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晶
【摘要】小學數學量感自主體驗式教學策略設計,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分析,組織更多量感自主體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形成數學量感認知。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對比分析活動、進行實地測量行動、生活對接訓練等環節,適時滲透自主體驗式學習內容,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提升教學適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量感;自主體驗;教學策略
所謂量感,是指初次接觸物體形成大致的估量。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圍繞量感概念展開教程安排,組織學生實地觀察、對比分析、實際測量、實驗操作、生活對接,能夠創造更多量感體驗機會。學生自主體驗式學習比較有期待,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實際,推出更多自主探索任務,學生回應主動,其探索效果逐漸呈現出來。學生對數學物象內容有特殊情結,教師圍繞數學量感培養目標展開教程設計,組織更多實踐性學習活動,能夠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觸動,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科認知更為立體而鮮活。
一、創設觀察情境,滲透量感自主體驗機制
在教學情境設計環節,教師有意識滲透一些自主觀察任務,要求學生對數學現象做觀察式學習,能夠快速增加學生量感認知。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信息,以及實物觀察、生活觀察等,都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科信息,學生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環節,其學習體驗更為真切立體。學生對觀察性學習比較有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對應設計,學生積極回饋,其觀察細致,感知體驗更為豐富。
教師設計觀察情境時,要注意提升其興趣感,唯有調動學生觀察熱情,才能順利啟動其數學思維,學習效果才能呈現出來。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教師拿出一架臺秤,以及一些包裝食品,要求學生先觀察這臺臺秤,還有包裝上的質量數據,對千克和克換算關系進行梳理,然后組織學生展開估猜活動。如課桌凳的質量是多少千克?不妨先估猜,然后進行實際稱量,看誰估猜更為接近。學生對估猜學習任務比較有興趣,都能夠紛紛參與其中。教師繼續推出估猜內容,要求學生猜測老師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學生估猜熱情更高,教師現場稱量體重,揭示正確答案,一些估猜接近的學生顯得非常興奮。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選擇物品做估猜和稱量驗證,學生回饋積極,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
學生對估猜學習活動有特殊熱情,這是最為重要的學情。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期待設計學習任務,給學生創造更多觀察學習的機會。觀察和估猜,這是學生量感認知的重要手段和推進,教師要求學生深度觀察和思考,通過競猜驗證學習,逐漸建立數學量感認知,這無疑是比較有創意的設計和組織。學生數學認知成功需要一個過程,教師組織學生主動進行探索體驗,其學習體驗更為豐富,學科核心素養成長順利。教師推出開放性訓練任務,這是最為理性的設計,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形成嶄新學習成長點。
二、展開對比分析,提升量感自主體驗品質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這是最為常見的教學設計。在具體組織時,教師要精選對比內容,做好分析提示,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這樣可以提升觀察、思考、討論針對性。學生進入對比分析環節,需要整合多種信息,結合對比要求進行數據處理,自覺展開互動研習行動,在多重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促進數學量感認知的形成。學生討論數學問題的依據是數學定義和概念,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對比學習時,要注意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內容,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建立量感認知。
學生進入實踐性學習活動之中,其體驗會更為直接和深入,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組織學生展開創造性學習,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長計算環節,教師畫出一組圖形:這里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其邊長數據都標注出來,如何計算它們的周長呢?如果能夠總結出規律,甚至是推演出計算公式,那是最為理想的。學生開始觀察這些圖形,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討論,逐漸找到歸結點,形成推理認知,歸結出周長計算公式。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與學生展開多重互動,對學生體驗認知進行專業點評,促進其量感認知的順利消化。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做觀察和評價,課堂教學取得豐碩成果。
教師列出一些圖形和數據,要求學生自主觀察和推理,歸結出計算周長的方法和規律,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學生對這些圖形都比較熟悉,觀察和體驗更為深入,數感量感認知極為豐富,教師對位指導,讓學生自然完成認知內化,這無疑是最有價值的設計。學生從圖形觀察和數據分析中逐漸找到推理路線,說明學生量感認知開始豐富起來,從深入思考之中建立數學核心素養和能力。學生對數感和量感概念有主觀判斷體驗,教師創造適合的學習契機,組織學生展開自主探索行動,為學生提供難得研學機會。學生有豐富學習體驗,其量感認知逐漸清晰起來。
三、推出測量任務,促進量感自主體驗內化
學生對數學操作活動比較有向往,教師精選測量物體,設計測量任務,組織學生提煉測量數據,引導學生對接生活實踐認知展開測量行動,以提升其測量準確性。學生進入實踐環節,其信息感知體驗極為豐富,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給學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組織學生主動進入到實地測量環節,在生活探索中形成數學學科核心能力。
教師有意識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學習任務,或者是實地測量的活動,都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體驗,學生量感成長更為迅速。如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平移現象觀察和判斷環節,教師要求學生深入生活,找到一些平移案例,在課堂上展開互動交流。學生對平移概念有深入理解,列舉的生活案例都比較典型。如汽車的直線行駛、飛機飛行等現象。在旋轉案例展示環節,學生能夠找到鐘表、汽車輪子、電風扇等生活物品,對旋轉現象做對位解讀。在軸對稱圖形案例展示環節,學生能夠找到的物品更為豐富,桌面、凳子面、扇子、紐扣、衣服等,這些物品都帶有軸對稱特點。教師組織學生借助身邊材料,現場模擬平移、旋轉,演示軸對稱現象,學生積極回饋,課堂研學氣氛逐漸形成。
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比較有感覺,在觀察、分析、展示、討論、歸結中形成學科認知,對數學概念有深度理解,其量感認知開始豐富起來。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設計,推出一些生活化學習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觀察經歷展開數理思維展示,為數感形成奠定基礎。學生數感量感體驗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對此需要有理性思考,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展開對應設計,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生活化訓練,在實踐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
四、創新實踐訓練,完成量感自主體驗目標
數學學科訓練任務布設時,教師要注意增加自主體驗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豐富學習體機會。學生進入生活實踐學習環節,其學習體驗更為豐富,教師要做好創新設計,推出更多適合的訓練任務,讓學生主動感知體驗,自然實現認知內化。
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比較有感覺,教師圍繞生活案例進行數學問題設計,組織學生結合數學生活應用進行數學思考,能夠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徑。如教學“間隔排列”,教師展示一組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如彩燈的排列、廣場花盆的排列、花邊的設計、建筑的設計等,常常帶有間隔排列的屬性,仔細觀察這些圖片,說說這些圖片中有哪些間隔排列現象,歸結出間隔排列的規律,看誰觀察判斷更為準確。學生進入觀察環節,課堂研學氣氛逐漸濃重起來。經過一番觀察和討論,學生逐漸找到間隔排列現象,對排列規律有了清晰認知。為強化學生學習認知,教師要求學生用畫筆設計一些間隔排列的圖案,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大多喜歡涂鴉游戲,對教師設計數學訓練任務滲透涂鴉內容比較感興趣,紛紛響應參與,課堂進入深度研學環節。
教師設計圖片觀察任務,為學生帶來觀察歸結的機會。從學生觀察分析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到位的,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量感認知形成需要生活體驗的支持,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觀察學習,能夠為學生數感量感體驗認知成長創造條件和機會。特別是要求學生自主畫出間隔排列的圖案,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對間隔排列有一定認識,其感知體驗開始豐富起來。
數學量感認知培養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在不同教學環節滲透量感培養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體驗式學習行動,能夠為學科教學創造更多成長點。學生對數學量感自主體驗式學習有更多期待,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需要做出科學設計,讓學生主動進入到學科核心,在積極探索中形成數學量感認知基礎,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蓉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量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22(28).
[2]段修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教育藝術,2022(11).
[3]王之春.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J].名師在線,2022(34).