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中
摘 要:自學,即自主學習,是與“被動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通過問卷調查與案例分析可以發現,在如今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自學能力不足的問題,缺少自學意識,在學習過程中較為依賴教師,這不僅影響了初中數學學習效果,更影響了自主素養的發展。為此,文章特別強調了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原因,并從多個角度論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具體途徑,旨在幫助初中數學教師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能學習”“會學習”,成為具備良好自主素養的人才。
關鍵詞:初中數學;自學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5-009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31
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雖然不是打著“自主學習”的旗號,但卻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實質,倡導平等的師生關系,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其自主學習的輔助者,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帶來了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借鑒。因此,文章由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展開,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展開探究。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原因
(一)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課程的需求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課程日漸系統化,且抽象知識比重日益增加,對學生學習能力帶來極大的考驗,使學生不得不發展自學能力。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變“教學”為“引導”,革新傳統教學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主動參與基于數學知識生成的探究活動與互動,這也說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勢在必行。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未來發展的需求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核心、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習者未來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精神與自主能力,重視他們在思維、行為、情感等方面對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而從初中生角度來說,能否在學習中全面調動自主思維、行為與情感,通常取決于自學能力的高低。所以可以說,學生自學能力決定著素質教育目標是否能實現,為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
(一)讓“以學定教”成為潮流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此方法,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師主導”的思維,積極落實“以學定教”教學理念。所謂“以學定教”,即教師根據學生需要確定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學情確定教學進度,是在“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基礎上形成的教學方法。有效落實“以學定教”教學理念,教師可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以導學案為載體。在新課開始之前,向學生發放銜接新課與之前教學活動的導學案,并加強督促,引導學生根據導學案提示進行自主學習。然后,統計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后反饋的信息,分析其學情,確定教學的基本方向,劃定教學重點與難點。接下來,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導學案知識呈現邏輯,靈活地組織學生按照需要進行自主學習,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使其自主分析并解決導學案中的疑問,教師在重點與難點處進行適當點撥。學生先利用導學案自學數學知識,后在教師引導下強化自主學習,并通過教師點撥掌握不同情況下的初中數學自主學習方法,對其發展自學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1]。在學生逐漸領會導學案精髓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輪流設計導學案,通過導學案傳遞自主學習思維,進一步感受初中數學課前自學邏輯。從“用學案”到“設計學案”,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其發展自學能力的積極影響同樣不斷提高。
(二)讓信息技術推動學習
如果說抽象的數學知識會影響初中生對數學的自主思考,從而影響其自學能力的話,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就可以將微課、多媒體、幾何畫板、教學白板等信息技術利用起來,提高“信息化教學”力度[2]。比如,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出示所制作的空間幾何動畫,引導學生對幾何動畫展開觀察,指導其自學對應空間幾何數學知識點。再比如,借助幾何畫板在課堂上繪圖,通過數學圖形指導學生分析抽象理論,使其在數形結合中強化自學效果,化低效學習為高效成長。又或者,利用多媒體還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打造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促進其自主學習。還可以利用微課講解課程重點與難點,發揮微課凝練、針對性強等特點,讓學生對照微課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自身需要適當重播、暫停、慢放微課視頻,為學生自學提供穩定、充足的信息化支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探究數學知識,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有效跨越認知阻礙,充分體驗數學的樂趣,自學由淺入深,自學能力扶搖直上。
(三)讓隱性分層發揮效用
為什么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調查研究證明,“因材施教”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一些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衡量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一味地按照相同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自主學習環境,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自學能力。所以,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落實“因材施教”的要求,遵循“差異化”原則指導教學。
那么,如何遵循“差異化”原則進行教學呢?
教師應發揮隱性分層作用,根據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的不同自學表現,建立隱性分層教學機制,按照學生當下自學能力的高低將其分成低、中、高三個層次,然后在之后的教學中,給予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自學指導。比如,更多地指導低層次學生自學的方法,適當指導中層次學生學習的思維,適度指導高層次學生學習的習慣,同時鼓勵高層次學生在自學基礎上隨機幫助其他學生。低層次學生“不會自學”“不熟悉自學方法”的困惑被解決,中層次學生自學思維的桎梏被打破,高層次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并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學能力,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指導,進而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自學,其自學能力培養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讓小組合作建設課堂
上文所述“學生幫助學生”自學過程,體現了一個觀點——讓學生在自學中相互幫助,有助于擴大其自學效果,讓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更輕松、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鑒于此,基于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還可以倡導小組合作,讓小組合作成為建設“自學課堂”的重要手段[3]。一方面,在隱性分層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自學能力處于低、中、高層次的學生混合分配在同一個小組中,指派處于高層次的學生為小組長,帶領另外兩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給他們分享自主學習經驗和方法,帶動其有效自學。另一方面,信任初中生的學習品質,給予其一定的自主空間。教師可以設計“自愿分組”方案,引導學生根據內心所想,自愿選擇合作學習伙伴,自行組建數學自主學習小組。但是,無論在哪一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都有望通過合作強化自主學習,積累更豐富的自學經驗,掌握更多樣的自學方法,從而顯著提高自學能力。
(五)讓數學問題激活思維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上進。”從古至今的教育都在告訴教師一個道理:想要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必須先使其產生疑問,解決問題[4]。而初中數學“實用性”的特點,恰好滿足師生從“有疑”到“無疑”的活動條件。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先根據數學概念、性質、公式等,設計層次鮮明、難易適度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自主思考,鼓勵他們運用自學所得知識與經驗解決問題,同時提醒他們一邊解決問題,一邊思考數學實踐的正確方法。這樣一來,學生數學實踐思維被激活,在自學中不斷加深對“怎樣用數學”等思考,自主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方法,自學能力同樣能夠得到提高。
(六)讓思想文化豐富探究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與文化的融入越來越多,并且受到多數學生的歡迎。甚至部分學生對數學思想、文化的自主學習興趣,遠高于理論與實踐探究。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還可以聚焦數學思想與文化。
1.聚焦數學思想。就數學思想而言,其包括轉化思想、類比思想、分類思想等,分散體現在不同類型的知識中。據此,教師在講解三角形、不等式的性質、集合的分類等知識點時,可以巧妙滲透不同思想,先向學生解釋知識點所體現的數學思想,再引導他們對相應的數學思想展開自學,根據知識特點總結思想規律,最終實現從“探究知識”到“吸收思想”的發展。此時,在數學思想的指引下,學生不斷捕捉思想的規律,對各部分知識展開思想性的學習,自學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教師更進一步地實現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滲透數學文化。就數學文化而言,現行初中數學教材中均存在數學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從文化角度探究、理解數學知識,認識勾股定理等重要數學知識的文化起源,從而在基于文化的數學學習中發展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數學文化滲透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各知識點的文化背景,必要時通過互聯網信息補充教材數學文化,鼓勵學生自主搜索數學文化,引導他們從文化角度分析不同數學知識的存在價值,尋找更符合其文化背景的學習模式。此番自主搜索、探究與思考下來,學生自學能力自然可以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發展。
(七)讓總結糾錯引發反思
對于初中生來說,適當的反思對其發展自學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總結與糾錯,是促進學生自主反思的兩個重要手段。為此,教師通過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總結、糾錯為切入點。比如,將總結任務置于課后,提示學生按照喜歡或擅長的方式對課堂內容進行自主總結,以“系統”“細致”“清晰”“直觀”為基本要求,減少總結形式的限制。這樣一來,選擇適合自身數學思維水平的方法進行總結,將自主學習再次落實在總結環境中,在舒適的總結狀態下,學生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地向更高層次發展。而以糾錯為例,當學生在課堂自主學習,特別是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錯誤時,教師可以嘗試改變糾錯方法,先引導學生自主糾錯、相互改錯,再根據活動效果,適當介入指導,使學生更多地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并糾正錯誤。此刻,隨著錯誤的解決,在自主糾錯、改錯中積累“改正錯誤”的豐富自學經驗,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樣能夠發展、提高。
(八)讓角色轉換變革教學
在一些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發現,學生與教師角色的轉換,不僅可以為課堂帶來蓬勃的生命力,還可以在日積月累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基于此,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嘗試轉換師生角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5]。簡言之,從“為師者”角色走出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扮演“小老師”角色,而自己則充當他們的“學生”。然后,鼓勵他們模仿教師以往的教學方法與風格,對新課基礎內容進行講解,對典型例題和易錯問題進行講解,對總結和梳理數學知識的方法進行講解,認真傾聽他們的“授課”,客觀指出問題,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引導。為在課堂教學中成功扮演“小老師”角色,為不辜負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信任,將每一個知識點講解清楚,學生必然需要在課下苦下功夫、深化預習,自主收集豐富的學習資料,如此,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九)讓第二課堂促進成長
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課堂不再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唯一陣地,若能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空間,在互聯網支持下打造第二課堂,使學生在常規學習基礎上通過第二課堂不斷自主學習數學知識、探究數學問題,落實可持續的自主學習,定然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建立初中數學線上課堂,通過校園網、微信等媒介,定期開展以“錄播課”為主的線上教學活動,將課程資源及時發送給學生,要求他們自主下載資源、自主探究學習,并使其在規定時間內填寫、上交學習報告,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督促。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在線上深化自主學習,增加知識積累,而且在線上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從持續性自主學習中得到成長的啟發,足見線上教學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的學習,貴在得法,不在知識之多,而在方法之得,一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具備了“會學習”的品質,即便面對難度遞增的知識,他們也能游刃有余、坦然自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前提下,主動關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采取靈活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保持自主學習的深刻性、持續性,為學生學習數學、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耿精媛.初中數學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途徑[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7):13.
[2] 沙玉真.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J].求學,2020(48):57.
[3] 柯清江.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智力,2020(34):117.
[4] 馮慶林.探究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9):11.
[5] 顧德良.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J].智力,2020(2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