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安靜 陳健文 連騰祥

[摘 要]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如何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對農學類專業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是新農科建設的關鍵問題。文章以華南農業大學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為例,從課程目標、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學安排和考核方法等五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課“一流課程”建設的關鍵路徑,以期為我國其他高等院校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新農科;農學;專業課;一流課程;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1-0040-03
建設新農科是振興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的重大戰略[1]。新農科建設要求把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為高等農林教育的新使命,打破固有學科邊界、專業壁壘,推進農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農業綠色生產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需求[2-3]。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對農學類專業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是新農科建設的關鍵問題。教育部在2019年印發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因此,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為例,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考核方法和教學反饋等五個方面深入分析了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課“一流課程”建設的關鍵路徑,以期為我國相關課程建設提供思路借鑒。
一、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介紹
農業標準化是以農業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簡化、統一、協調、選優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成標準,并加以實施,以取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過程[4]。針對當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農業轉型升級等一系列問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一大批高層次應用型農業標準化人才[5]。農業標準化學科作為一門成長中的,由農學、林學、畜牧獸醫科學、水產學與標準化科學技術交叉滲透形成的新興學科,學科本質上屬于自然科學,但同時又具備社會經濟學科的屬性。同時,該學科也是一門介于技術、工程和管理學科之間的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內容涉及標準化基本理論、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管理、食品安全、農產品國際貿易等方面,信息量極大。因此,農業標準化學科的課程內容本身已經具備多學科思維融合的知識特點,符合我國新農科建設所要求的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目標。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其課程水平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高校進行深入的教學改革,以提升教學效果。
二、課程建設路徑
(一)深化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
圍繞我國新農科建設的總體目標,農業類專業課要實現“課程育人”的關鍵在于從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思維水平三個層面重新設計教學體系,使課程教學體系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實現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知識水平上,首先,圍繞我國農業領域各學科的發展現狀,使學生明確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基本特征,從多學科融合的角度系統掌握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戰略與體系;其次,通過國內外標準化工作的深度剖析與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標準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特點、方法與原理;最后,結合“標準化工作導則”的相關要求,對我國現行農業標準文本特征和試驗技術進行分析,讓學生結合前期學習過的相關專業知識,開展農業標準仿真編寫訓練與基本實驗操作,使學生掌握農業標準制定與編寫的全部要求,熟悉我國農業生產、管理和貿易工作中常見的試驗標準。
在能力方面,一是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可以應用農業標準化方法與原理和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對農業標準化工作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先進進行科學判斷;二是向學生介紹標準檢索工具及方法,使學生掌握農業標準檢索、查詢、獲取和分析的基本途徑,培養其利用圖書館和信息的能力;三是通過農業標準的仿真編寫及對比分析,使學生初步具備農業標準編寫能力;四是通過多樣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不同學科的信息收集、總結和表達能力;五是通過貫穿全課程的“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創造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針對思維水平的培養,一是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具備農業標準化思維意識,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過程對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二要將系統論、思維導圖教學法貫穿于標準化知識教學全程,明確不同學科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性,鍛煉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三是結合新農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需求,正確認識當代中國農業和外部世界,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懂農”的思想認識。
(二)教學內容改革
1.強化學科知識深度交叉
新農科建設要求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推進農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強化課程內容固有的學科交叉的特點,結合典型案例開展多角度分析,體現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系統性”原則。在此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的土壤肥料學、農業生態學、植物生理學、氣象學等學科相關知識,通過對田間標準化管理、農場標準化設計、有機食品產地環境標準等農業標準化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具備將多學科知識深度融合并處理現代農業復雜性問題的思維方式,同時深化對相關農學專業課程的理解和應用。
2.知識內容有機融合學科前沿和時事熱點
21世紀以來,全球農業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衍生出許多新興科研成果,影響著農業標準化工作所涉及的領域、技術、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課程將相關學科科研成果納入課程內容,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依據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努力做到知識體系永不落伍。例如,從2019年起,教學團隊開始將國家關于“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的相關政策意見融入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用農業標準化知識分析國家產業園標準化建設政策的科學依據,進一步明確相關政策的現實意義。此外,為體現農業標準化工作跨學科、跨區域,具有時效性的特點,課程組教師在2019年秋季學期將“中美貿易爭端”相關內容及學科最新科研成果有機融入“農業國際貿易與標準化”章節內容中,將歐洲“毒雞蛋”事件融入課程“農產品質量管理與認證”章節中,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課程內容模塊化設計
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是課程改革的基礎工作。從問題導向出發,濃縮原有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模塊化,整合多學科知識點,明確各模塊需要學生了解的專業知識和需要掌握的關鍵技能。同時,預估各模塊常見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設計,既能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目標,又能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方向。基于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團隊對課程內容開展了模塊化設計,依據課程知識體系的內容聯系和區別,將目前教材的十章內容劃分成“農業標準化現狀與需求”“農業標準化特點與原理”和“我國農業標準化實施體系”三大模塊。每個模塊按照基本理論、關鍵技能和案例應用三大環節組織教學。通過課程模塊化設計,知識體系的邏輯性增強了,學生更容易理解該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每個教學模塊的具體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學習目標模糊的問題,促進多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改革
1.強化問題導向式教學,創新教學過程
問題導向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開展的啟發式教育模式,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前課后完成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針對具體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6]。本課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以“農業現代化為何需要實現標準化”和“農業現代化怎么實現標準化”兩大問題貫穿教學全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根據設計好的教學模塊,基于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以往的教學經驗,預設每一個教學模塊中的引導問題,提供案例背景和學科交叉信息點,引導學生對農業標準化相關問題的思考,再依據模塊內知識內容進行問題解答。例如,在農業標準化特點與原理模塊,設計引導問題“圍繞2012年我國塑化劑事件思考:為什么白酒中塑化劑的限量標準不設為0 mg?”。教師通過農業標準化“統一原理”的解答,再結合管理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推導出該問題的答案為“標準設定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統一,不能過于超前,否則達不到相關技術標準”。教師通過“大問題嵌套小問題”式的問題導向式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知識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
2.采取多樣化互動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本課程教學內容中含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跨學科特點比較明顯,如果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課堂氣氛往往表現沉悶,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因此,需要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思想,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考慮到綜藝節目《奇葩說》深受學生喜愛,本課程對如何將“辯論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教學中進行了探索,設計了“面向2050農業發展應該更重視標準化還是個性化”“高產優質與生態高效哪種是人類農業發展的未來目標”等辯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辯論,同時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通過教學實踐,大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的參與興趣,提高了學生收集相關信息、組織和表達的能力。同時,在課程中不斷強調“農業標準化”的同時,要求學生思考“農業個性化”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思辨精神,體現了“大學之道”。但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要秉持“目標導向原則”,不能盲目追求新教學方式的“多”,而要強調其效果,不同教學方式要與教學模塊高度契合。
(四)考核方法改革
圍繞新農科建設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組設計了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過程化考核的基本指標與實現途徑(見表1)。首先,在具體實施中,引入雨課堂教學手段,實現對課前預習、課內考勤、課堂討論、即時測驗部分成績的分階段量化;其次,結合課程現有的微課演示和課堂辯論形式,強調在過程化考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最后,在期末考核中,保留原有的閉卷考試形式,以“知識鞏固”為目的進行筆試測驗。同時,從課程教學開始就安排綜合作業,讓學生圍繞“農業”任選主題,利用跨學科的相關知識,對一個具體案例(如一個品種、一項技術)進行標準化規程設計,并完成一項標準的文稿編寫,在期末上交,作為期末綜合考核的一部分。通過以上過程化考核設計,改變學生“考前突擊、背誦式學習”的現狀,提升學生運用知識、閱讀寫作、綜合解決問題等高階能力。
(五)教學反饋改革
合理的教學反饋及跟蹤教學效果,對創建“一流課程”具有重要意義。本課程主要通過以下五個途徑來實現教學效果的動態跟蹤:(1)于期中和期末開展師生座談2次,面對面交流課程教學優缺點;(2)每個教學模塊完成后隨機發放問卷5~10份,問卷包含5~10道題目,調查學生對該教學模塊的滿意度,判斷本模塊所采用的導向問題、教學方式是否合理有效,以及知識充實度、重點凸顯度等方面是否達到教學預期;(3)基于學校現有評教系統,根據本課程教學評價排名,總體上判斷教學效果,并組織教師向排名靠前的教師“取經”,以提升整體教學水平;(4)在部分教學模塊設置普通教學模式的平行對照班,結合學生考核成績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定量化比較本課程教學模式改進后的教學效果;(5)基于以上幾方面的教學反饋,教學團隊授課教師在學期結束后進行自評,撰寫教學反思,相互交流改進建議。通過以上五個途徑跟蹤教學效果,以評促教,促進課程建設水平螺旋式上升。
三、結語
以新農科建設目標為導向的農業標準化體系課程建設是對原有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一次改革與探索。依托標準化學科本身的多學科交叉特點,打破農學類課程之間的獨立性,使學生前期學習的各類專業知識在探討農業生產實現“標準化”的過程中有機融合,形成對“現代農業”的全面認識。利用模塊化形式和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系統掌握課程內容,強化創造力以及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本文所述的教學改革路徑,本課程的教學體系得以完善,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明顯提高,受到了農學類專業學生的歡迎。課程建設經驗可以為我國農學類專業課“一流課程”建設提供思路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程燕珠,楊朝暉.地方農林高校新農科發展的SWOT分析及優化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3):34-40.
[2] 應義斌.堅守本色、彰顯特色,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農林業時代新人[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5):12-14.
[3] 易力,張圓圓,汪洋,等.“新農科”背景下微生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5):81-83.
[4] 張洪程.農業標準化原理與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5] 沈雪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農業標準化課程教學體系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8):279-280.
[6] 吳九占,劉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問題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4):44-45.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