中》《家庭的記憶》三篇課文。由于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家庭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特點,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一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細節中體會和發現父母之愛;二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體會父母的深情;三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愛。這樣細化教學目標,可以把教材的設計意圖落到實處,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與落實,將一個個大目標轉化為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學習目標,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
二、基于教材整體內容,合理選用教學資源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除了教材資源,信息資源、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源等都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各類教學資源的發掘與運用,為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1.信息資源的選用
合理運用信息資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要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處理。例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一課時,教師引入相關的信息資源,為學生播放公益廣告視頻:一個外出游玩的小女孩看到散落在路邊的垃圾時,主動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播放完視頻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談一談在公共場所中見到過哪些講衛生和不講衛生的現象。課尾,教師再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內容和插圖,說一說學了這一課以后收獲了哪些知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信息資源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2.自然資源的選用
利用自然資源輔助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要注重對自然資源的收集與運用,通過資源對比、個案模擬、反復演練等方式,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助學優勢,以達成最佳的教學效果。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有關我國環境污染的圖片資料。通過資料的查找,學生能夠在課前了解到我國當前存在著土壤污染、水污染、森林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課堂上,教師先從我國當前環境污染的現象導入,引導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經過比較分析后,對各種環境污染的現象進行分類,再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針對性的整治建議。像這樣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并整合相關資料,可以讓學生真切地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活的危害,幫助學生養成環保意識。
3.生活資源的選用
生活資源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來源和補充。把生活資源引入課堂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關注學生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道德、意識、情感等方面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安全護我成長”,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學生對“安全”這一主題并不陌生,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校園安全等是教師經常對學生強調的內容。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的實際事例,談談在校園活動、戶外活動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說說應該如何愛護與珍惜自己的生命、遇到危險如何求助等。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將生活資源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對安全常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緊扣教材編排特點,整體設計教學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排上具有關聯性和邏輯性。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從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注重活動設計的整體性,使課堂教學活動層層遞進,教學內容前后貫通,以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1.立足學習難點,整體設計教學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難點,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與教學材料進行整合,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下冊《小水滴的訴說》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小水滴的視角,訴說它在旅行中遭遇的不幸,讓學生懂得要愛護和保護生命之源——水,激發學生愛惜水資源的情感。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缺乏,部分學生只知道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用到水,不知道地球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也很少留心居民用水的情況。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水資源的珍貴是本課的學習難點。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故事說說自己的發現;再向學生展示世界地圖,給學生講述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淡水資源稀少等相關知識;然后組織開展“我是小小播報家”活動,讓學生就小水滴遇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出日常生活中可以實施的保護水資源的措施。這樣教學,能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地球淡水資源的缺乏,懂得水的珍貴,從而產生珍惜水資源的意識,養成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學情,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從學生的學習難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搭建學習支架,整體設計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理解偏感性。基于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事件、生活化活動,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設計,也可以借助故事、圖片、表格等為學生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將課堂教學中的多個板塊巧妙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認知、領悟、內化和遷移。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節課的知識目標為“認識垃圾分類、回收、循環和再利用的意義”,能力目標是“學會有創意地節約資源和再利用資源”,旨在通過本課的學習來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改變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生活方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出示美麗的自然環境的圖片;再出示垃圾胡亂堆放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些現象有什么感受;接著,引導學生圍繞“垃圾減量有妙招”“垃圾分類我能行”“變廢為寶瞧我的”這三個主題展開討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隨意堆放垃圾對人類生活的危害,從而能夠從小事做起,減少垃圾的制造,學會給垃圾分類,重視資源的再利用。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必要的學習支架,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3.關注單元邏輯,整體設計教學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單元中的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邏輯線,或并列呈現,或逐漸遞增,或先并列后綜合,等等。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需要,打破原有的教材編排和課時編排,創新教學邏輯線,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以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例如,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為“美好生活哪里來”,其中編排了《我們的衣食之源》《這些東西哪里來》《生活離不開他們》三篇課文。部分學生較少關注衣食住行的來源。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工農業生產者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讓學生知道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進而養成節約糧食、尊重勞動的好習慣。教師從單元整體出發,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課時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使整個單元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讓教學過程簡潔清晰,教學節奏緊湊有序,使單元整體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注重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積極探索優化單元教學的方法,使學生樂于學習探究,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育人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曉青.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策略[J].教育藝術,2022(5):58.
[2] 萬冰茹.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吉林教育,2022(22):29-31.
[3] 毛偉娜.基于課程標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新實踐[J].中小學德育,2022(8):4.
[4] 張淑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成效、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6):54-57.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