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民 熊集兵 林億超
摘 ? ?要: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以“政府—高校—企業”為主體、多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保障高素質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和環境與測繪學院在學校教務處指導下,發揮各自專業特色優勢,聯合跨學院、跨學科教學力量,探索性地構建了產教融合機制下的“三環融合、四項協作、五位一體”的實習實踐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協同育人實踐措施的操作方案,以期為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提供新的改革和發展方法。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實習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3-0006-03
黨的十九大強調,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重創新驅動。黨的政策和綱領為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將新時代高質量人才的定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高校作為為國家輸送人才的主陣地,一直在探索如何培養出符合國家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政府、高校、企業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并推動以校企協同育人為主體的多方合作的實踐教學,是促進我國教育先進發展、實現以人才引領發展、為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的必由之路,對保障育人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下實習實踐模式研究現狀
國外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教育起步較早,主要有德國“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習,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工作”的“雙元制”,日本的聯合企業、政府和大學三方的“產官學”協同育人創新模式,美國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和英國的“在校—企業—在校”的“三明治”(Sandwich Education)教育模式[1-3]。近幾年,我國教育部門先后頒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我國高校教師從不同角度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吳振財在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產教融合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專業設置與人才需求相結合、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一致等措施,對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4]。李杰在闡述當前我國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存在的不足的基礎上,從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角度分析了對應策略[5]。陳華鋼探索性地提出了學校、企業、行業協會三方協同育人模式,探討“理論、實驗、企業、創新和網絡課堂”相結合的“三方聯通、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理論和操作方案[6]。
綜上可知,我國高校教師雖然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機制探索、體系構建、評價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政府的橋梁作用不明顯,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機制不明確,企業主體作用不突出、積極性不高等諸多不足。文章以中國礦業大學教務處牽頭,化工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和環境與測繪學院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與宿遷某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聯合共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為例,探討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下的實習實踐模式和具體操作方案。
二、“三環融合、四項協作、五位一體”實習實踐模式探索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設需要多方共同推進。在以往的研究與案例中不難發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設主要是由高校和企業主推,政府和行業等管理部門則處于“消極狀態”。此外,在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時,通常是高校某一專業與某一企業,或者某一專業與專業聯系緊密的2~3家企業形成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往往會因為企業、高校各自的需求變化而存在不確定因素。中國礦業大學以教務處、化工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為校內主體,充分發揮“化工工藝指導、特種設備管理、過程安全監督、環境保護引導”的專業特色,與宿遷某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協商,融合園區各類企業特色和資源,探索性地提出“三環融合、四項協作、五位一體”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習實踐模式(圖1)。
(一)“三環融合”合作策略的設計
“三環融合”指的是政府、高校和企業立足各自定位,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圖2)。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政府主要發揮橋梁架構和主導推動作用。政府制定三方合作協議框架、詳細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同時強化過程監督,定期召開三方會議,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此外,政府還應為企業和高校合作項目的實施提供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和人才需求計劃。高校作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直接實施方,應積極推動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爭政府支持、參與,同時,作為三方合作的組織者,應積極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參與協同育人,推動協同育人管理機制改革。企業作為實踐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深入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共建教學大綱、實踐實訓基地、師資力量等,全方位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中。
(二)“四項協作”協同育人框架規劃
“四項協作”主要是指政府、高校和企業圍繞育人機制建立、合作頂層設計、實踐平臺開發和產教內容融合開展合作,切實將生產與教學有機融合,突破傳統的高校單方面管理的實習實踐教學模式。政府、高校和企業整合各方面資源,協同構建實習實踐教學平臺,共建教學管理委員會,共商協同育人的運行模式、人才培養的途徑、評價體系的建立等,有利于滿足政府對于地方人才引進的需求和推動地區行業發展,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地區影響力,促進企業產業技術升級和降低人才運行成本。
1.協同育人基地管理模式
中國礦業大學與宿遷某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基地管理委員會的組織架構和職能,如圖3所示。管理委員會整體統籌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不僅負責實習實踐基地設施建設、基地教師和學生管理、基地教學管理等工作,還負責以產業最新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指導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和學生培養等工作。中國礦業大學教務處(礦大教務處)、政府(園區管委會)和企業管理者組成基地運行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管基地運行。專業課教師、企業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基地技術支持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從而為基地的建設提供基礎支持。秘書處則配合管理委員會進行基地的日常管理等工作。
2.雙重管理模式探索
實習實踐基地由三方共建而成,因此存在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為確保實習實踐基地的長期穩定運行,解決政府、高校和企業管理人員因工作調動而導致管理出現空檔、中斷等問題,文章嘗試構建“固定+流動”相結合的雙重管理模式。管理委員會的成員構成為流動模式,成員在基地的職務隨其工作調動而自動卸任,管理委員會設定候補人員,其自動承擔相關職能。項目組采用固定模
式,即在學生大學二年級時,委員會委托高校根據學生專業特征成立若干項目組,并指定項目組負責的具體學生,至本科生畢業時解散。
(三)“五位一體” 協同育人實習實踐模式實施
1. 跨學科交叉化教學模式探索
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和環境與測繪學院在教務處的指導和部署下,已經開展了多年的本科生導師制探索實踐。在學生分專業后,每位教師指導若干名學生,負責學生的學業指導、創新創業實踐、思想引導和就業幫助等。以此為基礎,打破學科和專業限制、學校和企業界限。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若干小組,小組的指導教師由不同專業課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融合各專業的培養方案,統一制定基地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分階段由不同專業課教師進行指導,從而實現學生的跨學科交叉化教學。
2.項目化教學內容實踐
產教融合是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發展的體現,也是協同育人的改革與創新,而項目合作是實現校企合作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高校和企業應以合作項目為載體,打破專業界限,開展跨領域、跨專業培養。依據企業的技術需求和雙方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需求,成立項目組。以“化工園區安全實時監督系統”的開發為例,園區基于現有的“五位一體”監督系統存在覆蓋面低的不足,提出提高巡查效率的需求,企業依據自身特性提出重大危險源、企業安全風險分區、安全全流程管理、可燃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報警詳盡檢測細節要求,高校基于技術需求成立項目組,構建由多個專業組成的學生團隊,校企雙方指導教師同時指導和培養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技能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跨專業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3.一體化實習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基于跨學科交叉化教學模式和項目化教學內容實踐,構建一體化實習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的實習實踐(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即三大實習)、創新創業訓練和畢業設計等內容融入跨學科交叉教學模式中。以園區具體創新項目為基礎,統籌安排學生的三大實習,并形成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和畢業設計選題。打破三大實習的時間約束和界限,依據項目進展,在滿足畢業設計教學時長的提前下,靈活安排學生的實踐時間和次數,實現項目制條件下實踐教學的充分融合與統一。
4.思政建設貫穿實踐全過程
將中國礦業大學“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園區“全面為項目服務、全面向企業學習、全面以發展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相結合,將雙方的奮斗精神在基地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揚光大,鼓勵學生勤于學習、敢于奉獻、勇挑重擔,體會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困難,體會收獲的喜悅,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及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團隊協作精神。
5.多元化評價體系建立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下的實習實踐與傳統高校單一實習有較大區別,因此必須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協同合作的教學評價機制,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強化過程考核的形成性評價方法是實現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有效途徑之一。以項目為中心,設計項目過程評價為主,兼顧高校學生學習和企業項目實施過程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從社會影響反饋、企業專家評價、高校教師打分、學生團隊自評等角度評價實習實踐效果,形成以項目成效評價為主,兼顧多方過程評價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之一,政府、高校和企業在建立協同育人機制過程中,應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動校企合作新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努力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曉虹.我國“1+X”證書制度下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從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角度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30(10):98.
[2] 李哲,李娟,李章杰,等.日本人工智能戰略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2):22.
[3] 陳維霞.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研究: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44.
[4] 吳振財.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創新及實踐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9):113.
[5] 李杰.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15):73.
[6] 陳華鋼.應用型本科環境設計專業“三方聯通、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1(8):98.
編輯∕陳晶
收稿日期:2022-06-02
修回日期:2022-07-11
作者簡介:沈利民(1984—),男,江蘇宿遷人,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過控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極端環境下的材料損傷斷裂行為、分離技術與裝備,煤基炭材料制備。
基金項目:中國煤炭教育協會高等教育教改項目“新工科背景下行業特色高校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2021MXJG010)、“多元融合互通,多維螺旋驅動:過程裝備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1MXJG132);中國礦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一流專業的過控專業實習數字教學資源建設”(2021CX03)、“過程設備設計一流課程建設”(2021YL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