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音
摘要:心理課是面向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高質量的課堂評價能促進教學發揮應有的作用。課堂評價能幫助教師搜集學生學習的各項信息,使教師及時分析并作出反饋與調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課堂教學的成效。心理筆記本的使用能豐富課堂過程性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促進有效學習,它將發展性評價理念引入心理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發展,使得評價方式更為多元,使心理課堂評價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
關鍵詞:筆記本;心理課堂;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4-0022-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初中階段是個人身心發展變化較大的時期,而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陣地,因此,開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普及、鞏固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自身成長問題,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美國教育評價專家Stiggins認為,教學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依托于高質量的課堂評價[1]。課堂評價能幫助教師搜集學生學習的各項信息,有利于教師及時分析并作出反饋與調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課堂教學的成效。課堂評價的方式方法非常多,王志義[2]建議采用循序漸進的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盡量多元。因此,我嘗試在心理課堂上使用筆記本,從而豐富過程性評價方式,并采用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策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課堂效果。
二、筆記本使用的過程及問題
心理課注重學生的表達分享,表達可分為言語表達和非言語表達,書面表達是非言語表達的一種。由于課堂發言機會有限,使用筆記本進行書面表達能為所有學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機會,幫助學生將潛意識意識化,促進學生的自我覺察與思索。目前,筆記本在心理課堂上的使用并不普及,可借鑒的經驗較少,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
首先,全員配齊心理課堂筆記本。
學期初心理教師通知,起始年級學生準備一本嶄新的筆記本,在首次心理課時帶到活動室。教師簡要說明準備筆記本的用意,如:筆記本是促進自我思考,增加課程體驗,提供反思回顧的有效途徑。考慮到心理課為考核學科,學生可能不重視筆記本,教師應于下課時收回所有筆記本統一保管,下次課前再發放,保證筆記本的使用率。
其次,教學設計中融入筆記本的使用。
撰寫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筆記本的使用。例如在2020年疫情初期剛剛復學時,我們準備一堂題為“為心賦能”的心理課,賦能三部曲均需要在筆記本上完成,寫下自己的“情緒紅綠燈”,填充自己的“能量瓶”,盤點自己的“支持者”。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主動參與,建構自己的理解,課上有參與有思考,課后有回顧,比起過去課堂上僅寥寥幾位學生作口頭分享,這樣的形式更能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和有效性。
最后,對課堂筆記給予反饋。
批改學生作業不是新鮮事,但心理教師批閱學生的課堂筆記,目前還是少見的。每一堂課的課堂筆記能反映學生內在的認知和情緒情感,筆記的前后對比還能反饋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及技能方法的掌握情況。教師及時閱讀學生的課堂筆記,這些內容可作為課堂過程性評價的手段,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程度,改進教師教學。同時教師在本子里留下相應反饋,亦能促進學生改善對課程的理解與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心理課堂實效。
經過一學年的實踐,我發現,心理課堂筆記本的使用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改進。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問題一:學生無法沉下心關注自己的內心
多數學生的關注點向外,習慣于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通過網絡被動接收外界各種資訊,卻較少關注內心,不善于覺察自我的情緒感受,表達內心的真實需求。基于此,當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回顧過去某段經歷,寫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時,往往有不少學生坐著發呆,這部分學生要么無法專注于課堂,不重視心理這樣的考察學科,不愿投入精力認真思考,要么無法覺察自己的內心,記錄簡單甚至無從下筆。
問題二:未規范使用筆記本的格式
本著不拘束學生,讓學生自由表達的原則,我未對筆記本的使用作過多的要求,只在說明活動規則后,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寫或畫某些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或寫下自己的意見建議。一學期結束,多數學生的筆記本使用不超過三分之一,未注明課程主題,排版隨意,常常零零星星寫下幾個詞或一兩個句子,可讀性和觀賞性不強。
三、筆記本使用的改進策略
在無考試無測驗的情況下,課堂筆記本作為學生學習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來源之一,勢必要規范使用,才能起到實現多元評價,打破結果性評價,突出評價發展性功能的作用,讓筆記本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3]。因此,我與所在備課組一起總結經驗,對筆記本的使用進行規范。
(一)改變學生對心理課使用筆記本的認知
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堂心理課開始,我除了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嶄新的專用筆記本,還向學生說明,筆記本不是為了記錄知識,背誦知識,而是通過思考與記錄促進自我覺察、探索內心、嘗試表達,最終達成個人的成長。最后通過我自身的經歷,與學生分享自己是如何通過書寫獲得力量,促進自我成長的。最終,多數學生減少了對心理課使用筆記本的阻抗,認真地進行課堂記錄。
(二)規范筆記本的記錄格式
學習需要儀式感,筆記本的記錄亦是如此。備課組統一印刷一份目錄表,學生將目錄表貼在筆記本首頁,每節課記下上課時間和主題,而后翻至新的一頁再次寫下當節課主題。當活動需要使用筆記本時,教師作出更具體的說明與引導,例如在“微習慣打造自律人生”一課中,讓學生寫下微習慣的特點,心理教師會要求學生注明“微習慣的特點”這幾個字,而不僅僅只是用幾個詞描述該特點。制作微習慣蘋果卡時,教師邊講解邊板書,帶著學生先在本子上畫好蘋果卡,再引導學生一步步往里填充相應內容。教師還可以為每個小組下發一套彩筆,用以補充完善蘋果卡的繪制,提高筆記本的觀賞性。在學生制作蘋果卡時,教師輪流走到每個小組,觀察學生的制作過程和書寫內容,及時提出意見,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自我探索。
課程的最后,在引導學生通過筆記本對本堂課進行總結與表達時,運用溝通的四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記錄課堂上某一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觀察到的現象或體驗的活動,描述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嘗試分析情緒背后的需求,最后提出自己的請求或建議。
盡管不是所有學生均能在規范的格式內完成所有的思索與書寫,但規范了格式后,學生課堂筆記本的版面變得更為工整,書寫內容也比先前更真實具體。畫筆的使用,除了提高美觀度,同時也讓學生更為重視自己的筆記本,提升學生后續課堂書寫的參與度。
(三)注意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置
學生在課堂上無話可說,有時并非因為他們不會,而是因為教師設置的問題太過寬泛,不貼近學生。因此,提問不能只是簡單地問一句:看完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引入溝通的四要素,將問題具體化,如“看到包寶寶回來了,媽媽有什么表現?她的內心感受是什么?她希望包寶寶怎么做?”這樣學生才能聚焦于某個具體活動,代入角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部分主題的課程,如認識自我、學會學習等,還可通過具體的問題設置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等評價策略,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識,豐富評價途徑。問題具體化了,學生在筆記本上的書寫更為具體,這也為后續課堂的過程性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料。
(四)給予及時的反饋與評價
學生每堂課拿到剛下發的筆記本,第一時間便是翻開筆記本,看看老師給予了什么樣的評價。教師如果長時間不做任何反饋,學生便會逐漸失去對筆記本書寫的熱情,筆記質量將逐漸下降。然而心理教師往往承擔數量眾多的行政班教學,對每一本筆記本進行詳細反饋將耗費大量時間精力。
于是我購入圖案各異的橡皮章,課后快速翻看筆記本的同時,選個橡皮章蓋上,如“加油”“一級棒”或笑臉圖案,給予學生鼓勵。再根據筆記書寫情況對個別學生給予文字批注,給予更詳細的反饋,這樣既做到全員周周有反饋,又不至于耗費過多時間精力。
四、筆記本使用在課堂過程性評價中的成效
學生在每一堂心理課上的書寫記錄均是寶貴的過程性材料,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內心,掌握課堂教學情況,然后通過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一)筆記本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促進有效學習
筆記本的使用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口頭言語表達,對于不善言辭的學生來說,更是提供了多元選擇。在個人筆記本這一獨立的天地中,學生能自由表達,嘗試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特別是對部分融合了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法的心理課,筆記本的使用作為一種支持性方式,促進了學生心靈的治愈與成長[4]。學生也許會忘了教師說過什么,但卻不會忘記,教師曾讓他們感受到什么。
(二)筆記本的使用將發展性評價理念引入心理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發展
過去的結果性評價作為一種終結性評價,導致課堂評價結果過于局限。心理課堂筆記本的使用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狀態,這是一種發展性的評價方式,既能以學生為主導激勵學生學習,也能及時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還可以對部分學生進行跟蹤輔導,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三)筆記本的使用使評價方式更為多元,進一步完善了心理課堂評價體系
過去的課堂評價主要由教師指向學生,心理課堂引入筆記本之后,除了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能借助某些課堂活動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拓展課堂評價的維度,使評價方式多元化,促進學生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1]。
五、結論
綜上所述,心理課堂筆記本的使用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促進有效學習,它將發展性評價理念引入心理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發展,這使得評價方式更為多元,進一步完善心理課堂評價體系。心理教師可將心理課堂筆記本的使用融入教學設計中,改變學生對心理課使用筆記本的認知,規范筆記本的使用,課后給予及時反饋和評價,從而提高筆記本的使用率和心理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丁松剛. 初中數學課堂評價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0.
[2]王志義. 注重課堂評價,促進全面發展[J]. 新課程(中學),2006(12):56.
[3]周西翔,張佩媛. 小小筆記本發揮大作用——心理課活動筆記的應用探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0):19-21.
[4]李松林,賀慧. 有效課堂學習的根本機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7-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